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梅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语言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52-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是要在“语言文字”下功夫。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研读文本语言的方法。
一、关注文本语言的音、形、义
汉语言文化源远流长,教师引导学生探寻文本语言的妙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揣摩汉字音、形、义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形体美和意蕴美,进而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趣和理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麋鹿》一课时,在板书课题后,笔者让学生说说课文标题的字音、字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个学生说:“‘麋字在这里读‘mí而不能读‘mín。”还有学生说‘麋字上面为‘鹿字,下面为‘米字不是‘木字,而且‘鹿字的一撇要长一点,要能够把下面的‘米字包起来。”笔者对学生的看法予以肯定,并补充道:“《说文解字》中对‘麋的解释为‘麋,鹿属,从鹿米声,麋冬至解其脚。另外,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文认识生字,可以真切地体验中华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感受文本语言的秘妙。
二、关注文本语言的遣词造句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除了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文本内涵外,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解决文章“怎样写”的这一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通过朗读、比较、揣摩文本语言,在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切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涵,理解文本语言运用的独到之处。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西湖》一课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像……犹如……仿佛……好像……”等比喻句进行品味,如“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岸边的华灯倒映……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等,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明白了这篇文章之所以把西湖描写得这么优美,是因为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这样既让学生在比较品味中感受西湖的美,也使学生明白了本文的语言特色。又如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珍珠鸟》一课开头有这样一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问学生:“这句话能不能改成‘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呢?”经过品味、揣摩,学生提出疑问:“这两句话在意思上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但是作者在这儿为什么把‘真好一词放在句首而不放在句尾呢?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经过细细揣摩,体会到了把“真好”一词放在开头更能体现作者内心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喜悦之情。教学通过调换“真好”一词的位置,让学生仔细揣摩,感受到了词语在不同位置体现出的情感轻重不同,深切领悟文本遣词造句之妙。
三、关注文本语言的布局谋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不仅要了解文本在讲什么,还要了解文本是如何一步一步把意思讲清楚,它的思路、文脉如何,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等。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引领学生在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白作者是如何围绕主题来表达观点,这样才能发现文章布局谋篇的秘妙之处,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钱学森》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经过笔者的点拨,学生把各个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应该放在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这时,笔者追问:“在文章中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明白了本来应该把在文末的话放在开头更能突出钱学森的归国心切,表现了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形式,使学生在触摸语言内涵、整体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表达特点。
研读文本语言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言语内容,品味、推敲言语形式的表达妙处,领悟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