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涛
现在,公务员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好工作。但基层公务员的工资都不高。在古代,尤其是以官员高工资著称的宋朝,基层公务员的工资也很少。
庆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046年,28岁的司马光进入国子监担任直讲(国子监讲课的老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教书生涯。
老师这个职业,古今中外都差不多,温饱有余,饿不死但也发不了大财。首都开封都市繁华,生活成本高,国子监直讲的那点工资就显得特别寒碜。
但越是穷日子,越能显出人的风度来。
司马光的表弟聂之美也刚刚参加工作,担任的是一个偏远贫困地区的小县尉。工资很低。聂之美做《贫》诗,其中两句:“月得数斗禄,仅足供沾糜。”意思是说:那点微薄的工资只吃得起粥。聂之美觉得自己是个穷官,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肯定不会招贼。于是他家里连篱笆都没有修。结果,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么穷的家还有更穷的小偷光顾,把聂之美家里那么一点可怜的穷家当一扫而空。
于是聂之美不得不向同僚求助。可是他没衣服穿了,他仅有的一件体面衣裳被小偷偷走了。可他要出门,于是,就向同事们借衣服。东借一条腰带,西借一件衣裳。可他的那些同事也都是穷官,都日上三竿了,还没有凑齐一整套可以出门的体面衣服。
没有衣服,当然不能光着身子出门。聂之美就傻呆呆地站在四面惨白的墙壁之间,觉得自己既可怜又可笑。但读书人就是读书人,虽然处于如此窘迫的情境之中,聂之美居然还有心情写诗。一写还是两首。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题目《贫》。聂之美的这两首诗不仅是哭经济状况的贫穷,还感慨自己基层工作繁忙以致学业逐渐荒废。在聂之美看来,精神上的穷比物质上的穷更可怕。
聂之美写了这两首诗后,把它们寄到开封给司马光看。司马光觉得自己做一个首都的下层小官已经够穷的了,可是看看表弟的日子竟然比自己还穷,又是心疼又是难受,同时还很敬佩。于是,司马光就和诗一首与表弟共勉。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和之美二贫诗》:“如君有此富,岂必藏珠玑?财贫非道贫,已矣何嗟咨。”意思是我们虽然官卑贫穷,但我们有才华有抱负,只要才华抱负得以施展,那可是可以济世救民的。有才华不怕穷,我们缺少的只是钱财,不缺抱负。既然是这样,那就不必唉声叹气了。只要有理想,有才华,有行动, 丝也能逆袭,草根也能上位。
后来,司马光做了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当然在不违反政策法律法规和组织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也提携了曾经穷困潦倒的表弟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