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梅
摘要: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是指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是处理贸易和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当前学术界关于此问题存在着较大争议,主要有三种研究结论:一是国际贸易的环境正效应,认为贸易对环境有益;二是国际贸易的环境负效应,认为贸易对环境有害;三是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复杂,认为贸易对环境既有正效应也有
负效应。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正效应
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与环境并不冲突,贸易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贸易有益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他们认为贸易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从而带来了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提高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对生活质量的关注,这样更加有利于环保和清洁产品的生产和交换。Cole(1998)、Strutt 和 Anderson(1999)研究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改善,有助于实现环境资源全球化的最优配置。这些研究者认为,贸易自由化有助于消除市场的扭曲,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并且得出更广、更深程度的开放市场,从而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二、国际贸易的环境负效应
环保主义者认为市场机制下的国际贸易,在诸多方面恶化了生态环境,因此这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负效应的。Daly(1993)主要通过研究自由贸易对污染排放量的影响,验证了自由贸易将加剧污染。Chilchilnisky(1994)运用经济学家科斯(Coase)的产权理论,研究认为在私有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会进一步加深对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Dua和Esty(1997)、Copeland(1997)和Kennedy(1994)研究认为,全球贸易自由化导致各国纷纷降低自己的环境标准,来维持或增强现有竞争力,出现“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的现象,使得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另外,自由贸易推进了有害物质的跨境转移,还助长了濒危物种的贸易,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Copeland和Taylor(1994,1997)实际上先假设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高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南北贸易模型深入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表明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同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而且加剧的程度高于减轻的程度,因此国际贸易总体上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可以看出,上述学者认为自由贸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没有考虑环境和社会成本,因此贸易是环境质量下降的直接诱因,贸易危害了生态环境,即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负效应。
我国学者余北迪(2005)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对我国生态环境负的规模效应大大超过了正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因此,总效应为负。罗(2007)研究表明我国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可获得正的结构效应,但需承受负的技术效应,出口情况恰好相反。党玉婷和万能(2007)研究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为正,但由于比较大的负规模效应,总效应仍为负。
三、国际贸易对环境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关系复杂,贸易对环境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应该辩证地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综合后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结果取决于正负效应的各自大小比较。Grossman和Krueger(1991,1993)先行就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就此影响效应分解为技术效应(Technique Effect)、结构效应(Composition Effect)和规模效应(Scale Effect),建立了国家贸易环境效应理论的基础性框架。国际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在于这种影响是上述三种效应之和,而不是单独某一种效应。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贸易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但贸易结构调整缓慢、发展不稳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过低等等,都是制约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调整: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且加大研发投入
前述分析中指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因此,必须重视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研发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资金配套吸引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以及为企业研发投入提供低利率融资贷款,对于企业的研发投资收益给予税收减免,加强知识产权及专利的保护力度,刺激厂商进行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
五、将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建品牌优势相结合
企业是一国产品出口的生力军,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对高、中、低档产品都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避免频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挡,重视产品外观包装等非价格因素的影响,实现产品的高档化、特色化、多样化生产,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信誉,努力塑造自主品牌,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调整加工贸易方式且加快发展高深度、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当前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工程度较低,且附加值不高的加工贸易出口在出口贸易总额中占了较大比重,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的一大弊端,所以促进贸易方式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七、结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多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贸易使得我国获得世界上最先进的污染物处理技术,由此产生的技术正效应使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国民收入的提高,使我国对清洁产业有了更高的需求,进而产业结构趋向绿色清洁行业,由此产生的结构正效应改善了环境质量。国民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使规模负效应超过了技术正效应和结构正效应,使得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状况出现恶化。现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还处于物流链的较低端,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耗能偏大,造成了产品的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