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李昊洋
摘要:
水弄堂是无锡古运河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景观,被称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对“水弄堂”(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修复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综合评析,提出其未来规划的保护与发展对策:深化保护与发展理念,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完善街区运营与管理,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通过大运河绝版地景观无锡水弄堂现状探究,以期保护运河原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改善两岸原住民生活环境,推动大运河惠民进程。
关键词:
大运河;水弄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4)03-0031-11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北起通洲,南至杭州,将五大水系连成统一水网[1]序。随着航运功能逐渐衰退以及现代交通日新月异,今日京杭大运河已无法比拟过去辉煌,但其悠久历史却在沿岸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京杭大运河列入其中;2011年《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管理总体规划》获得通过,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遗项目。无锡古运河是整个京杭大运河的发轫和开端,它历史悠久,古朴风貌浓郁,沿河景观丰富[2]1。自古穿城而过的无锡古运河,在沿岸留下独特的人文景观——水弄堂。2006年,全国政协考察团考察大运河两岸,称无锡古运河仅存短短千米的“水弄堂”是大运河的“绝版之地”[3]3,它见证无锡城市发展,见证古运河变迁,其保护与发展也显得迫切重要。
一水弄堂景观变迁与历史文化简述
新中国成立前,无锡古运河景观变迁和历史文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即商末缘起泰伯渎,出现原始村落景观,吴文化起源;春秋江南运河开通,出现沿河城镇景观,战争文化兴起;隋朝大运河贯通,出现集场街市景观,漕运文化、皇室制度繁荣;明代嘉靖改主航道,工商业景观繁盛,近代工商业文化形成;清代雍正划分无锡县,“一弓九箭”和水弄民居显著,民俗生活文化兴盛。新中国成立后,水弄堂景观变迁经过19世纪50年代兴起的填河造路,80年代景观规
划原地踏步,90年代一期改造的失败,最后建立了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水弄堂”)。此时代“水弄堂”包括古桥、古水码头、古河道、工商业遗址、传统水乡建筑、古街巷等景观要素,具有古老性、唯一性、人文性等特性,是无锡古运河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见证,江南水乡建筑重要研究和展示区,无锡水乡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京杭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示范地。
二“水弄堂”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研究“水弄堂”景观在该街区改造前后的变化情况,分为两种形式: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网络问卷利用“问卷星”系统,并借助“无锡电视台”、“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等微博平台进行问卷发放;纸质问卷主要针对“水弄堂”原住民进行发放。总共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9份,问卷回收率963%。为弥补问卷调查采集公众意见的局限性,笔者以口头访谈形式走访南长街、南下塘、大码头弄等多条街巷,共访谈21户原住民,记录原住民对街区改造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更详细地了解“水弄堂”近年来的变化,以及居民对街区现状意见。笔者还采访无锡市古运河研究会第一分会(南长分会)曹荣之会长(原无锡市南长区区长,原无锡市建设委员会主任),了解“水弄堂”历史和现阶段街区更新改造细节。
(一)问卷调查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析
图1性别
此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调查的形式。统计数据显示被采访者中女性居多,占5519%,男性占4481%,见图1。被调查者年龄段上,以20-29岁的青年为最多,占总人数的3286%;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居第二,占1981%,见图2。文化程度上,主要是本科和大专的居多,分别占3396%和3302%,见图3。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历高的年轻人和老年原住民对于“水弄堂”关注程度较高。
