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管理创新服务对策研究

2014-09-26 06:56:04伏,阚双,李
关键词:集群协同服务

郭 伏,阚 双,李 森

(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是指特定区域集聚的一组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的集聚体[1]。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以产业集群为主体的竞争格局开始形成,正如迈克尔·波特指出的,“集群因素支配着当今世界经济地图”[2]。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决定和影响着国家竞争力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产业集群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以区域产业集群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格局正在逐步形成[3]。东北地区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江浙地区的轻纺业集群、湖北地区的光电子信息技术集群——不同行业、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都显现快速发展态势。但与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相比,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集群规模、成熟度、集群管理等都存在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运行指标没有达到建立产业集群应有的预期效果。

从国内外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文献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群的识别、分类、组织结构特征、功能等方面研究,从产业集群的模式和形成机制上将产业集群分为市场型、中卫型、网络型产业集群[4-5]。二是从分工协作、规模经济、增长极、技术创新、网络等角度对集群的形成、特征、运行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竞争位势理论、提前行动者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等[6]。三是产业集群管理研究,主要成果集中在五个方面:①集群治理思想的提出和深化。Gilsing从改进、保持和提升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论证了集群治理的必要性[7],Rittera进一步指出治理的内容包括集群组织的交易、协调、计划、组织、人力资源和管理控制[8]。孙国强等提出,治理机制的作用在于制约与调节成员单位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契约,要靠非正式机制而不是权威、官僚规则、法律力量,促使他们同步互动高效协作,从而使组织行为与集群的战略目标趋向一致[9]。②产业集群管理的技术支撑。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系统论的角度,研究了集群竞争优势的维度、网络演进的规律等,也提供了相关集群集中度、开放性、产业关联度、创新能力、竞争力等的量化测度方法[10-12]。③从协同管理的视角研究集群管理。尹建华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例,提出协同管理是集群优势最大化的基础[13];余力提出了产业集群协同管理的框架模型,也有学者对协同管理机制、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中小企业协同管理平台的功能发挥、政产学研协同进行了研究[14-16]。④对产业集群政策管理功能的评价研究。学者们指出,集群政策不只是用来解决集群企业矛盾、提供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促进技术升级等微观问题,它的有效性更应体现在宏观外力支持,包括开放性的贸易体制、有力的法规条件等[17]。⑤从实践中总结形成一些产业集群成功管理模式。例如日本丰田公司在中卫型产业集群中实现的零库存,台湾中卫发展中心首创的协同管理产业价值链的成功经验等都被广泛认同。

上述研究成果为产业集群的诊断和协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但有关产业集群管理服务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基本是产业集群管理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诊断技术,如集群质量协同评价、供应链绩效评价、竞争力评价、关联效应分析、成熟度评价等,缺少面向产业集群开展管理创新服务的系统研究,难以解决产业集群运行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在对产业集群现状进行调研基础上,分析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并从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营口大石桥镁制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沈阳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大连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阜新液压产业集群等进行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查阅文献和政府部门的产业集群发展分析报告获得第二手资料。通过分析,总结了我国产业集群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从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分析,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还只是单纯的“地理扎堆”、空间集聚状态,从“产业园”“块状经济区域”发展过渡而来。绝大部分产业集群只具有集群的某些方面特征,与国外典型的产业集群相比,竞争力较弱。

(2)绝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规模小,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产业层次低。如调研的某产业集群大多为中小企业,许多企业员工人数较少,技术水平较低,主要进行零部件生产加工。浙江部分产业集群定位于纽扣、打火机、小五金等传统产业,38个轻纺织品产业集群大多集中于低端的袜子、领带等低成本低技术产品,即使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广东东莞产业集群,也仍以加工项目为主。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集群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进入壁垒低,低水平重复竞争突出。

(3)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集群企业协同程度低。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没有形成产品生产的完整链条,产业链节点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缺乏相互合作。例如,调研的一些产业集群,只有部分企业之间建立了产品供应关系,大部分企业还是延续产业集群外部原有的合作关系。核心企业与卫星企业在研发、生产、质量、管理、经营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关系,卫星企业与核心企业难以同步发展,影响了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产业集群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技术、人力及设施水平较低,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不足,低端模仿严重。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卫星企业的协作,卫星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核心企业指导,应开展协同创新。由于核心企业与卫星企业之间是简单的合同关系,影响了知识交互、知识转移和技术扩散的范围,知识外溢的程度低。另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课题合作、攻关项目较少,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联盟尚未形成;集群内一些小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辅导服务,但行业协会、技术中介与咨询服务等相关行业发展缓慢,也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5)缺乏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公共产品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一些产业集群在设立时,对于产品技术提升、产业链柔性专业化的设计、“三废”的环保产业建设等考虑不充分,外延式扩张矛盾突出,造成资源浪费、重复竞争、效益下降;同时,在产品开发、技术应用与检测、人才培训等方面,普遍缺乏能够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撑,面向产业集群的管理、监督、服务的社会化体系尚未形成。

