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声华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89-01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课改专家崔允郭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试结合苏教版语文第三册《小动物过冬》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就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语文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介绍了各种小动物的不同过冬方式,课文内容浅显,学生爱读。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课堂情境。情境一:上课伊始,呈现一幅北风呼啸、万物凋零的冬景图,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初步体验小动物之间相互关心的情景。情境二:在介绍小青蛙的一段文字时,教师通过视频播放小青蛙钻到泥土里的动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青蛙“冬眠”的方式。情境三:课文即将结束时,播放歌曲《小燕子》,并配上春暖花开的美景图,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小动物再次相见的情形,体会小动物之间的真挚情谊。这几个视频情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使课堂获得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为了课堂的一时热闹,让学生毫无目标地读,而要正确把握文本内涵,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从读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笔者先后对学生进行三次朗读指导。首先是对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将要介绍哪些小动物。其次,是对文中的小动物,即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语言的个性化朗读。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室里充满琅琅的书声,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美、情感美,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三、激发学生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新颖,要具有启发性,才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如在组织《小动物过冬》的教学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回答问题:“春暖花开,小燕子飞回来了。小朋友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燕子吗?”“你读了课文还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的见解。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小燕子在飞回南方的途中遇到了大雁。老师扮演小燕子,谁来扮演大雁呢?让我们想象一下他们说了哪些话。”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问:“小燕子,你的好朋友青蛙、小蜜蜂怎么没有跟你一起到南方过冬呢?”有的学生问:“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像我们一样要飞到南方过冬呢?”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还以《小动物过冬》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先进行情境铺垫,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句子“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句子有什么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感觉天气真冷啊,冻得我直发抖。”有的学生说:“天这么冷,小动物可怎么办呀,我可担心他们了。”了解了小燕子的过冬方式后,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和小燕子一样,并仿照课文说说他们是怎么过冬的。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后,笔者再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过冬方式,升华了课文的内涵。可见,教师建构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就变得更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总之,提高课堂效益,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让每一堂课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