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生存探索

2014-09-25 11:22范妮
艺术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公共高校改革

范妮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就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通知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高校公共艺术通知教育课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公共;教学;改革

近年来,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原则,以改革课程体系为重点,力求形成以“四化”(国际化、本土化、现代化、个性化)相互融合为特点的通识教育方案,构建科学合理、富有生机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校陆续提出的“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心,高起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制定通识教育实施方案。以辽宁大学为例,2010年颁布了辽宁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方案,以塑造思想品德、增进学识素养、培育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相关文件要求发挥综合大学优势,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学科教育,强化专业教育,突出创新教育。根据通识教育要求,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会贯通的“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借鉴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双向融合,提高实验课程(项目)设计水平,进一步完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层次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按照现代人才培养理念,各学科应根据学科特点鼓励并指导学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自觉完善知识体系的能力。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下设素质教育课程,为必选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划分为五个模块: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公共艺术、自然科学、应用技术。学生选修课程需覆盖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选修课程不超过三门。

影视表演基础被划分为公共艺术模块当中,其实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备受重视,发展也早于国内。“美国的一千多个大学戏剧系中,大多数都是通识教育模式,这些系科的课程设置中通常比专业戏剧学院有更多的普通课程,学生在戏剧、影视界的就业率只有3%。”[1]但这些戏剧课程却能为学生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在教育、公共关系和社会性交往等方面更胜一筹。不仅如此,美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中也颇受重视。“1994年,美国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艺术教育第一次写进了联邦法律,艺术作为核心课程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学和政治学、地理、科学、外语同样重要。”[1]

公共艺术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大体相同,但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角度看存在巨大差异,由此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需做调整,以更好地适应非专业学生的知识接纳、学养吸收和实际运用。本文将以《影视表演基础》这门课程为例,分析专业基础教学与通识课教学的差异,并探索通识课如何进行改革和生存之路。

(1)教学对象的差异。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对象是普通高校中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文化修养和理论、全面的文艺素质、广博的影视专业知识、具有创造能力和善于协同合作能力,能胜任电影、电视多种类型角色的表演的人才。在全国各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各影视制作公司、剧组、文艺表演团体、教研单位、各单位党政共团、文化传播公司从事表演、策划、组织等工作。通识课教学的对象是普通高校的文科、理科学生,这些学生中有一些对戏剧表演艺术有着浓烈的兴趣爱好,有些则完全不了解。但是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愿望,即通过戏剧、影视表演的课程学习加强社会参与感,增强与人协调合作能力,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交际和表达能力。

(2)教学目的的差异。专业基础课教学要求学生运用表演艺术把剧本的文学人物形象创造成为舞台、影视剧人物形象。学生要应具备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熟练的表演技巧,在创作风格上,分为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必须亲自登场、现身说法、身体力行,而且每一次都要重新塑造,每次演出都要像第一次演出那样,重新表演整个舞台行动的过程,保持演出的青春。通识课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加学生的戏剧、影视基础知识以外,对社会科学也有补充和裨益。美国人类表演学创始人谢克纳认为人类表演学(广义的表演范畴)和社会科学在七个主要方面达到了统一。他们分别是:第一,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包括各式各样的集会。第二,运动、仪式、游戏和公众政治行为。第三,解析传播中的各种模式(非书面语言);语义学。第四,人类与动物行为模式间的联系,尤其在游戏和仪式化的行为方面。第五,心理治疗中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动表达,以对身体的意识。第六,人种学和史前学,包括外来的和熟悉的文化。第七,建立一种统一的表演理论,实际上就是行为理论。[2]这种统一使学生们将在各自专业领域

的、跨领域的国际性平台。研究项目由来自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等不同艺术领域顶级专家组成的教师队伍主导,下设研究小组,每年面向全世界招收高水平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并为其提供资助和项目支持。

第六,机构设置。“艺术跨域协同创新”平台由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展览中心,电影院,音乐厅,剧院,舞厅,博物馆和员工们的交流空间(当代艺术书店、餐厅、咖啡吧)等构成,拥有世界上各种最先进的设备器材。实验室有咨询式合作、课题群合作、公司级合作等三种基本研发合作方式。艺术中心挖掘实验室的核心研究能力,并把这些能力朝着激动人心的新方向延伸。

第七,跨域协作。在社会、艺术和前沿的技术中开展跨学科合作。一方面,以保证在学术研究上的自主、前瞻和原创基础上与社会机构跨域合作。从赞助者那里了解市场的动态、新的研究方向,得到可靠的技术、产品信息、财力和物力等支持,实现知识产权共享加快创造性研究,高技术成果及知识的产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提倡完全不受传统的束缚,展开内部跨界协作,由于教授之间、技师之间、学生之间的背景很不同,而研究的内容又相互交叉,使得教授与教授、学生与教授、各个小组之间的协作非常紧密与频繁。

第八,研创实践。创新研究实际上就是探索性研究和独创性研究的结合,包含矛盾的多样性,融合艺术、科技和自然的联系,并产生一个特殊视角的解决方案。实践跨域艺术媒介的构建,实验多媒体装置、动能技术为基础的艺术,混合公共空间中的媒体,探索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可能性等新的技术在视听艺术中可能的应用……

艺术创新方向何去何从?随着全球科技发展与交流频繁,当代艺术时代性、国际性、民族性、多元性并存。中国艺术的发展也不能只停留在本地域、本领域,而要敞开胸怀吸纳来自全球的文化资源结合本土传统,充分运用人类科技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实现跨域协同创新,再一次重新创立中华民族艺术创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高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公共人力资源约束的理论渊源及实现途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