图2年龄图3学历
(二)公众对“水弄堂”的关注和规划保护参与热情
7286%的被调查者对“水弄堂”比较了解,仅有524%对“水弄堂”不了解,可见“水
图4公众了解程度图5公众参与必要性
弄堂”知名度较高。不过,本次问卷调查对象皆为本地市民,且近一半为“水弄堂”原住民,深入了解过该河段历史变迁的人只占143%,可见“水弄堂”的宣传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问卷结果还显示,认为公众非常需要和需要参与“水弄堂”规划保护的被调查者分别占总人数的4571%和5286%,因此绝大多数公众对“水弄堂”规划和保护有较高的参与热情,见图4、5。
(三)公众对“水弄堂”景观作用的理解图6“水弄堂”对城市发展作用
关于公众认为“水弄堂”和无锡城市发展的关系,笔者将其分为积极、消极和无关紧要3个选项。超过9143%认为积极,没有人选择消极,说明绝大多数人相信“水弄堂”对于无锡城市发展属于“正能量”,见图6。
对于“水弄堂”的作用,笔者将其分为7种,每种作用按公众的赞同程度分为5个等级(赞同、基本赞同、不清楚、不太赞同、不赞同)进行打分(分别为5、4、3、2、1),将问卷回收后所得数据输入EXCEL软件中算出均值,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1. 宣扬和传承运河文化,2. 引起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3. 勾起人们对水乡生活的回忆,体现“水弄堂”民俗文化和价值观,4. 京杭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示范地,5. 无锡的城市品牌形象,6. 规划、景观、建筑等学科重要的研究和学习资料,7. 运河旅游、商业开发的重要资源,见表1。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公众对“水弄堂”作用的期待程度,在今后的规划改造中应该根据公众意见突出街区的重点作用。
(四)公众对“水弄堂”的满意程度
在此次调查中对“水弄堂”的景观现状满意、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048%和571%,而仍有4286% 对该河段现状不太满意,有2人非常不满意。由此可见 “水弄堂”的更新改造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有待完善,见图7。
笔者将公众对街区改造中具体要素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对每个问题分为5个等级(很满意、基本满意、一般、基本不满意、很不满意),分值分别为5、4、3、2、1,均值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1.古桥保护,2. 水体整治(径流量、水质),3. 工业遗产保护,4. 古建筑保护(沿河民居及庙、寺、窑、塔、宅等),5. 古水码头的保护,6. 古街巷综合整治(各街巷公共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7. 生态绿化(如行道树和配景植物等),见表2。从排序中可以看出公众认为古桥和运河水体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改造中得到了较好的维护,而对街区绿化、街巷综合设施尤其不满,其余的一般。
六)民众对街区现状的意见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采用多选题形式来了解公众认为街区规划改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根据统计所得百分比由高到低分别为:1. 商业、旅游开发对“水弄堂”整体环境影响,2. 无锡地方特色和“水弄堂”文化氛围的体现,3. 街区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4. 规划设计者与公众特别是“水弄堂”原住民的沟通,5. “水弄堂”景观特色的保护和体现,6. 公众自觉参与的热情。另为,被调查者认为的其他不足之处主要有:1.街区交通标志不明显,2.街区改造后的管理,3.老年人活动场所……见图11采用问答题形式征询公众对街区更新改造过程优缺点的看法和建议,见表3、4。
优点缺点
1.工业遗产保护得不错1.南长街商业味太浓,变成了酒吧街,影响了古色古香的气氛
2.河道水体治理得不错,水质比原来好2.整体定位过于时尚、前卫,比较适合青年,不适合老年群体
3.民居内部设施处理的不错 3.商业模式单一,体现地方特色的商店太少
4.夜景灯光很美,烘托出了夜晚“水弄堂”的气氛4.国际知名度还是不够,还要加大宣传
……5.开发商抢占商铺,有些居民被迫搬迁,弄堂里当地人的生活气息正在减少。
6.街区内绿色植物不丰富,遮荫不够
……
1.古镇古街的建设越来越多,苏州就有平江路、山塘街,周庄、同里、甪直等,未来的保护规划需要研究如何摆脱古街古镇风貌的同质化
2. 控制一下南长街酒吧数量,尽可能的还给居民一个安静的环境。请切记,游客来到这里不是想看到在每个大中小城市都能见到的店铺酒吧,他们所想看到的就是一个真正属于你这个地方特色的景观和历史沉淀的东西。
