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爱 尹凯 杜鑫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学生存在无法适应环境、社会改变的问题,本文从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常见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并针对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与解决对策,帮助大学生远离心理困惑,形成健康人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解决
高校扩招促使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对这一成才欲强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特殊群体来讲,伴随初入大学的兴奋与激动,还有沉重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找工作的烦恼、情感的迷失等问题,这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得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成为各大高校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1.交际困难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大学的老师、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以适应全新的环境。然而90后的大学生大多在长辈的溺爱中成长,自私任性、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其交往能力有限而不能在短期内妥善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不愿意或不敢与同学、老师交流交往,疏远同学、远离集体。
2.学习心理调整不当造成的焦虑心理
学习压力主要体现在不能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强、动力不足、方法不对、态度不明确及学习成绩差等方面。首先,开放的学习环境要求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自立性,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产生学习适应障碍;昔日优越感的荡然无存,易造成心理失衡。其次,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不熟悉,使其心中倍感茫然;部分学生觉得自己高考发挥失常没能选择自己理想的学校或专业,经常感到迷惘失落。第三,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进度快,且多以老师讲课抽象或概括为主,偏重于理解,很多学生方法当,拼命学习却事倍功半,自尊心严重受挫。
3.就业困难造成的精神心理压力
每逢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倍受各大新闻媒体关注,“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毕业生达XX万,比去年增长XX”、“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等字眼充斥于每一个大学生眼中,无形中给毕业生带来一定困扰;而部分应届生确实存在工作难找的现实,也给在校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与情感危机
“没谈过恋爱就没有真正上过大学”的观念使得每一个大学生都视爱情至上。然而,恋爱过程中的疏远与亲密、分手与复合造成的情感起伏不定,未曾恋爱的学生受周围恋爱中同学的影响而感到孤独与空虚,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诱发大学生心理冲突。
5.痴迷网络带来的心理困扰
网络在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部分嗜网成瘾的同学一味沉迷于虚幻世界,迟到、旷课、课堂睡觉成为常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极端情况下出现自我封闭,行为异常等问题,生活、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6.家庭经济困难诱发的自卑感
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和部分城市低保的大学生因为较强的自尊心与自卑感而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或畏手畏脚,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1.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时期是处于人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又尚未真正成熟,经历着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迷茫,主要表现为:首先,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成形成,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很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其次,对自身真实水平缺乏客观准确的判断而产生各种苦恼、困惑:他们或者将昔日“佼佼者”的优越感带入大学,在得不到期望中他人对“理想我”的评价和认可时产生较深的挫折感;或者无法区分“理想我”与“现实我”,为人处事竭力掩饰自身的不足,会因此感到疲惫、紧张而不愿意主动融入群体;或者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第三,对未来很完美、很理想的设想与大学现实的客观条件、过重的课程负担、各类资格考试及考研带来的应试压力、严重的就业压力等相距甚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冲突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2.社会环境的影响
身处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物质金钱的诱惑较之以往更为明显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承受着更为强烈和复杂的心理冲击:在顺利取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必须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却依然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某些从不努力的同学“靠关系”顺利拿到所谓“好单位”的offer,让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奋斗在学习、找工作前线的学生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3.学校环境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组成中存在着一类特殊困难群体,即在经济、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弱项的“困难生”,如果对此类学生了解不够深入,或没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沟通和帮助,将会使这些同学的问题进一步蔓延和扩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将会无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诊疗;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方式单一、方法呆板,将会导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而不能向更高层次引导,容易增加学生新的思想负担。第三,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因自身专业限制、工作领域不同导致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的偏差缺乏主动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协作不到位都会使学生因为各方面的不适应而引发心理冲突。
4.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长对子女精心呵护,甚至过于关爱、溺爱,容易使其自我意识过强,且存在骄横、任性、事事依赖家长等心理,缺乏爱心,不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解决的途径
马加爵,药家鑫,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等事件一次又一次敲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及时发现、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和诊疗,成为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增强学生自立自强观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能力
引导学生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遭遇挫折时,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挫折承受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建立准确、适当的学习标准,提高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擅长学科领域和学习能力的抱负水平,避免因自我评价过高而产生过度焦虑;正确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宽松的学习环境,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掘并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和控制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3.开展职业辅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择业与就业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引导其了解自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助其树立人生目标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题讲座、视频等形式,助其发掘自身优势,掌握求职技巧;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就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寻找失败原因并调整目标和方向,避免因准备不足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
4.正确引导恋爱观,培养学生与异性的交往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遇到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甚至危机应及时进行自我情绪疏通,或找老师咨询,合理宣泄因此产生的消极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5.强化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构建“学校—班级—学生”三位一体的层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首先,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并构建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组织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工作的培训活动,提高做学生工作的基本素质,更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开或走出心理障碍的误区。其次,发挥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深入了解、关心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家庭等情况并建立班级心理档案管理机制;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间的交流,推动班级强大凝聚力的形成。第三,建立学生心理工作干部队伍,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并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题培训以提升学生干部对心理健康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能力,辅助教师开展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及时发现并引导问题学生。
6.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主动关心学生成长,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关注度;积极、及时、持续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全面反馈并接收学生在学校、家庭的真实状态,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的成长计划,保证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与主要建设者,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为在复杂多变和竞争日趋加剧的社会环境中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超越自我、迎接挑战的关键。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心理素质的优化,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高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69-70.
[2] 魏玮.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4):116-117.
[3] 洛嘉.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104-105.
[4] 曾国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08: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