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再敏
【关键词】智慧理答 及时引问
适时追问 巧妙反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16-01
问题导学作为数学课堂经典的教学模式,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有效搭建问题导学模式,借助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构建问题模式时,理答是教师必须直面的数学策略。什么是理答?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曾这样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及时“引问”,智慧理答,巧妙点拨启迪思路
在问题教学时,理答既要关注学生回答的质量,又要关注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及时把握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巧妙点拨,及时“引问”,有效化解难题,才能让学生逐渐深入到问题解决的思路中,从而获得对新知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有道练习题:桌子上放着两杯大小不一的果汁,小红和明明各取走一杯,小红喝了,明明喝了。这时,两人剩下的果汁一样多,请问:原来谁的杯子里果汁多?教学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解答。如何以喝掉的和剩下的部分为切入点?在学生思维困惑时,笔者及时引问:题中的问题是什么?生:要求原来谁的杯子里的果汁多?师:杯子里的果汁可分为哪两部分?生:喝掉和剩下的。师:题目是怎样描述剩下的部分?生1:一样多。生2:如果剩下的一样多,我们只要知道谁喝的比较多就行了。生3:小红喝了,剩下,这时小红剩下的同明明剩下的一样多,说明小红喝掉的比明明喝掉的多。所以,原来小红杯子里的果汁比较多。本环节问题的关键点是单位“1”大小不一,由于五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分数乘除法,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笔者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及时引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理答,从而帮助学生突破了思维困惑。
二、适时“追问”,智慧理答,突破盲区拓展思路
在问题教学中,当学生被“问题”所困惑时,教师如何智慧理答,适时化解学生的思维难点,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适时“追问”需要教师正确把握学生思维的“盲点”,及时收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信息,然后二次“借问”,让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意义》时,百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却有着广泛运用,如何让学生借助生活去理解它?教学时,笔者先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在汇报时,有个学生说:“姚明加盟NBA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表示姚明在这一年里投100个球中了49.8个。”这时,学生都笑了,说:“有0.8个球吗?”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大约中了49.8个球,可能是49个,也可能是48个。”……学生们的回答都不能令其他同学信服,课堂讨论陷入沉默之中。此时,笔者追问了一句:“难道姚明一年只投100个球吗?”课堂顿时又活跃了起来,有学生回答:“如果姚明在一年里投的是1000个球,那就表示投中了498个。”如果课堂引导到此为止,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是只停留在相对肤浅的阶段。笔者再次追问:姚明一年在赛场上投的球是不是刚好是整千个?学生似乎有所顿悟,在短暂的思考后,课堂讨论的气氛又活跃了起来,最终明白:49.8%表示姚明在一年里投中的个数除以投篮总数,它表示的不是一个具体的量……笔者巧妙抓住课堂出现的“契合”点,及时追问,智慧理答,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盲区。
三、巧妙“反问”,智慧理答,拨开云雾纠正偏差
当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对题意的理解出现偏差,出现较为混乱的思维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反思问题导学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巧妙“反问”,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寻找原因,达到自我纠正。
如,“某体育品牌专卖店搞周年促销活动,所有球类一律降价20%出售,篮球活动价为160元。请问,优惠了多少钱?”在汇报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直接列式:160×20%=32(元)。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应该是对题中的单位“1”没有正确理解所致。面对学生的错误,笔者并没有直接呈现问题解决的方法,而是反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学生说:“因为降价了20%,直接用乘的。”笔者再反问:“谁比谁降价?”生:“活动价比原价降价。”这时,有几个学生发现了错误所在,说:“原价不知道,就是单位‘1不知道,不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笔者继续追问:“那要怎样计算呢?”当学生通过第一次反思找到单位“1”之后,接下来的关键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必须利用活动价和降价20%求出原价。如何突破?笔者引导学生回答:“原价不知道,就是单位‘1不知道,不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那要怎么办?”至此,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了。在教学中,教师抓住错误点反问学生,并不断根据回答引导学生反思思维出现错误的根源所在,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对话”中达到自我纠正。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