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担任着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的内蒙古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苏秀兰教授,在内蒙古科研与教学第一线工作了32年。她是一位信念坚定、意志坚韧的女专家,32年如一日,热爱和忠诚于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是一名治学态度严谨,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基础医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博士生导师……
“秀外慧中,兰心蕙性”。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就像她的名字赋予她的天然气质一样,苏秀兰教授在科研、临床、教学和生活中,无一不彰显着一位知识女性独特的人格魅力……
使命:一种理性与知识的力量
1994年,苏秀兰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聘为内蒙古医学院硕士生导师,至今已招收、培养学生62人,并指导其他专业近200余人次完成论文,包括论文设计、实验指导、论文修改等。30多年来,无论环境、研究条件如何变化,她始终坚持为自治区的教育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工作。她所坚持的两大研究方向,一是蒙古族生活环境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发病病因构成及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在国内外受到诸多相关专家的关注,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相关会议。她带领学生、研究人员多次赴牧区、农区开展调查、样本采集工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科学思维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她积极与美国、德国学者合作研究,为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群体开展疾病预防、治疗提供了科学数据;她坚持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为内蒙古地区动物脏器抗肿瘤生物活性肽的分离及抗肿瘤机制研究,并在国内外该领域占有领先地位。这项研究是苏教授坚持了近23年的工作,她在动物的免疫方式、活性肽分离、纯化、灭菌方式、细胞体外抗肿瘤实验、细胞体内抑瘤实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领域培养了近30余名学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
苏秀兰教授于200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副博导(一导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已培养毕业两名博士生。2006年,她又被聘为首都医科大学博导,已独立招收博士6 人,培养毕业5人。她先后主持、参与国际、国家、自治区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她主持的科研课题连续4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次获得教育部春晖计划资助。目前在有关教学、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发表文章两百余篇,SCI收录文章42篇。相关成果先后6次荣获自治区科学进步三等奖,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各1次,获原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还两次获得自治区医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中华医学会奖。
古云:“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苏秀兰教授的育人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周围的人们。因此,她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享受二级教授的待遇,先后荣获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自治区名师、自治区肿瘤创新团队领军人才、草原英才、全国及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治区首届科技标兵、自治区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为科教兴区奖获得者,并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
对于收获的荣誉,苏秀兰教授淡定从容,因为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有人说,苏教授成功的道路顺、机遇好,但她的老师、同事、学生却深深知道,她的付出多于常人。她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学工作、学习以及学生培养中去了;但在家里,她却不是一位合格的女儿、妻子、母亲,但她是受同事、学生们尊重的优秀教师、学者。她常说:“科研、教育事业是我的至爱,我将用一生的时光去不懈努力。我的成绩归功于我的恩师——是舍英老师引导我进入医学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柯杨老师引导我在科研的征程中更上一层楼。我会永远牢记他们的教导,感恩于我的两位老师给予我的无私的帮助。”
苏秀兰教授还经常说:“一个人成功的道路是艰辛、坎坷的,但我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毅力;同时我也是幸运的,我得到诸多的前辈、学者、研究生的帮助,我的成绩属于他们。”她用智慧和汗水践行着自己的誓言,这彰显了她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对医学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高尚精神。
个性:喜欢具有挑战性的
科研创新工作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从不同层次研究正常细胞与疾病的关系,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调亡,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等。其中,生物活性肽在生物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涉及分子识别、信号转导、细胞分化及个体发育等。关于这一领域的问题,苏教授常说,她生长在内蒙古,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她有责任为内蒙古的发展做贡献。她紧密结合内蒙古地区丰富的牛羊资源特色,自1991年开始,在舍英教授的指导下,带领研究小组开展从动物脏器中筛选、分离抗肿瘤活性肽的研究工作,为自治区动物脏器的深加工、提高动物脏器,特别是废弃脏器脾脏、胸腺的利用价值、提高科技含量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对于寻找预防、治疗疾病,特别是对于人类顽疾肿瘤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重大课题和研究热点。
“抗癌活性肽”课题的研究是一项高水平的研究,也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万事开头难”。在研究过程中,苏教授陆续遇到资金短缺、人员稀少、技术落后等重重困难,但她没有退缩,没有经费从工资中挤,带领研究小组从活性肽的诱导方式、诱导量、诱导时间、分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型的研究和探索。科学意义上的“抗癌活性肽”研究要求有极高的分析精度,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者有极深的生物学、医学科学理论、方法造诣要求,需要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在两位导师的支持和帮助下,苏秀兰教授秉承一贯理性的态度,一举攻克多个技术难关,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得有关“抗癌活性肽”的研究成功地在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领域与国际接轨,多次应邀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并被日本癌症学会邀请访问、作大会发言;目前与美国NIH、南阿拉巴马大学米歇尔肿瘤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这项研究对仍处于医疗资源短缺困境的中国具有特殊意义。
苏秀兰教授开展的科研成功地获得认可及肯定:1997年,抗癌生物活性肽研究课题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种抗癌生物活性肽制剂的制备方法获粤、港发明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抗癌活性肽对胃癌细胞凋亡、分化的调控功能”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8年,“抗癌活性肽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及抗肿瘤作用”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0年,生物活性肽对胃癌干细胞的作用及机制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抗癌活性肽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课题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参与这一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研究生近50人,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包括SCI杂志收录的论文2篇。
