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国家级骨干教师、贵州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担任贵州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卷大组长;贵州省教育名师、贵州省语文特级教师、贵州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师大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学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被评为2012年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2013年贵州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个人著有《贵州语文》、《中华文化传统读本》等专著,撰写的《学校内涵发展中的教师发展的内涵》、《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语言交际与语感》、《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等多篇论文获奖并发表。
一、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精髓
1.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人类的贡献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为了培养适应当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改革也向纵深处探索。现代教育理论非常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和主体的双主作用,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育的原点非常单纯,就是教书育人,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而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教师为终身职业并且对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刻研究的人,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许多理念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成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宝贵财富。其中,“因材施教”就是孔子对人类教育的伟大贡献之一。
2.从《论语》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在教育理念体现的教学方法上,《论语》反复强调的“因材施教”。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孔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者,则何以哉?”(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略,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工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冉有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清高明了。)公西华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物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者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子路、冉有、公西表达的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抱负,这也是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正途,文章中孔子的教导也是对应他们的不同情况的。而曾点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三月的春天,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 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此番言语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悠然生活的政治理想,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这个脱离主题的答案放于今日的课堂肯定会有同学笑出声来,也一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可孔子却直接肯定他说:“吾与点也!”像曾点这样知行合一的学生,多给他一点空间,则更有利于他的拓展。这篇文章演绎着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的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恒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至今给后世的教育者深深的启迪。这便是对“因材施教”最简要的诠释,用今天的话来表述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去实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在《论语》中还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孔子与学生讨论伦理道德问题,学生甲问:“何为孝?”孔子答:“无违”,(没有违背;不要违背。)学生乙问同一个问题,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优”,(一个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很出色,那么除了生病,就没有什么事可使父母担心了,这就是孝。)学生丙也问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又不同:“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的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呀。)学生丁还是问同一个问题,孔子只答两个字:“色难。”(难在子女的容色上。)为什么不同的学生问同一个问题,孔老师的回答大不相同呢?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研究者分析:大约学生甲有些不听家长管教;学生乙父母有病,但他不知道关心父母;学生丙脾气不好,不懂敬爱;学生丁则在父母面前使性子,脸色难看。
这种了解学生情况,针对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要说在中国古代,就是在当今乃至今后的中国和世界,都是科学的、先进的。
二、因材施教是更深层次、更科学的教育公平
1.“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孔子以史无前例的首创精神开办学堂,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局面,体现了教育向民间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有教无类”的“类”,就是社会地位之贵贱尊卑,而孔子公开宣称,办教育不论尊卑贵贱,任何人都有资格、有权利受教育,都可以学习而成人,这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面向全体,为了一切孩子,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成功的希望。
这样伟大宏伟的思想,孔子早在约三千年前就如此准确而精练地提出来了,全世界所有有学问懂教育的人无不佩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出众的才华,但每一个人经过教育与努力都有可能成为真正伟大的人,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也是儒家‘有教无类的中心思想。”endprint
贵州师大附中校训的第一个字是“仁”,就包含了仁爱和谐,爱一切学生的理念,它继承了文化传统,也符合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潮流。
2.“有教无类”加“因材施教”才是完整的、深层次的教育公平
但是,只讲“有教无类”而不讲“因材施教”不是完整的真正的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加“因材施教”才是完整的、深层次的教育公平。
我接触过的大部分家长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是:新社会人人平等,不管我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我的孩子都应该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读同样的小学,升入同样的中学,然后考上一所好大学,最好是接着读硕士、博士或者出国留学。
