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高考: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双重诉

2014-09-25 20:19邹太龙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分科文理公平

邹太龙

高中文理分合是高考“指挥棒”导向作用下的自然产物与必然结果。我国分科考试传统源远流长,其存在不仅具有学理审视上的必要性,也有实践检验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学理层面,因材施教为分科高考供给了教学参考;大脑机能分区说为分科高考提供了生理学依据;多元智力理论与场的理论为分科高考做出了心理学解释。在实践层面,分科高考已经凸显出以下相对优势: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引导学生自由发展;增加考生升学机会,维护教育选拔公平;缓解教师工作压力,维持师资队伍稳定;接轨大学专业教育,提高教育衔接力度;适应社会分工需要,高效输送专业人才。

分科高考合科高考因材施教大脑机能分区说多元智力理论场的理论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枢纽和关键环节,历来受到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改革做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减少全国统考科目和取消文理分科,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高考改革问题的讨论再次升温,引发国人热议。

改革意味着利益的调整,不同群体间的利益矛盾必然导致意见分歧,聚讼纷纭。“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传统文化遗传和现实社会环境的产物,现行高考制度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1]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加上制度的惯性作用,分科高考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学理上存在必要性,在实践中也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分科高考与文理分科的关系

厘清分科高考与文理分科的关系是讨论分科高考优越性的基本前提。从理论上讲,分科高考并不意味着分科学习,因为考试的本质是为教育服务,而不是相反,但是由于高考发挥着巨大的“指挥棒”导向作用,分科高考必然成为孕育文理分科的温床,高中文理分科是高考制度的衍生物和繁殖品。采用何种高考形式,其自然产物和必然结果就是文理的分合,“只要高考分文理不同科目,高中文理分科是很自然的事”[2]。由此可见,分科高考对于文理分科起着更为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讨论分科高考的优越性也就意味着肯定高中文理分科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二、分科高考合理性的理论支撑

1.教育学依据:因材施教

本真的教育理应秉持正视和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理念,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的重要原则,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身素质和学习兴趣进行针对性教学,放大学生的优点,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分科高考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学科兴趣与学科特长,便于学生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因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分科高考对文理科目的分流作用为教师因材施教也大开方便之门,文理分科可以减少学生的异质性和复杂度,同班学生因同是文科生或理科生而高度同质化,这为教师因材施教降低了难度,便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率。

2.生理学依据:大脑机能分区说

大脑机能分区说认为,人类大脑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心理机能。近些年关于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类大脑存在着单侧化现象,也叫“半球优势”。一般来说,言语活动中枢和逻辑推理中枢主要集中于大脑左侧,而空间定位中枢和形象思维中枢则分布于大脑右侧。因此,大脑机能分区说和大脑单侧化现象为分科高考提供了生理学依据。

3.心理学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和场的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表明,人身上存在着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存在智能,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这9种智能并非均衡发展,而是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高考应采取分科形式引导高中文理分科,学生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根据自己的优势智能选择相应学科,教师也要树立“全面育人,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也才能有所作为甚至大有所为。

(2)场的理论

场的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维特金(H.A.Witkin)对知觉的研究,该理论将人的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场独立性者以自身内部为参照,排除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从而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场依存者则需要较多地依赖和参照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两种认知风格各有千秋,本无优劣之分,但具体到某一学科领域,二者存在着高度的倾向性,场独立性者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并且成绩优异,而场依存性者则对社会科学情有独钟并且成绩卓越。所以,分科高考不仅本身符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而且在高考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可以较早地根据自己的认知类型选择相应学科,这更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早日成才。

三、分科高考的既存优势解读

1.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引导学生自由发展

学生减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科目众多、作业量大和考试频繁,而这三大原因的罪魁祸首就是极具导向作用的高考制度。当前的分科高考已经让学生不堪重负,倘若再实行合科高考,学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相比合科高考,分科高考更利于学生集中有限精力夯实基础课程,避免因为一个拳头四面出击而造成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好的情况,不至于将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沦落为全面平庸的现实悲剧。

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整齐划一,而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其将某方面的天赋与潜能发挥出来,而学生的自由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诚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再谈论全面发展,强调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一句空话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分科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实现自由发展培育适宜土壤。

2.增加考生升学机会,维护教育选拔公平

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扩大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消除知识鸿沟以迎接知识社会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3]。教育选拔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对人的继续学习和再次深造起着先决性作用,往往成为社会反应最为激烈的敏感地带。由于中国独特的考试文化和人文环境,教育的选拔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比科学的选拔形式更为重要,它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人心向背,更关系着社会的健康、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虽然党和政府颁布了系列政策和采取了相应措施致力于维护教育选拔公平,但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家庭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教育选拔公平依然呈现出较大的缺失状态,主要表现为城乡公平缺失、地区公平缺失和男女公平缺失。选拔考试本身是一种手段和形式,与选拔公平与否关系不大,而具体考试科目的设置则关乎选拔的公平性,因为文理二科的优势程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般而言,城市考生、发达地区考生和男性考生的理科优势强于农村考生、欠发达地区考生和女性考生,而在文科优势上则相反。所以,分科高考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确保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其“用武之地”,不至于偏科学生一纸毙命,为万千学生实现大学梦想创造了平等机会。

