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著名作家路遥的一生虽然极其短暂,但他却创作出了常人难以创作出的优秀作品。除了创作之外,路遥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阅读上。
路遥少年时代一直被饥饿所困,这是路遥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1963年9月,路遥进入延川中学初中66级乙班学习。那时候的路遥已经爱上了阅读,这一点我们从路遥在《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中的就可以体现到,路遥说:“我的《在困难的日子里》,写了1961的饥饿状态,这必须要你自己体验过什么叫‘饥饿……你必须要自己有这种亲身体验,或者是在困难的时候获得珍贵东西的心情,把它移植过来才能写得真切,写得和别人不一样。”路遥在此部小说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我想到新华书店走走。听语文老师讲,最近出了一本书叫《创业史》,很不错。听书名像历史书,可又听说是长篇小说。厚书我当然买不起,只想立在书店里翻一翻。”“站在地上太冷了,于是就上了炕,打开自己的铺盖,我准备把腿伸进被窝里,一直坐到天明。就在我打开自己铺盖的时候,突然发现被子里夹着几本书。一看,是《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把一切献给党》……”通过此篇小说,不难看出这是作家路遥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次深情回忆,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也是路遥在那个年代的原型再现。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饥饿时代的少年路遥,对书籍的向往与狂爱。
1973年9月,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不久,路遥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刊物和文学的阅读当中。路遥在他的长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到:无论是汗流浃背的夏天,还是瑟瑟发抖的寒冬,白天黑夜泡在书中,精神状态完全变成一个准备高考的高中生,或者成了一个纯粹的“书呆子”。“在大学里时,我除过在欧洲文学史、俄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指导下较系统地阅读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名著外,就是钻进阅览室,将中国建国以来的几乎全部重要文学杂志,从创刊号一直翻阅到文革开始后的终刊号,阅读完这些杂志,实际上也就等于检阅了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国文学的基本面貌、主要成就及其代表性作品。我印象很强烈的是,这些作品中的人很少例外地被分成好坏两种。而将这种印象交叉地和我同时阅读的中外名著作一比较,我便对我国当代文学这一现象感到非常的不满足,当然就对自己当时的那些儿童涂鸦式的作品不满足了。”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收集最详实准确的资料,除了阅读长篇小说以外,路遥同时还读其它杂书,什么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另外,还找来一些“偏门”的专业书读。
在完全进入《平凡的世界》写作之中,路遥仍然坚持阅读。路遥的最佳创作时间一般在中午到凌晨两点。上午睡觉,有午休习惯,吃完午饭后用一个小时看报纸。写作时不愿读书,但每天必须详细读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四种报纸。路遥称读报的好处是:“读报往往给当天的写作带来许多新的启发,并且能对作品构思的某些方面给予匡正。”
正是因为阅读,路遥才从中汲取了无限的营养,加之他的勤奋,才呕心沥血地创作出了荣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就生命的历程而言,路遥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路遥是辉煌的,他在42年的生命历程中,创造出了如此的辉煌与精彩,他无愧于哺育他的土地和人民。斯人已去,但路遥先生的创作精神和读书典范,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