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华
【关键词】课堂 生成 思维 智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90-01
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重要补充和修改。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推进过程。课堂教学往往不一定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计划进行,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课堂教学就会生成比教师的预设更为生动、有趣、丰富的精彩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灵活应变,摒弃原先预设的方案生成新教案,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发现,使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一、把握学生灵动的思维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往往是教师在课前难以预见的,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缜密的计划和预见,但也难以保证教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在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一名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作者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加上了省略号。而在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却没有加省略号,这是为什么呢?”笔者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学生:“那么,你们认为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形态呢?”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草帽。”有的说:“有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山峰撑着的一把雨伞。”还有的说:“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像是青山穿上了迷你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合理想象,既发展了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顺势引导举手提问的学生回顾其他同学刚才所说的内容,问题立即迎刃而解。
面对课堂的生成,师生只有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氛围中才能展开心灵的对话,才能使教案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生成,学生方能在教学生成中得到启迪,形成对文本内涵的深刻感悟。
二、把握教师的智慧生成
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往往随着课堂教学的推移而产生,许多教师会从教学过程中顿悟新的教学流程,从而打破课堂僵局,使教学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的公开课时,笔者到学生中间指导他们做练习。当笔者走到一位女生身边时,她悄悄地说:“老师,您板书上的‘既字写错了。”笔者一看,果不其然。此时,坐在前面的几位听课老师都为笔者捏了一把汗,有的老师还建议笔者悄悄改过来。但是笔者不紧不慢地等学生完成练习,再趁机组织学生进行“找错字”的比赛。不少学生很快找出并改正了板书上写错的“既”字。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把握突发事情中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将“计划”和“生成”融为一体,即兴发挥,巧妙点拨,适时补充,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思维的碰撞和语感的深化。课堂教学也能从突变走向秩序井然。如在听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水慢慢升高的过程,教师组织学生把石子一颗一颗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瓶子里。突然,一颗稍大的石子卡住了瓶口,怎么也按不进去,教师一时不知所措。笔者连忙指了指书,示意她因势利导,指引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立即心领神会,她向学生提问道:“小朋友,我們把瓶口堵住了,而乌鸦为什么没有呢?读一读课文,聪明的你一定能从句子中找到答案。”话音刚落,学生迫不及待地朗读课文。不一会儿,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读起“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这句话,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又重读了“小”“一颗一颗”等词,从而把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鲜活的印象,使课堂教学生成了新的精彩。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当课前的预设流程与课中真实情形有所偏差时,教师要沉着冷静,注意捕捉那些有价值的信息重构教案,这样才能把握课堂教学的精彩。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