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从宋代直至清代末期陶瓷器中鱼纹装饰的发展及其演变。文章以朝代变迁发展为线索,通过每个朝代中在陶瓷器上最具有特色的鱼纹的造型、釉色、构图、装饰技法以及当时的人文、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来阐释主题。
关键词:鱼纹;釉;陶瓷
纹饰是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统称。自古以来,陶瓷器上的纹饰就像一个人的衣冠,纹饰与陶瓷器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几千年陶瓷器的纹饰题材数不胜数: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文字,及其他题材纹饰,在各时期都有其鲜明的特征,每个时期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鱼纹是纹饰中产生较早并存在至今的纹饰之一,人们早期就是以捕鱼为生。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除早期陶瓷器中鱼纹饰外,玉器中亦有不少鱼的造型,并且后来鱼在日常生活中还被赋予吉祥的象征。
1 宋金时期鱼纹
宋代:鱼纹在唐代写实风格影响下,有较为写实的,也有较为抽象的,以后者最具时代性。
磁州窑器上所画的鱼纹即属后者。磁州窑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色彩,成功地把工与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瓷器装饰从图案画转移到写意画成为现实。它用成熟而又简练的笔墨在瓷坯上作画,它采用水墨画的绘画技法,勾、填、擦无不恰到好处。线条简洁,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勃勃有活力,动感特强,有后来写意画的韵味。在装饰手法上,以白地釉下黑花最具代表性的铁锈花艺术为特点。创造了运用有层次的化妆土来剔刻纹样,采用黑、褐、赭等色料作画的新技术。所以磁州窑鱼纹既有国画特点,又有图案装饰的效果。
耀州窑一改早期的宽松舒展的构图,而为复杂细密的样式,讲究线条的粗细与疏密对比。最常见的游鱼纹,有“水波三鱼”、“水波五鱼”、“水藻群鱼”、“双鱼戏莲”、“鱼鸭戏莲”、“群鱼戏海螺”、“鸳鸯游鱼戏莲”、“柳枝群鱼”等等。其中以“水波三鱼”最为生动(图2),在碗的内壁取三分法布局,仅用了不多的几刀,三尾生动逼真的游鱼就跃然而存,除用简单两笔勾画出鱼的身躯外,全用篦纹排线来表现鱼鳞、鱼鳍,鱼周围也布满了用篦形工具划出的重重水波,这样鱼身上的排线既似鱼鳞又似水波,恰似游鱼在江河中半露半藏,时隐时现,三鱼在水波中鼓腹摆尾游弋自得。不仅画面生动,而且刻花三鱼的洒脱洗练,划花水波流畅荡漾,湖绿色青釉的温润柔和均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实属宋代耀州窑刻划花青瓷的代表作。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纹饰还要归功于当时耀州窑的刻花工艺。它是先将刻刀深入直插在器坯中,用垂直刀刃勾刻出纹样的主轮廓;再在已深刻出的主轮廓线的外侧,采用斜刀连续广削以除去花纹主轮廓外的背衬。饰釉后在润玉般晶莹的碧绿色下显现出深浅不同的色调层次,纹样在釉下颜色变幻有很强的立体感,。耀州窑的鱼纹非常有特色。
定窑的印花白瓷中也有大量的鱼纹。在题材上它与耀州窑一样不单单是鱼还与水纹结合,主要是游鱼纹饰。定窑有刻花、划花、绘金等装饰技法。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在构图上则严谨。如这个双鱼碗的鱼纹就在碗心,鱼尾上翘,比目并游(图3)。
从鱼纹构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构图方面对称和平衡也是宋特点之一。这时期有着严格对称规则:双数鱼的构图,若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首尾对置;若在器心,首尾同方向,比目并游。如果是三五尾单数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盘旋游荡。金时期的鱼纹亦有其独特的风格。如(图4)的莲鱼纹,用笔简练,一气呵成,兼工带写,与磁州窑一样富有国画的意味。施红绿彩,色泽艳丽,随意潇洒,生动有趣。这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鱼纹也是宋代鱼纹发展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可见,宋金时期在鱼纹的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 元代鱼纹