3.可以像西塘丽江一样,多些民居旅馆,让人们能体验“水弄堂”特色的生活
4.要多些茶馆,让老人们也能走出家门,丰富他们的生活,也有益于他们的健康。
5. 希望政府领导能深入民间,多听市民(包括我们青少年)的意见,要集思广益,这样对于“水弄堂”的保护会更有帮助
6. 把保护修建好的古迹与枕河人家的市井生活一起,构成街区文化的核心内容,规避过度商业化导致的“千街一面”。在重要文化节点之中穿插锡剧、评弹、泥人、民俗等吴地“非遗”项目,不要追求喧哗,多些互动参与。
7. 密集的地方要注意“留白”,空间的过度挤占将导致空间的失衡,特别是沿河区域,要给出空间让人们可歇、可坐、可看,要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牵挂。
8.南长街一期二期人气相差很远,步行街又长,应该适当横向发展,打开空间,增加出入口,让交通流动性更大。
……
三“水弄堂”综合评价
(一)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现状
规划范围内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见图12,已基本完成一期(跨塘桥—日晖桥)和二期(大公桥—清名桥)总共近1000米的更新改造,三期保护修复工程也即将开始。
南长街的跨塘桥至清名桥段,沿河建筑中大部分损毁严重,根据损毁程度的不同,采用两种修复方式:按原房屋的材质进行1∶1原地翻新重建和保留框架部分重建;原建筑损毁较轻的则进行原地维修加固。规划范围内南长街改为步行街,见图13,一期主要用于经营酒吧、餐厅、咖啡馆等;二期主要为文化产业区,有瓷器工作室、书画吧等,除新建运河文化艺术馆为现代风格外,其余皆保持原状。街道绿化以法国梧桐为主,部分为新移植。南下塘1003米保护修复工作基本完成,共修复民居219间,总面积15000平米,除跨塘桥至日晖桥前段沿河严重破损的房屋原地重建外,其余80%的民居和商铺都在保存原建筑的基础上加固修复。街道整体宽度按原样保持在2-3米。
一期、二期除了南长街和南下塘两大主要景观道的前段,其余里弄街巷也大部分完成修复,建筑基本保持原样,外立面进行部分翻修,内部装以现代化设施。
2.工业遗产修复现状
街区内主要工业遗址为民族工商业时期所建的厂房,受损程度较轻,已基本修复完成,原永泰丝厂改造成丝业博物馆,可供参观;大窑路边的窑群遗址边新建了窑群遗址博物馆,窑群遗址修复工作还未完成。
3.河段修复现状
驳岸基本保持民国时期的风格,修复了部分水码头。河道水体修复采用美国引进的河道清淤船和阿科曼生物技术治水,水COD排放从治理前的256(劣五类水质)下降到40,达三类水标准。河道上除跨塘桥为重建外,其余桥梁皆为加固修复,保持原样。
(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存在问题
1.文化宣传表层化
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现状来看,文化宣传有一定进展:运河文化艺术馆等博物馆相继建成,各类文化活动也在街区陆续开展。但深入了解才发现,文化宣传过于表层化,即文化表达角度不正确,没有充分展现历史文脉,削弱文化传承的时间性。简而言之,政府和开发商对于街区宣传上,虽用文化做文章,但却只停留在表面,并没用深度挖掘“水弄堂”所代表的千年历史文化内涵,以至于公众不断在宣传海报、新闻报道和政府报告中看到“水弄堂文化”五个字,却是只见其表,难知其里。
2.规划建设存在缺陷
(1)绿化建设不容乐观。以南长街为例,原本60、70年代所种法国梧桐出现枯萎,除清名桥附近路段外,其余路段行道树遮荫效果还是很差。其他街巷也存在同样问题,除建筑之外,供人观赏的景观植物也只有少量花灌木、盆景和爬藤类。此街区占地44hm2,绿化面积不足10%,缺少可以供行人休憩的绿地,使得街区略显突兀。
(2)公共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不完善。街区经过改造拆除南长医院、理发店、棋牌室等,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不便。除此之外,其他居民娱乐设施、健身设施也未在规划内容中。
(3)交通规划不太合理。南长街改为步行街后未规划其他干道来代替南长街交通要道功能,给原住民生活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整个街区以南长街为主要景观廊道,除主入口外,其余次级出入口和交通标识不明确,再加上街区走向过于单一,行人不愿走完上千米步行街,导致人气集中于街区一期,而二期则比较冷淡,清明桥过后路段更是人迹罕至。南下塘道路排水系统处理不当,由于该路段地势较低,阴雨天时雨水经常倒灌入居民家中。
(4)规划格局存在缺陷。街区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90年代改造“水弄堂”南长桥至跨塘桥段并未在规划范围内,南长街外围水泥马路与步行街路面异质化导致街区与外围空间的割裂。街区规划改造过于孤立,内部开敞的交流空间和休憩停留空间十分有限,这不仅有损景观美感,也使得街区难以聚集人气。
(5)细节设计不合理。例如路面采用西式弹石路面,景观灯采用宫灯……这些都不符合“水弄堂”原生态景观特性。除此之外,街区已修复路段除了少量沿河雕塑外,缺乏与“水弄堂”主题相关景观小品,在景观表现上略显单调。
3.修复工作不到位