苏教授的另一个研究方向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汉族遗传学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影响着全球25%至30%的成年人,是全球范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群高血压控制率低是对我国人群高血压防治的一个严峻挑战。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复杂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家系研究表明,大约30%至40%的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是遗传性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高血压遗传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阐明血压升高的遗传机制,也就是寻找高血压致病相关基因。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突破可以发现影响血压变化的基因,从而确定影响血压的生理通路和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这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实现精确个体危险预测、针对不同个体的个性化用药均会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指导我们对本地区原发性高血压进行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群众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民族之一,识别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基因,对于其高血压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1998年苏教授参与了国际合作课题以来,她带领团队多次赴牧区、农区进行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汉族生活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在高血压发病风险方面,从分子遗传角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深入开展了有关蒙古族STR 以及HLA、离子通道、高血压靶基因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的关注,已培养科研人员、研究生30余人,有15篇文章被SCI杂志收录,多篇论文被核心期刊收录。研究成果不仅对了解蒙古族适应复杂的环境改变从而维持种群生存的意义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可进一步明确蒙古族的遗传背景与疾病的关系,有利于发现蒙古族保护基因和致病基因。
责任:探索中的又一次升华
在科研实践中,苏秀兰教授还将她对创新的理解恰当地运用到治学研究上,且硕果累累。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教委组建的重点实验室成功建成,2006年内蒙古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成,截至目前,已经为自治区的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苏秀兰教授仍不断探索研究室的建设、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中心的各项制度建设,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又一次升华。
作为学科带头人,苏秀兰非常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和教学队伍的建设以及学科的建设。她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为各项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学院课程安排,以图、文字、声音、形体教学为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力争将国内外前沿理论及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此外,她还积极参与教材编写招标工作,全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医学科研方法》《医学细胞生物学》分别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她带领团队还在撰写《肿瘤学研究进展》《细胞生物学进展》《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此三本教材。
在近10年的教学工作中,苏秀兰教授从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声色俱厉的指责,而坚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她常说:“先做人,后做学问。勤奋学习、团结协作,实事求是、严谨求实是成功的关键。”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将新知识、新理念传授给学生,受到学生们的赞赏。在学生的心目中,苏秀兰教授有着洞察世事的睿智和不露声色的坚毅气质。
苏秀兰教授以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平台,注重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的学术交流,并通过学术交流融入学科发展与科研工作的主流,站到学术发展的前沿。 她连续主持召开了四届肿瘤论坛,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参会,为自治区医学界的同行们创造了零距离接触、感受知名学者的科研思想、研究进展情况,也得到了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的支持。她常说:“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个国家的屹立不倒,则需要众多科技人才支撑,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与付出。”
医学科学领域似乎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海洋世界,无边无际,充满未知,或许前方充满艰难险阻;但苏秀兰教授仍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对科研、教学事业的忠诚化作不懈动力,一如既往地奋战在医学科研事业的第一线。如今,她的理想就是带领研究团队,励精图治,锐意创新,努力建成特色突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研究中心。
谈到如何带领团队和利用研究中心这一优良平台,苏教授解析说:“探索、参与、服务、支持,仍然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或发展计划。探索:在科学研究的征途中不断地探索,立志在肿瘤预防、治疗新的途径、模式的研究中创新、拼搏,在生物活性肽的研究领域做出贡献;在蒙古族群体生活习惯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发生的遗传学研究方面不断地探索,发现易感基因或易感因素,为开展群体的预防与治疗做贡献。中心要起到示范作用:继续独立承担国际、国家、自治区级科研与教学项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参与:中心将积极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在参与中学习、成长。服务:中心将不断完善科研人员培训计划,为利用平台开展研究的科研人员与学生提供技术指导,以及项目建议。支持:针对国际与国家级重大项目提供技术及项目管理的支持。”
苏教授还说:“我们团队的精神是‘协作与共享,只有团结协作方能实现共赢。一个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管理而不是技术。”因此,她不但坚持学习医学前沿理论与技术,而且不断地探索、升华团队管理理念,使得她的团队先后获评为“自治区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生物工程实验室”“自治区肿瘤早期诊治与机制研究创新团队”“自治区草原英才团队——肿瘤研究与转化创新团队”“自治区发改委动物脏器高附加值生物活性肽工程实验室”。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踏入医学殿堂32年来,苏秀兰教授始终坚信勤奋、执着地把握机遇,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她常说,“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做事成功的关键”。对于机遇与困难,她欣赏丘吉尔的名言:“在悲观者眼里,所有机遇都是困难;在乐观者眼里,所有困难都是机遇。”这一信念也激励着她在生物活性肽研究中克服经费不足、人员不足的困境以及研究中出现的迷茫,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她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你可以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做到立足于本职,紧跟国际前沿。”她坚信利用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动物脏器资源、中蒙药材资源,挑战区域科研难点,开展生物活性肽研究以及蒙古族遗传学研究,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一定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