三、产业集群管理服务发展现状

我国信息和管理咨询服务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从业务内容上可分为三类,包括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产业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服务主要是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该类咨询的内容比较微观,集中于调研产品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业务,国内著名的咨询公司如零点调查、慧聪信息、浩晨商务、盖洛普中国咨询等。企业管理咨询是目前管理类咨询服务的核心服务内容,按照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提供不同专业领域服务,如投融资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生产管理咨询、战略咨询、管理信息化咨询、财务会计咨询(会计、资产评估、审计、税收服务)等,著名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是这类企业的代表。产业咨询服务以产业为服务对象,相比前两个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国内从事该类咨询服务的公司主要有中金产业咨询公司、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河南聚集产业咨询有限公司、君略产业咨询网、麦肯锡咨询公司等。它们的现有服务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项目咨询服务,提供项目建议、项目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项目投融资咨询服务。二是行业咨询服务,提供具体行业的竞争格局研究、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企业行业地位、市场集中度等调研服务。三是规划咨询服务,包括区域产业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服务。区域产业规划服务主要是提供区域主导产业、辅助性产业发展定位,区域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策略及其实施路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并研究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园区建设规划主要是研究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产业园区产业链搭建、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产业园区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估算、产业园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园区运营管理咨询服务,主要提供园区建设发展基金设计、园区产业政策体系设计(包括财税优惠政策、项目审批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其他个性化政策)、园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五是招商类咨询,主要提供招商策划、招商代理、招商培训等服务。从以上调研情况可以看到,以产业集群、产业为对象的咨询与管理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咨询公司和科技中介机构只能够对集群中的单个企业提供融资、技术服务等单项咨询服务。即使有少数几家公司可以提供产业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但多为宏观层面的服务,侧重点在行业、园区、区域产业的分析与规划,真正深入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集群开展管理诊断咨询服务的研究很少,从生产、质量、成本、研发等方面为产业集群提供协同管理服务的公司基本没有。

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在产业集群或中小企业集聚区,已经建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38个,这些平台主要是面向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开展各类科技服务,在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单一、服务范围窄;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缺乏动态的联盟机构支持,技术资料库、知识库、人力资源储备有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平台之间缺乏衔接,不能优势互补,工作效率低;营利性与公益性的界限不清,市场化的程度不高。

在市场竞争加快、技术变革加速、国际产业价值链空间重组的产业集群发展背景下,我国传统的管理服务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在生产、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协同方面的集群管理服务尚未展开,更没有对特定产业集群的系统化、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服务示范,说明在产业集群迅猛发展的同时,管理服务水平与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相差很远,处于被动应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科技部提出“要面向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各环节构建服务体系”,因此,产业集群的管理创新服务势在必行。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管理创新是一种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从我国产业集群的管理与服务实践上看,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管理服务机构,已经具备一定的运行经验和业务基础;信息咨询与管理服务已经具备一定的人员基础和服务能力,国家在政策环境、创新发展资金投入方面都大力支持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都为管理创新服务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来看,台湾地区的中卫管理模式[18]是可以借鉴的有效模式。可根据中卫模式管理制度内容及我国产业集群现状,研究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对策。

四、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对策

根据前述分析,结合我国产业集群实际服务需求,从管理创新服务宗旨定位、服务功能定位、关键技术研究、服务运营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及运营的基础条件等方面提出对策。

1.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的宗旨

管理创新服务的宗旨:以管理信息化、组织网络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专业化为特征,面向产业集群及集群内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服务,协助产业集群管理部门建立企业协作制度,促进产业集群企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提升集群企业经营品质,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

2.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的主要功能

(1)产业集群诊断。包括产业集群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竞争力、产业链完整度、产业集群企业协同管理、产业关联效应、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诊断,评价产业集群运行及管理总体状况,分析问题根源。

(2)产业链整合及协同管理服务。在产业集群诊断基础上,提供产业链整合、产业集群企业协同制度设计服务,帮助产业集群企业建立完整的协作体系,形成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

(3)产业集群品质全面提升服务。基于TPS、TQC、TCR、TPM 技术,建立产业集群生产协同、质量协同、研发协同等管理制度,提高产业集群协同管理水平,提升产业集群品质。

(4)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集群实际需求,建立产业集群运营管理信息平台、质量检测平台、集中采购平台、研发平台、生产加工平台、对外贸易平台。

(5)教育训练和辅导。开展产业管理创新关键技术(GWQA、JIT、TCR、TCM 等)辅导,并兼顾集群内企业特定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开展服务,包括培育产业管理创新技术辅导师资人才;对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性技术进行辅导;集群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与生产技能培训。

(6)技术辅导与技术转移。为产业集群企业技术难题的解决、技术引进等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辅导,搭建技术成果持有者和需求者的合作。