元代鱼纹主要有釉下青花装饰和坯胎装饰两种方法。元代青花的绘画是承前启后的时期,一方面,元代青花的绘画,继承了汉唐以来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在表现客观事物的风貌上更加精辟;另一方面,既不同于唐代那种雍容富贵,又别于宋代之精致秀丽,而呈现出一种浑厚而又雅致的神韵,笔势
飞动,讲求大效果,并不拘于细枝末节。青花瓷上绘画鱼纹较有特色,多画鲑鱼(图5)撬嘴、高鳍,圈状珍珠鳞。之所以喜欢画鲑鱼是因为鲑谐“贵”,寓“宝贵有鱼”意。还有一种鲶鱼(图6),鱼鳞呈网络状。鲶谐“连”,寓意“连年有鱼”,也是较为多见的一种鱼纹。从这两幅图上可以看出元代青花装饰纹样繁缛,层次较多。主要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等笔法来表现各种艺术意象。绘画用中峰笔法,有勾、塌、涂、点等笔法。用同一浓度的青料,就可见浓淡层次比如鱼背深鱼腹浅还有明显的笔痕。元代的青花为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明代鱼纹
到了明代,陶瓷器上鱼纹就更多了,青花器上更常用,其形象一般都较生动。明代的官窑瓷器青花,风格工整细腻,重在工笔画法;民窑青花瓷风格笔调不受拘束,自由奔放,多用写意,简练而不简单,豪放而不草率,天真而不幼稚。当时文人画鱼亦受民窑影响,八大山人画的鱼就是受到了这时磁画的影响。
明初:永乐宣德两朝是青花瓷的鼎盛期,装饰已有繁复向疏朗转化但在鱼纹样式本身还是沿承了元代的特点,没有大变化,还是釉里红鱼纹比较有特点。永乐宣德的釉里红瓷在元代初创的基础上逐渐趋于成熟,所产生的鱼纹样式也因此很特别,鱼纹如剪影般,只有大外形,没有细部的刻划,通体是红釉,色泽鲜艳,而且微微突起,宛如浅浮雕(图8)。
明中期:民窑青花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多。这与明代中期民间流行用瓷碗陪葬的墓葬风俗有关。看在这条小红鱼(图9)一反前期尤其是官窑瓷画中的繁密,一反其图案工艺形式强、绘画形式弱的遗风,仅以四笔绘成,呈透明感,好像水彩画的效果,它当是国画家笔下金鱼的先形者了。民窑瓷之所以采用减笔写意画法呢?生产方面和艺术方面原因。生产是直接原因。民窑东西产量极大,不能像给皇帝做贡品一样,不惜工本,精描细绘;而且绘制时间既要短,又要省工省料,这就促使画工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走着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在艺术方面,瓷胎类似生宣纸,吸水力强,能渗化水墨。瓷绘工人就发挥材料的性能特长,以瓷当纸,大显身手。近而把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民窑瓷绘的艺术特色。从此民窑青花就开始蓬勃发展。endprint
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纹饰多样,由于道教的盛行,道家色彩广泛运用,道教中有八宝一说:伞、螺、轮、盖、花、罐、鱼、肠。其中宝鱼:象征自在解脱,所以鱼纹在明末盛行。五彩在嘉靖朝是兴盛期,用此法绘制的鱼纹别具风格(图10),特别是五彩中一种俗称“黄上红”技法,是嘉靖是较喜用的施彩法:鱼纹在黄色底纹上用红彩描绘鱼身的细部,既呈现出美丽的橙红色又增加了鱼纹的真实感。这时期的青花鱼纹与同期青花总风格统一,图案装饰突破束缚,画风写意简率粗犷(图11)。特别是到了天启、崇祯,官窑衰退,民窑蓬勃发展。民窑用笔更加简约,天真自然,率意勾勒,线条洒脱,形神兼备。
4 清代鱼纹
陶瓷纹饰,历来有许多利用谐音表达吉祥的用语,在清代更是发展到极致。清代花纹意境凡俗,讲究吉祥。吉祥纹样已经呈现出一个综合而完整的符号系统,并走向成熟吉祥文化进入盛世,统行用谐音的方式来体现主题。鱼纹自然也被赋予了完整的吉祥含义。像鲤鱼,“鲤”与“利”谐音,“鱼”与“余”、“玉”谐音,把鲤鱼与其他各种纹饰相结合,便创造出许多寓意丰富、形式优美的词汇来。常见的瓷画有渔翁捕得大鲤鱼时表情欢快,即“渔翁得利”,金鱼在水中嬉戏追逐则为“金玉满堂”,鲇鱼游弋在水中是“年年有余”,牡丹花配以鲤鱼叫作“富贵有余”等等。如图中的五彩鱼藻纹盆,内都只绘有鲭、鲅、鲤、鳜四种鱼,每种只有一条,着色淡雅,构图简洁,谐音“清白廉洁”(图12)。在乾隆年间,瓷器的装饰花纹一般是按朝廷送来的图样式再按圣旨设计,所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由于“鱼”与“余”、“玉”同音,鱼纹通常以双鱼的形式与璎珞、灵芝一起组成画面,繁复而华丽,象征着“喜庆有余”表现当时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清代的装饰风格由明末的粗犷简率,而趋向工细的风格。如这个康熙年间的“斗彩鱼藻纹盖罐”(图13)就是一幅非常工细但仁很有情趣的鱼藻瓷画,在水藻中沉浮着红、绿、紫等不同色彩不同姿态的鲤鱼,运用青花勾轮廓线,再用填彩的方法绘制,青白色的釉面犹如清澈透亮的水面,游鱼深浅浮出,或隐或现,富有真实感。