很显然,这些家长对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理解是表面的、片面的、偏颇的。且不说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负责的事情,单从学校教育来看,任何国家和任何地区的学校都客观上存在不同的层次,任何国家和任何地区的学生都不可能上“同样”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一切学生,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这无可争议,但是不可能让所有的学校都一样,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读一样的学校,那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教育公平”是难以实现的。
真实可以实现的教育公平是“有教无类”加上“因材施教”,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所有的学校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和空间,这是“有教无类”,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承认每一个人的资质禀赋、性情特长、志趣爱好是有差异的,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适合他发展的教育,允许学校有差别、有层次,这是深层次的教育公平。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真实的教育公平。
三、因材施教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相吻合
1.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人人有进步,个个能成功,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2.“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的具体含义
“一切的学生”:指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家庭社区、社会阶层、文化渊源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的所有的学生,也指身体、心理、个性、智商、志趣、爱好、特长等方面个体差异的所有的学生。
“学生的一切”:千差万别的学生对教育的不同需求;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对教育的全面要求,包括德、智、体、美、情、胆、劳等。
这样的具体含义证明:学生的“材”不同,需要的“教”就不同,所以“因材施教”就是教育的“实事求是”,是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实事”,即教育面对“一切的学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也就是要“因材”;“求是”,即教育要给每个学生以适合他的具体情况的、有利于他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
3.因材施教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目标
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有提高,“能走的走得稳,能跑的跑得快,能飞的飞得高”,从而达到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家长满意、学校发展的效果。
四、如何在教育工作中实施因材施教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训是仁、智、勇。这是我校前身达德学堂的校训,其精神合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师大附中沿用这一校训,既体现学校的历史沿革,继承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同时也赋予其时代的新精神,而二者的共同点正是全社会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学校的办学策略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努力实现“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特出”的社会承诺,追求整体提高。
历年来,学校的生源是尖子生少,有部分上线生,有较多的未上线生,有逐年增多的艺术、体育特长生,而社会的期望是学生能升入好大学,能学有所得。对此,我们将学生按A、B、C三个层次分班;音乐、美术单独编班;在完成高中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提出不同要求,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和目标。
从实施效果上看,我校近几年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生学有所长,教育部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连续多年获一等奖。2001年是学校从1995年转入良性循环以来走向辉煌最为关键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师大附中兑现了“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特出”的社会承诺。2006年,学校迎来舒心畅快的时刻。贾崇俊同学以712分的总分,以高考理科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向母校师大附中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2010年,我校高考再传捷报,刘畅月、李露霖两位同学荣获全省亚军、季军的好成绩;音乐、美术特长班高考也是硕果累累,其中美术班专业上线率100%,二本上线率90%;音乐班专业上线率100%,二本上线率100%。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合理配备教师团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告在总结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时指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为我校新课程的准备和实施提供全新的工作思路。2006年10月,我们申报了全国科研兴校示范办公室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兴校与学校优质发展的研究》的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模式的探讨》。从启动时期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本教研组,到实施时期的加强理论学习、全员校本教研培训、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以及总结时期的加强交流、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研究成果及成效总结,系列化、制度化地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校本教研”实施时期,我校开发了90门校本课程,新增4名特级教师,10位省级骨干教师,在各类优质课评比课、论文发表、论文评比中收获颇多(详见表1)。
ABC三层次分班后,跨班兼课是我校合理配备教师团队的又一举措。它不仅有利于老带新,也有利于新促老,老经验和新技能共同发展。
背靠师范大学的有力支持,与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联合办学,由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派出音乐、美术专业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我校音乐、美术专业教师承担专业课,双强双优促学生专业成长。
建立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制度,对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均有积极意义。
4.立足课程改革,体现《纲要》精神
高中新课程改革将我国高中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学校对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求真务实地诠释了“全面发展”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准确意义:首先是不遗余力地办足够的各级各类学校,最大限度地普及义务教育,然后到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成才的基本条件,为实现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强大的人力资源的战略目标打下基础;同时承认差异,承认阶段性,在教育的评价体制高考的选拔制度上提倡多样化,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加综合素质评价”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政策。这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和完整的“教育水平”的体现。我们的理解就是现阶段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既让每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又让不同条件和潜资的学生受到他应该受到的教育。它既符合国情,也符合我们的校情,更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
(责任编辑 刘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