3.缓解教师工作压力,维持师资队伍稳定

分科高考优越性的论证除了从正面着手之外,还可以观其反面,即剖析合科高考潜在的弊端,以达到衬托效果,便于最后“两害相权取其轻”。从教师立场审视合科高考,不难发现,当前绝大多数教师难以达到贯通文理、纵古论今的水准。合科高考“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有大幅度提升”[4]。教师在入职前接受的师范教育或者大学教育都是以相关专业作为基础的,这些准教师也都“术业有专攻”,对分科教学也就游刃有余,驾轻就熟。而且,进入从教职业以后,教师由于生活等诸多原因往往精力分散,只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倾注全部心血,而对相关交叉学科研究学习甚少。所以,他们很难担当起合科教学的重任,就算勉为其难,也会面临着重重挑战和巨大压力。

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健康、有序、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师资力量的缺失和流失不仅损害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阻碍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合科高考的一大隐喻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显然不符合当下师资队伍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的实际情况,倘若降低教师入职门槛,则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负责任,如果恪守一定的从业标准,就会出现广大教师被淘汰下岗的师资断层局面,这同样是对学生发展权利的隐形践踏。相比而言,分科高考及其作用下的分科教育则有利于维护师资队伍稳定,从而保障学生发展权利和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4.接轨大学专业教育,提高教育衔接力度

高考在本质上是竞争性选拔考试,采用的是一种常模参照评价。高考的初衷一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另外就是为大学输送一批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合格人才。大学教育在本质上是和基础教育大异其趣的专业教育,基础教育更多看重知识的广度,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大学则重视知识的深度,强调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此看来,高考无疑成为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关键枢纽,二者具有天然的高度衔接性,而分科高考则是将高考与大学二者本质紧密连接的最好形式。

分科高考本来就是大学专业教育的必然产物,自然也就为大学的专业教育提前创造了便利条件。大学教育的高深属性要求考试需要保持一定的区分度,而不能随意降低试题的难度,尤其是对专业人才的选拔,更是强调某一知识领域的深度。分科高考因为缩减了考试科目,其出题范围和出题内容也就相应压缩,在同等分值和题量的情况下,考试的难度也就必然增加,区分度也就随之上升,这必将有利于甄选出符合大学专业教育本质的优秀人才,因为具有创造力的专业人才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并非全部。

5.适应社会分工需要,高效输送专业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转折,党和国家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自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旋律。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改革开放的实行也催生了众多的新兴职业,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这对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当时的建设需求,党和政府前瞻性地于1977年开始实行分科高考制度,旨在为大学招生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历史也证明,分科高考及其导向作用下的分科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专门技术人才,迅速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更为激烈,社会分工更为精细,对教育提出了时效性和专业性二元并立的双重要求。教育作为人的再生产的手段,作为国家发展的工具,其效率取决于它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5]。相比合科高考,分科高考不仅能缩短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节约办学成本和输送大批专业人才,而且还可以强化人才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技能,在人才的数量和规格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有着悠久的分科考试传统,而对分科高考的利弊争论也肇始于分科高考实行之际,和分科考试传统一样历史久远。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聚集在分科高考与合科高考孰优孰劣的问题上,不同的利益群体往往具有不同的立场与观点,广大学者及社会成功人士从自身经验和理论视角论证合科高考的必要性与优越性,他们认为分科高考体制下的过早分科会限制自身未来的发展和提升,而合科高考则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截然相反,在读学生、广大父母和不少学校却支持分科高考,他们认为分科高考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增加考生升学机会。分科高考是文化传统和现实环境的必然产物,需要用历史的态度和系统的观点来加以客观回顾与全盘审视。笔者认为,由于分科高考存在学理上的必要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加上已有制度的惯性作用和实行合科高考的条件所限,分科高考依然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高考改革:理想图景与现实困境.光明日报,2012-04-11(14).

[2] 刘海峰.文理分科乎.中国教育报,2009-03-09(6).

[3] 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中国教育学刊,2008(3).

[4] 刘志军,王振存.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必要性与可行性博弈.课程·教材·教法,2009(9).

[5] 褚宏启.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教育研究,2008(6).

【责任编辑郑雪凌】

猜你喜欢
分科文理公平
文理生的battle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
那朵风干的百合花
公平的决定
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