该街区现状来看,修复工作和原规划还存在部分出入:(1)水码头是“水弄堂”重要景观元素,在90年代修建防洪墙后损毁严重,在现阶段街区改造中并未得到完全修复;(2)规划中要求街区保留大部分原建筑,但实际改造过程中无法实现规划设想,南长街有六成以上房屋为原地重建;(3)部分损毁遗产如小仙道院,镇塘庵等未得到及时复原。
4.街区运营管理存在偏差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目的在于保护“水弄堂”景观和历史文化,然而街区修复后的运营和管理却有违原规划倡导的“活态博物馆”理念。
(1)过度商业化破坏“水弄堂”氛围。街区管理运营由开发商主导,在利益驱动下,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的主体地位被现代商业开发和旅游开发所取代。尤其是南长街过度商业化有损“水弄堂”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街区入口原本“一碗面,半碗汤”的矮脚楼面馆变成了星巴克;哈根达斯、马卡龙等甜品店也陆续进驻街区;步行街到夜晚更是变成喧嚣的酒吧街,到白天又人去街空。
(2)原住民大量流失。“水弄堂”大部分民居是祖传私房,2008年修复工程启动之前,由于“水弄堂”居住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过半原住民外迁,并将祖房出租。街区开始修复后,开发商大量收购私房用以商业开发,而非鼓励外迁原住民搬回街区居住。南长街夜晚喧嚣也影响剩余街区居民生活,2008年至今又有部分居民被迫迁出,剩下原住民人口只剩原来的1/3。
四“水弄堂”保护与发展对策
西方进化论中Revolution(革命)与Evolution(演化、进化)观点截然相反。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运河遗产保护陷入Revolution误区中,反映出现代社会企图以人类之力改变运河景观的自然走向。水弄堂逐渐湮没的历史警醒人类,激进变革思想给运河遗产带来毁灭性后果。通过水弄堂景观变迁探究,当代“水弄堂”发展核心理念应是Evolution,即规划和保护应依靠运河街区体系自我演化和进化,根据其景观和文化变迁规律,引导其在正确自然演化轨道上和谐稳定地发展。
(一)深化保护与发展理念
街区原规划理念流于表面而没有完全为公众消化,因此未能对街区改造起到深刻的指导作用。笔者引入Evolution理念并加以深化,以作为街区发展的准则。
1.生态修复,景观先行
北大俞孔坚教授在研究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过程中提出“反规划”思想,他认为在当前以发展性规划为主导的城乡规划模式下,亟需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保护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然后再进行城市空间规划[1]68。“水弄堂”作为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廊道,应该首先在区域尺度上,保护和完善河道生态环境和街区生态体系,再进行进一步规划设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应以景观先行,即以景观规划设计统领规划和修复工作,而旅游和商业开发只能作为辅助工作,配合街区更新改造,从而确保“水弄堂”的生态安全格局。
2.放慢脚步,利益制衡
简·雅各布认为:“大规模规划只能使建筑师、政客、地产商的热血沸腾,广大群众往往成为牺牲者”[4]44。目前街区规划改造过于急功近利,社会各界利益冲突已经日益显现,受损失最大的是原住民。而真正精明的规划保护战略应该是一个社会各方为维护自身利益进行长期辩论和博弈,最终不断趋向于妥协和制衡的过程。日本京都历史街区今井町一年只修7到8幢建筑,60年轮流一遍,以保持街区完整而原真的风貌。“水弄堂”应该借鉴这样修复模式,在长远规划基础上,更应该制定精细规划、短期规划,并根据实情,缓和利益矛盾,调整规划策略,使街区朝着更加合理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3.肌理为表,文化为魂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和更新改造实质在于改变建筑和景观混乱现状,恢复传统“水弄堂”特色街区肌理。这种原生态街区肌理是“水弄堂”景观形态的外在表现,而其背后所蕴藏的是该街区生活方式和人文伦理。现代商业扩张代表着现代社会伦理价值观对“水弄堂”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侵蚀。因此,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和保护修复应该把目标提升到保护街区生活方式和历史人文内涵的高度,从而恢复街区空间格局和内在伦理秩序,使之与现代精神文明共存,得到可持续发展,而不至于被湮没。
(二)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
1.确定合理规划范围。为解决街区更新改造过于孤立的问题,应该将南长桥至跨塘桥600米街区也纳入规划范围。虽然该段街区历史景观风貌已受损严重,原真性远不如清名桥街区,但可作为缓冲段,按实际情况恢复部分历史景观,从而使街区整体性增强,不至于出现景观断层。而南长桥边“江南最盛丛林”南禅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若恢复清名桥附近的镇塘庵,加之已修复的水仙庙,可作为三个串联的宗教文化景观节点带动整体街区人气。同时,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核心保护区,周围其他河道和街区作为外围开放区域和保护圈层,防止“水弄堂”历史人文景观与现代景观冲突,促进“水弄堂”人文内涵的对外辐射作用,形成有机保护和发展机制。