3.产业集群协同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与卫星企业之间要做到在生产、管理、经营上保持同步发展,必然要有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指导,包括产业集群企业协同的诊断,产业链关键环节识别,企业协同管理制度设计、产业集群品质提升方法等,为此,应开展产业集群协同管理诊断及协同制度、协同方法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在研究时,一方面要借鉴台湾、日本的中卫模式管理方法和经验,另外要关注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设备管理、研发管理等理论方法的新发展,区别产业集群协同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内涵,并从企业协同角度出发,以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为目标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以更好地为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提供理论指导。

4.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

产业集群的管理创新的服务对象涉及不同产业、不同性质的产业集群,在技术、培训、管理方面需求各异,服务中需要众多机构的参与,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专业中介机构、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局、产业集群管理部门、企业等单位的技术中心等,还需要建立能提供管理创新服务的专家库。因此,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应该具有体系化特征:即存在一个规范的服务载体,该载体以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为核心层,以上述各类机构、政府部门和专家为联盟成员,根据联盟成员业务合作紧密程度,建立具有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三层结构的,开放性、柔性化的动态联盟服务体系。根据产业集群及集群内企业的管理创新服务需求开展管理创新服务。

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采用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式,面向产业集群管理部门及集群内企业开展有偿服务。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商业模式如图1所示,具体从资产管理、产品/服务、客户、财务等四个方面(包括九个要素)进行分析。

5.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实施的基础和相关要求

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的有效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包括建设基于网络的可交互的管理服务平台,确定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流程、标准,专业化的产业管理顾问师和培训师队伍建设等。

高效率、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平台是实现管理创新服务功能的手段和保障。基于网络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要展示管理创新服务内容、流程和应用案例,具有交互功能和一定程度的智能化,包括:提供服务体系运行时所需的产业集群诊断技术,产业集群协同管理服务技术的知识库、专家库、案例库,在网上可实现职能化的产业集群管理诊断系统、企业诊断系统、产业集群协同管理评价系统、教育训练与培训系统、技术转移与技术服务系统等,提供网络服务订购、客户服务管理、信息共享、日志服务等交互管理功能。

图1 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商业模式

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流程、标准是管理创新服务平台有效、可持续性运营的制度保障。要对服务的整体流程划分出服务阶段,要拟定服务流程和推进方式,对每一服务阶段要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包括客户接洽访谈、咨询工作计划、咨询服务实施等具体服务标准),对每种标准拟定具体的目的、适用范围、标准的内容,也包括对动态战略联盟服务体系及服务团队的人员遴选、培训规范、技能考核都要形成规范化的要求。

专业化的产业管理顾问师和培训师队伍是实现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服务功能的人员保障。产业管理顾问师和培训师是管理创新服务平台的具体管理服务者,他们与目前的企业、产业信息管理咨询服务人员相区别,在服务内容上需要掌握企业、产业、产业集群等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支撑(如企业协同管理的TPS/JIT/TQC等),在服务资格认定上需要设计与实施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服务模式上需要多种新型服务方式(如高级管理人才长期租赁等)。产业管理顾问师和培训师的综合能力决定了最终的服务结果,顾问师和培训师的人员队伍和能力素质育成是管理创新服务的重要要求。

五、结 语

产业集群的管理创新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服务过程,这种以管理信息化、组织网络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专业化为特征的管理创新,是产业集群管理水平提升的创新性思路,也是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的新的切入点。可以率先在典型产业集群展开示范性服务,不断总结经验,该创新服务的开展将有助于系统化提高产业集群管理水平,也将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的服务业态,促进我国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35-254.

[2]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8:12-15.

[3]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4-41.

[4]王缉慈,童昕,梅丽霞,等.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2-151.

[5]蓝庆新.基于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动态创新能力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34-145.

[6]刘恒江,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10):2-10.

[7]Gilsing V.Cluster Governance:How Clusters Can Adapt and Renew Over Time[R].Copenhagen: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2000.

[8]Ritter T,Gemünden H G.Network Competence: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Success and Its Anteced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6(9):745-755.

[9]孙国强.关系、互动与协同:网络组织的治理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03(11):14-20.

[10]迟国泰,顾雪松,王卫.基于关联分析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典型省份实证[J].科研管理,2011(1):68-75.

[11]乔彬,李国平,杨妮妮.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演变与新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124-133.

[12]May R M.The Scientific Wealth of Nations[J].Science,1997,275:793-796.

[13]尹建华,苏敬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与协同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9):13-16.

[14]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6(1):45-48.

[15]郭伏,叶秋红.基于ERP系统功能模块的SRM系统功能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30-34.

[16]王新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理论分析及对策选择[J].科技与经济,2013(4):11-15.

[17]EnrightM. TheGlobalization ofCompetition and the Localization ofCompetitive Advantage:PolicesToward Regional Clustering[M]∥ Neil H,Stephen Y.The Glob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ndon:MacMillan,2000.

[18]朱传宝.中小企业区域产业集群协同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7.

猜你喜欢
集群协同服务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