黄 蓉,周晓洪,周珍贵
公安县人民医院脑外科(湖北公安434300)
为了能更彻底地引流出颅内积血积液,防止颅内压增高,颅脑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管引流高度常根据管道引流位置和颅内压而进行调节。现临床上普遍的固定方法是用系带将颅脑引流装置捆绑在床头挡板或床旁栏杆上,或者采用胶布粘贴固定[1],引流的高度不能灵活调节且难以确定,若捆绑不当还易导致引流不畅。为此我科自行设计并制作的简易颅脑引流管调节杆,在使用过程中兼顾指引抬高床头15°~30°的功能,经临床试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1.1 材料 颅脑引流管调节杆选用全不锈钢空心管型材料,管道直径为2cm,与普通病床床架两侧输液杆插入孔直径一致,每根调节杆截取长度为100 cm。
1.2 结构 ①圆形杆体,空心结构,长100 cm,直径2 cm;②挂钩,可悬挂放置颅脑引流袋;③螺帽,与挂钩连为一体,可以升降,可按引流高度的需求随意调节高度;④圆球体,焊接在杆体顶端,封闭空心杆体,达到保护和美观的作用;⑤刻度,刻在圆形杆体上,精确到厘米,0 cm平床垫高度,-15 cm为最低刻度,基本平床架,60 cm为近顶端最高刻度,杆体插入床旁孔内长度5.5 cm;⑥度数,调节杆的15 cm处准确对应床头抬高15°,30 cm处对应床头抬高30°。颅脑引流管调节杆示意图见图1。
2.1 应用 患者入手术室后即在床的一侧插入颅脑引流管调节杆。颅脑手术完毕返回病房,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悬挂引流袋于调节杆挂钩上,螺帽调节至合适高度,开放引流管夹阀。引流过程中及时巡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根据患者的引流液及颅内压及时调整引流高度。引流管拔除后卸下调节杆,表面擦拭消毒,置保管室放置。颅脑手术后,常规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2],调节杆使用期间,根据圆形杆体显示刻度数抬高患者床头,标识精确,无需使用量角器或目测估量。
图1 颅脑引流管调节杆示意图
2.2 优点 ①调节杆刻度标记醒目,精确到厘米,引流高度比较准确;②螺帽比较灵活,上下调节简单方便,挂钩与螺帽衔接成一个整体,悬挂固定效果较好;③护理患者时抬高床头有刻度指导,卧位护理更好落实;④调节杆安装拆卸简便,护士操作快捷。
2.3 存在不足 ①对病床有要求,需要配合病床架上有大小合适的插孔;②如患者在同侧输液需要使用病床架上的插孔,可能存在插孔不够用;③躁动的患者可用手掰扯或用头撞击调节杆,导致调节杆变形脱落等。
颅脑手术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手术后引流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康复。常见的颅脑引流管有脑室引流管、硬模外/下引流管、颅内创腔引流管,其中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最为复杂,特别是引流管高度的调节将直接影响到颅内压的变化,引流袋位置过高,可导致引流不畅,过低则导致过度引流,引起颅低压综合征[3]。目前临床上普遍的将颅脑引流管随意固定在床头,引流的高度不能随时调节,引流的效果得不到保证,临床护士在给患者抬高床头时,多数采用目测的方式进行估计,抬高度数无参考依据。
在使用自制的颅脑引流管调节杆过程中,为了避免存在的不足,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建议医院统一购进的单摇PVC病床上有左右两侧插孔;②病房患者输液采用悬吊式输液杆,患者输液并做检查时采用床旁两侧插孔同时使用;③躁动的患者使用约束带和头部固定枕。该调节杆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庄惊文,朱颖浩.脑室引流管支架的制作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0):89.
[2]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7.
[3] 张文武,李燕.危重病医学[M].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199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