雍正年间,还有一种鱼纹样式很特别。那时釉里红以达到鲜红的发色效果,于是当时就采用翻白手法,外壁以红釉为底,主体纹饰翻白,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翻白的处理方式使鱼纹又有剪纸和剪影的效果,简洁生动(图14)。乾隆年间,不论是彩瓷还是青花瓷上的鱼纹绘画都显得工整而刻板,看那彩鱼(图15),鱼鳞用白线刻画的非常精细繁密,片片清晰,连鱼鳍上的脉络也刻画的很细致。青花鱼纹与彩鱼纹一样刻画得很工整,连构图也一板一眼,缺乏生动之致,富贵气太重。
5 小结
如今,陶瓷器上的鱼纹装饰花样繁多,追其源头就不难发现古代陶瓷器上鱼纹装饰的踪影。这些装饰值得我们不断的借鉴学习。不论是何种纹样装饰都表达了制作者的一种情感,体现人的各种意识。例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宗教的信仰等等。而人的意识,又无不受到每个时代主导意识的影响,是时代的反映和折射,所以陶瓷器上的纹饰所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思想还是表现了时代社会的特征。从某一个纹饰的演变我们就可以看出部分陶瓷艺术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薛建华.中国陶瓷图案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
[2]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舟,女,浙江杭州人,本科,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艺。endprint
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纹饰多样,由于道教的盛行,道家色彩广泛运用,道教中有八宝一说:伞、螺、轮、盖、花、罐、鱼、肠。其中宝鱼:象征自在解脱,所以鱼纹在明末盛行。五彩在嘉靖朝是兴盛期,用此法绘制的鱼纹别具风格(图10),特别是五彩中一种俗称“黄上红”技法,是嘉靖是较喜用的施彩法:鱼纹在黄色底纹上用红彩描绘鱼身的细部,既呈现出美丽的橙红色又增加了鱼纹的真实感。这时期的青花鱼纹与同期青花总风格统一,图案装饰突破束缚,画风写意简率粗犷(图11)。特别是到了天启、崇祯,官窑衰退,民窑蓬勃发展。民窑用笔更加简约,天真自然,率意勾勒,线条洒脱,形神兼备。
4 清代鱼纹
陶瓷纹饰,历来有许多利用谐音表达吉祥的用语,在清代更是发展到极致。清代花纹意境凡俗,讲究吉祥。吉祥纹样已经呈现出一个综合而完整的符号系统,并走向成熟吉祥文化进入盛世,统行用谐音的方式来体现主题。鱼纹自然也被赋予了完整的吉祥含义。像鲤鱼,“鲤”与“利”谐音,“鱼”与“余”、“玉”谐音,把鲤鱼与其他各种纹饰相结合,便创造出许多寓意丰富、形式优美的词汇来。常见的瓷画有渔翁捕得大鲤鱼时表情欢快,即“渔翁得利”,金鱼在水中嬉戏追逐则为“金玉满堂”,鲇鱼游弋在水中是“年年有余”,牡丹花配以鲤鱼叫作“富贵有余”等等。如图中的五彩鱼藻纹盆,内都只绘有鲭、鲅、鲤、鳜四种鱼,每种只有一条,着色淡雅,构图简洁,谐音“清白廉洁”(图12)。在乾隆年间,瓷器的装饰花纹一般是按朝廷送来的图样式再按圣旨设计,所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由于“鱼”与“余”、“玉”同音,鱼纹通常以双鱼的形式与璎珞、灵芝一起组成画面,繁复而华丽,象征着“喜庆有余”表现当时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清代的装饰风格由明末的粗犷简率,而趋向工细的风格。如这个康熙年间的“斗彩鱼藻纹盖罐”(图13)就是一幅非常工细但仁很有情趣的鱼藻瓷画,在水藻中沉浮着红、绿、紫等不同色彩不同姿态的鲤鱼,运用青花勾轮廓线,再用填彩的方法绘制,青白色的釉面犹如清澈透亮的水面,游鱼深浅浮出,或隐或现,富有真实感。
雍正年间,还有一种鱼纹样式很特别。那时釉里红以达到鲜红的发色效果,于是当时就采用翻白手法,外壁以红釉为底,主体纹饰翻白,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翻白的处理方式使鱼纹又有剪纸和剪影的效果,简洁生动(图14)。乾隆年间,不论是彩瓷还是青花瓷上的鱼纹绘画都显得工整而刻板,看那彩鱼(图15),鱼鳞用白线刻画的非常精细繁密,片片清晰,连鱼鳍上的脉络也刻画的很细致。青花鱼纹与彩鱼纹一样刻画得很工整,连构图也一板一眼,缺乏生动之致,富贵气太重。
5 小结