2.优化街区内部空间。在街区空间结构处理上,应该合理规划围合空间和开放空间。围合空间给人带来的是隐私和安全感,具体而言就是“四水归堂”式的建筑和深巷里弄的庭院,代表水乡人的清静生活。在街区更新改造过程中,要满足人的个性生活,保护围合空间,防止改造过程对居民隐私的损害,避免商业喧嚣影响庭院的幽静氛围。开放空间则反映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求,正如商铺、码头、公共绿地等,是聚人气的公共场所。因此,街区更新改造还要营造开放空间以满足人的对外交流。桥作为链接两岸街巷的景观要素,是营造街区开放空间的最佳场所,可在大公桥、清名桥、伯渎桥等景观节点规划绿地,设置凉亭、石桌凳等景观小品作为街区居民和游客的交流场所。另外,“水弄堂”末端大窑路边,可利用窑群遗址规划露天窑群公园,作为景观吸引物,带动南长街和南下塘两条景观廊道的人气向街区后方流动。
3.修复生态景观环境。生态修复主要在于增加街区绿化面积和植物配景的多样性。在街区入口规划绿化带,以阻隔“水弄堂”景观和现代景观冲突,减少视觉污染;在主干道南长街增加行道树密度,可种植寿命较长、冠幅更大的香樟树以代替原本枯萎的法国梧桐;在步行街上,每隔200-300米规划小面积绿地供行人休憩、观赏街景。此外,对全市范围内古运河景观航道利用阿科曼生物技术治理水体,改善古运河整体水质。
4.完善街区公共设施。合理规划街区医院、超市、老年活动中心、学校……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增加棋牌室、健身房等居民娱乐设施和健身设施。
5.完善街区交通系统。在街区东侧另辟交通干道,以解决南下塘居民出行的问题。在南长步行街增加次级出入口,促进街区走向多样化,同时完善街区内交通标识系统,以方便居民和游人进出街区,促进街区与外界交流,更可均衡街区游客的分布和流动。另外,改善道路排水系统,解决民居雨水倒灌问题。
6.完善景观细节设计。街区景观细节应按照传统“水弄堂”特色来处理:在街区内部增加雕塑、水池、花坛等景观小品;将景观灯改用仿民国时期老式电线木路灯;修复水码头,恢复水弄堂特色驳岸景观;街面改用水乡传统青砖铺地……
(三)完善街区运营与管理
1.促进街区自我更新,加强外部引导。历史文化街区经历千百年发展,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简而言之,是有生命的空间体系。“水弄堂”遵循着自身发展规律,形成人与人、人与街区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系。在街区管理和运营过程中,要找到街区发展规律,规划和修复工作也应“留白”,给街区自然增长留下足够空间。尽量依靠街区的自我更新,不能急功近利,过分干涉其发展方向。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和规划设计者的正确引导,使得修复工作按照原本的街区肌理和人文伦理来进行,防止“保护性破坏”。
2.保护传统生活方式,改善商业模式。民俗生活文化是该街区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也是“水弄堂”景观在明清时期得以极大发展的重要原因。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应该保持原有的定位,在下阶段更新改造中,把重点放在恢复街区个性的生活方式。因此,要对原住民生活作出相应管理措施,学习山西平遥古城、浙江西塘古镇保护模式:先行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资金保存现有原住民,再尽量寻回外迁的原住民,并保障他们的权益。
商业和旅游应该作为街区更新改造后的辅助产业,借助市场为街区保护提供资金,而不能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纯粹的商业街或旅游景点。政府应以街区原住民的利益为重,限制开发商的运营权限,将管理职能分于社会各界,达到制衡。在商业开发上,恢复南长街店铺与民居穿插,和谐共生的传统商业街模式,引入无锡传统店铺,比如穆桂英糕点、酸辣汤、馄饨小笼、胡琴作坊等,避免现代化咖啡吧、酒吧、甜品店,以保护“水弄堂”传统商业文化。
(四)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和修复工作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后期管理运营权则掌握在开发商手中,公众只有知情权,并没有话语权。通过对原住民访谈,笔者得知,土生土长的水乡居民对于自己生活的街区修复抱有很高的期望和积极性,他们对“水弄堂”了解更加深刻,保护街区积极性更大。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一方面可以维护原住民权利,另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依靠群众智慧,使今后街区规划和保护更加合理。具体来说,可以鼓励居民自己经营沿河店面,因为“水弄堂”居民世代生活在运河边“前店后坊”的传统民居中,具有“亲水性”。这种对自己生活场所的热爱是外来商家所不具备的,由街区内部进行的传承保护远比由外部实施修复更为有效。
