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读史因人而异,因事而为,可以大读,也可以中读、小读。大者资政,中者育人,小者可以省身怡情。读史的情怀,先是开卷有益,次为明辨是非,再而修养自我。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唐太宗如是说。鉴者,镜也。镜子的意义在于让你有所借鉴,以便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中华民族浩瀚烟海般的历史正是这样一面明镜,每每抚今追昔,我们总能收获很多很多。这一期编发的多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追寻历史事件与人物,大可让你不虚开卷,诚如唐太宗所言。
鉴政,可知兴替。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积淀了极为丰厚的历史资源。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把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西江黄金水道上的粤商足迹》《从桂中商埠到工业重镇》,不仅可以在沧桑的岭南商埠旧迹中,读出商旅历史走来的蹒跚脚步,而且可以品读出当今广西决策者们着力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智大慧。《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战斗岁月》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得道多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道寡助,天下兴亡,在于民心向背。无独有偶,倒行逆施,误国亡身:《陆荣廷智倒袁世凯》可以明瞭民国之初,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极力鼓吹帝制以实现其黄袍加身的野心,而其开历史倒车的可耻行径终在国人唾骂中覆灭;而从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与对革命“倒袁”的诡异心态中,则观读出百年前旧中国的惊涛骇浪与风云变幻……
鉴事,明白道理。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一书,大可供人思考。资者,供也;治者,治理、统治;通者,贯穿古今;鉴乃一面镜子。《资治通鉴》通过分析前代得失,指导后人的行动,即让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期中,《山东人杜三策册封琉球国王》告诉我们,明崇祯末年山东籍进士杜三策的册封琉球国王之行,拜孔庙、祭天妃宫,接见明初移居琉球的“闽籍三十六姓”后裔,还在琉球多处地方题匾、撰文、赋诗。证实钓鱼岛是在明朝境内,不属于琉球国管辖,从而有力的证明了钓鱼岛最迟从明朝开始就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就立足于历史的明证。
鉴人,见贤思齐。毛泽东曾引用太史公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命虽然短暂,但生命的意义却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别样风采。本期我们编辑了一组历史人物:有《宋盘铭:洪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功臣”》《王换于:86个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有《潜伏在马步芳魔窟里的红西路军电报员》《从基督教徒到革命英烈的罗少彦》《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国际无线电工”林迈可》,有《顾维钧与张学良的莫逆之交》《古代丑女亦美好》《明朝御史的权与责》,他们虽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性格,但读一读他们的事迹,我们可以品赏到壮美人生的感人情愫:或英雄豪情、信仰操守,或贤美品德、道义诚信,或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人性光辉……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并让历史告诉未来。所以才有了成语“以史为鉴”,才有哲言“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历史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洞察人性、修正自我。读史的情怀,从无定式,也无桎梏,只是以史为镜,必须见微知著,趋利避害,顺应时势,把握机遇,才能修正人生走向,开创新我人生。
以史为镜,情怀依旧,盛世日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