如今,陶瓷器上的鱼纹装饰花样繁多,追其源头就不难发现古代陶瓷器上鱼纹装饰的踪影。这些装饰值得我们不断的借鉴学习。不论是何种纹样装饰都表达了制作者的一种情感,体现人的各种意识。例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宗教的信仰等等。而人的意识,又无不受到每个时代主导意识的影响,是时代的反映和折射,所以陶瓷器上的纹饰所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思想还是表现了时代社会的特征。从某一个纹饰的演变我们就可以看出部分陶瓷艺术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薛建华.中国陶瓷图案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
[2]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舟,女,浙江杭州人,本科,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艺。endprint
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纹饰多样,由于道教的盛行,道家色彩广泛运用,道教中有八宝一说:伞、螺、轮、盖、花、罐、鱼、肠。其中宝鱼:象征自在解脱,所以鱼纹在明末盛行。五彩在嘉靖朝是兴盛期,用此法绘制的鱼纹别具风格(图10),特别是五彩中一种俗称“黄上红”技法,是嘉靖是较喜用的施彩法:鱼纹在黄色底纹上用红彩描绘鱼身的细部,既呈现出美丽的橙红色又增加了鱼纹的真实感。这时期的青花鱼纹与同期青花总风格统一,图案装饰突破束缚,画风写意简率粗犷(图11)。特别是到了天启、崇祯,官窑衰退,民窑蓬勃发展。民窑用笔更加简约,天真自然,率意勾勒,线条洒脱,形神兼备。
4 清代鱼纹
陶瓷纹饰,历来有许多利用谐音表达吉祥的用语,在清代更是发展到极致。清代花纹意境凡俗,讲究吉祥。吉祥纹样已经呈现出一个综合而完整的符号系统,并走向成熟吉祥文化进入盛世,统行用谐音的方式来体现主题。鱼纹自然也被赋予了完整的吉祥含义。像鲤鱼,“鲤”与“利”谐音,“鱼”与“余”、“玉”谐音,把鲤鱼与其他各种纹饰相结合,便创造出许多寓意丰富、形式优美的词汇来。常见的瓷画有渔翁捕得大鲤鱼时表情欢快,即“渔翁得利”,金鱼在水中嬉戏追逐则为“金玉满堂”,鲇鱼游弋在水中是“年年有余”,牡丹花配以鲤鱼叫作“富贵有余”等等。如图中的五彩鱼藻纹盆,内都只绘有鲭、鲅、鲤、鳜四种鱼,每种只有一条,着色淡雅,构图简洁,谐音“清白廉洁”(图12)。在乾隆年间,瓷器的装饰花纹一般是按朝廷送来的图样式再按圣旨设计,所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由于“鱼”与“余”、“玉”同音,鱼纹通常以双鱼的形式与璎珞、灵芝一起组成画面,繁复而华丽,象征着“喜庆有余”表现当时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清代的装饰风格由明末的粗犷简率,而趋向工细的风格。如这个康熙年间的“斗彩鱼藻纹盖罐”(图13)就是一幅非常工细但仁很有情趣的鱼藻瓷画,在水藻中沉浮着红、绿、紫等不同色彩不同姿态的鲤鱼,运用青花勾轮廓线,再用填彩的方法绘制,青白色的釉面犹如清澈透亮的水面,游鱼深浅浮出,或隐或现,富有真实感。
雍正年间,还有一种鱼纹样式很特别。那时釉里红以达到鲜红的发色效果,于是当时就采用翻白手法,外壁以红釉为底,主体纹饰翻白,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翻白的处理方式使鱼纹又有剪纸和剪影的效果,简洁生动(图14)。乾隆年间,不论是彩瓷还是青花瓷上的鱼纹绘画都显得工整而刻板,看那彩鱼(图15),鱼鳞用白线刻画的非常精细繁密,片片清晰,连鱼鳍上的脉络也刻画的很细致。青花鱼纹与彩鱼纹一样刻画得很工整,连构图也一板一眼,缺乏生动之致,富贵气太重。
5 小结
如今,陶瓷器上的鱼纹装饰花样繁多,追其源头就不难发现古代陶瓷器上鱼纹装饰的踪影。这些装饰值得我们不断的借鉴学习。不论是何种纹样装饰都表达了制作者的一种情感,体现人的各种意识。例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宗教的信仰等等。而人的意识,又无不受到每个时代主导意识的影响,是时代的反映和折射,所以陶瓷器上的纹饰所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思想还是表现了时代社会的特征。从某一个纹饰的演变我们就可以看出部分陶瓷艺术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薛建华.中国陶瓷图案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
[2]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舟,女,浙江杭州人,本科,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