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德
古往今来书信一直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国人的书信,呈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样式。我喜爱阅读近现代人物的书信。二十年前出版界前辈钟叔河先生签赠我他整理校对的《曾国藩家书三种合编》,很长一段时间我置于床头,每晚睡前读上几页,其时的感觉就如读他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一样,使我大开眼界,但也使我对深烙脑子里的历史反面人物、双手沾满太平军鲜血的刽子手曾国藩生出许多困惑的敬意。有关书信的书我手头还有不少。没想到的是,对书信的喜爱,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去年我策划、编辑了一本抗战史上非常有意思的书信集——《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更没想到,今夏我又会对朋友管继平先生编注的《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喜爱有加。
在上海书展开幕的前一天,继平先生送我《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6月版)。一个多星期里,我怀着对弘一法师的崇敬,认认真真地阅读了书信集。这些年拿到一本书,往往有先读前言、序和后记的习惯,大多书没能再继续读下去。但李叔同的书信集,在我读了书信提供者刘质平之子刘雪阳先生的序和编注者管继平先生的跋后,就不忍释卷,一年一年,一封信一封信地读了下来,从1915年到1942年,总共九十多封信。这远比读弘一法师的传记或介绍文章来得过瘾。道理在于一个“真”字,从弘一法师所谈的日常琐事的字里行间,这位一心向佛的高僧依旧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人,完全颠覆了他在我心目中的高僧形象。特别激发阅读兴趣的是,每一封信都有原件影印,书后还附录书赠刘质平的一卷《心经》,在读信同时可欣赏珍贵墨迹,既饱眼福,又滋养心灵,真可谓赏心悦目。
李叔同的名字,已记不起是哪一年进入脑海。进文史馆工作后,就知道馆务委员丰子恺先生是他的学生,后来又了解到丰子恺与刘质平是李叔同最信赖的两位学生。在我的印象中,李叔同,后来的弘一法师是个旷世奇才。我所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对他近乎崇拜的赞美,包括继平先生。我唯一听到对他激烈批评的是馆内一位学养丰厚、画艺精深的画家前辈,理由是李叔同毅然决然遁入空门,却完全不顾亲人的痛苦感受,此举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贤德者不足取。对弘一法师的这种批评,我至今仍难以评判对否。我是带着问题读每一封信的,从一封封信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弘一法师对学生那番不是父子却胜过父子的罕见爱心和感情。令人费解的是,法师的爱心和感情,在他出家前后是始终如一的。他皈依佛门后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事业,不禁使我联想到远在宝岛的星云大师。对李叔同为何要遁入空门,虽有丰子恺先生精辟形象的“三层楼”理论,但仍令我难以理解。
继平先生稍长于我,他的职业是报人,却擅长写作、书法,自嘲是“作家中的书法家,书法家中的作家”。他对民国文人的书法情有独钟,下了苦功研究,有关著述颇得圈内人士赞赏。去年底有次相聚,他说正在编弘一法师与学生刘质平的书信集,引起我的浓厚兴趣。之后我一直挂念着他所做这种吃力难讨好的活儿,希望他能利用所编书信为《世纪》写稿。只因他太忙,我的期盼迄今尚未实现。我拜读了他花了一番心血编注的书,深为他热心于积善而感动,也钦佩他的学识。
(2014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