五结语
水弄堂经过政治、自然、经济各种因素曲折发展,景观和文化经历上千年的积淀,是无锡古运河历史变迁的缩影。而无锡古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古老的河道,见证大运河演变。如今,城市建设扩张的浪潮使得两岸地域性被不断消磨,导致运河景观千城一面,运河“申遗”也是举步维艰。通过对“水弄堂”景观变迁探究,笔者认为京杭大运河景观廊道和国家遗产规划和保护则应该遵循“求同存异”原则:(1)“求同”,即各省市、各河段应该为保护运河遗产这同一个目标,统一规划发展。“规划改造”是为更好保护运河遗产,不可本末倒置,不可只顾“改造”,而急功近利,忘记保护这一根本目的。(2)“存异”,即大运河沿线8省、35市、132个申遗点和43段河道应该传承自身的地域特色。古运河的地域特色存在于公众对古运河这一地方物质形式内容以及生活形态和艺术文化的概括性认识[5]32。在今后运河规划和保护工作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各运河段不同地域人文特点,修复两岸原生态景观,使各河段在统一规划中又各具特色。
由于笔者研究能力和时间的限制,本文对“水弄堂”提出的发展对策肯定存在缺陷和不足,对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研究也只停留在宏观概念层面。相信在未来,“水弄堂”会受到更多人关注,“运河绝版地”规划保护会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两岸原住民生活也会得到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等.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沈锡良,邹百青.无锡运河记忆[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9.
[3]顾一群.运河名城——无锡[M].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8.
[4]范剑才.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人文伦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以无锡清明桥街区改造为例[J]. 艺术百家, 2011,(6).
[5]荆琦. 无锡古运河公共雕塑调查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010.
Abstract:
Known as “the Water Lane in the Jiangnan Area, the unique landscape of the Grand Canal”, the Water Lane is a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Ancient Wuxi Canal.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remarking “the Water Lane”(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of Qingming bridge) and comes up with the developing and protecting strategies for its futural plan: deepening the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ideology; undertaking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design; perfecting the block operating and managing and inducing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protect the original ecology landscape an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the canal,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aborigines and to promote the course of its application for World Inheritance by the exploration on the vicissitude of the unique landscape of the Grand Canal—the Water Lane.
Key words:
the Grand Canal; the Water Lane;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block of Qingming brid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吴应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