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一项惠民工程。所以需要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提高工程的整体质
量水平,从而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打造成民心工程。本文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水电;质量管理;材料;人员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一、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是指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则是指为了提高和保证工程质量,由政策法律规定的组织或其委托机构实施的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监督等系列活动。一般来说,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二)特征
1、管理对象的动态性
水利水电工程有中央投资、中央和地方合资、地方投资以及其他投资等多种投资形式,分防洪、除涝、灌溉、水力发电、供水、围垦等各种不同工程类型,建设工程受时空和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加上具体工程的质量要求不同和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都决定了质量管理工作极强的动态性。
2、管理目标的综合性
水利水电工程量大,技术工种多,施工强度高,环境干扰严重,工程质量涉及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综合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施工组织设计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3、管理行为的专业性
水利水电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受制于水利水电行业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专业技术性强,质量管理则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组织行为,要求项目管理人员把国家和行业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和专业技术工作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实现项目管理各项目标。
二、当前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质量管理目标不明
主要表现在战略上重视不够,虽然大多数工程都提出了“优质工程”、“一流工程”、“精品工程” 等口号,但这些目标口号概念在一定层面上是模糊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速度” 而“轻质量” 的倾向,因此很难完全、准确把握工程质量要求,保证建设工程质量。[1]
(二)建设管理关系不顺
一方面,大规模水利水电建设动态的质量管理工作中,人员队伍和工作精力受到限制,难以保证监督检查的深度和及时;另一方面,工程的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质量监督部门有时隶属于同一个地方或部门,容易导致地方和行业保护,不利于质量管理工作的到位。
(三)建设程序执行不严
水利水电工程大多数为公益性项目,一般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回报,投资形式以国家投资为主。一些地方和建设单位往往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争取国家投资上,前期工作不够充分。争取到建设资金后,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匆匆开工建设,甚至不办理立项审批手续,以致完工后无法验收,对整体工程质量无法评价。同时,一部分项目法人不具备实质条件,责、权、利分离,难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四)施工过程控制不严
一是精细化管理不足,施工过程工艺作风比较粗糙,缺乏精耕细作,质量缺陷较多。二是措施落实缺位,虽然制定了作业指导书、施工措施等,但未能严格执行并落到实处。三是基础管理薄弱,质量记录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闭合性较差;生产性试验结果整理、分析、总结、改进的资料不全。
(五)人员队伍素质偏低
近几年,水利水电行业加大了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力度,施工、监理、质监等队伍和机构建设大大加强。但质量管理专职人员力量仍较薄弱,专业素质难以满足工程要求。少数现场质量控制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施工规程和监理有关规定操作;工人素质不高,存在偷工减料现象等。
三、加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质量观念意识
水电工程建设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工程质量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是水电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直接关系设计、施工、业主的效益和形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就是质量的实现过程,质量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应树立“大质量”观念,即工程质量既包括内在质量(讲求“内实”),也包括外在的质量(讲求“外光”);既包括工程的实体质量,也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
同时,广泛开展“质量教育”,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使每个岗位真正地认识到“质量是建设工程永恒的主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今日的质量是明日的市场”,企业良好质量信誉、合理的质量成本是依赖于各岗位的优质工作,使员工明确岗位质量工作特点、范围,使员工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维护企业质量信誉,通过常抓不懈的教育、培训,使企业员工对施工质量必须达标、创优形成共识。
(二)严格质量控制过程
严格质量控制过程,就是要严格抓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从第一道工序起抓质量,做到质量不留后患,工程不留遗憾。
1、细化事前控制,做到预警防范、准备到位
包括建立预警制度,并结合工程特征对重点复杂部位及重点工序制定相应的施工导则;严格控制检查施工用原材料,从采购、进货、贮存等环节进行层层抽样检查,严格把关;建立“明白卡制度”,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将主要的工艺要求及相关解决措施进行编写,保证现场施工人员人手一卡,以提高操作人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召开技术交底会,工程开工前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强化事中控制,做到规范纠偏、责任到位
包括严格实行“三检”制度,即施工队技术员进行“初检”,专业施工队质检员负责“复检”,质量办专职质检工程师负责“终检”,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质量检查记录;推行“无缝交接”制度,坚持工序传递卡及节点工序会签,保证施工工序间传递时不留质量问题;推行“样板单元”工程制度,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其他员工、其他部位的进步和提高;实行重点工序质检员旁站监督制度、施工过程奖罚制度等。
3、重视事后控制,做到督促检查,落实到位
包括严格执行检查制度,及时检查处理已发现或怀疑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减少后期处理难度;坚持分析制度,定期召开质量月例会,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预防措施或限期整改,并在其后的施工中督促检查、落实;坚持考核制度,实施质量“季考核、年评比”,施工质量与经济利益挂钩,并对重点质量工程实施质量特别奖,保证施工质量管理优质。
(三)材料的质量控制
工程施工离不开施工材料,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相应的工程质量也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材料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控制,主要是进行严格检查和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建立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上。控制材料的质量应做到:
一要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应厂家,选择质量好的材料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二要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建立严密的计划、调度体系,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库存和占用,确保施工的关键环节;
三要合理组织材料的使用,减少材料的损失,加强材料的保管工作避免材料损失、变质;
四要加强材料的检查和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进厂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材质化验单厂家批号等;
五要重视材料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四)做好人员的质量控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是施工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对于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不仅需要施工人员在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同时还要对劳动纪律及职业道德进行必要的培训,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胜任施工岗位的工作。
同时还需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施工人员的责任。在施工质量控制中,需要以确保质量为出发点,从而来纠正施工人员的错误行为,提高其技术水平,合理实现人员的配置,根据人员自身能力的大小来配置适合的岗位,从而确保施工过程中质量得到控制,在用人方面需要综合多方面来进行全面的考虑和控制。
参考文献
[1]朱军伟.如何有效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民营科技,2011.2.
[2]刘德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魅力中国,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