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地面气象探测环境调查评估分析

2014-09-24 15:24张远洪黄菁谭治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气象站气象观测

张远洪+黄菁+谭治平

摘要根据2013年全国气象探测环境调查评估工作的相关要求,遵义市开展了全市的气象探测环境调查评估,对2013年调查评估结果和2007年调查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体现出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和影响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气象事业的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更加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有效地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提出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建议,使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与城市的建设协调发展,以为基层气象台站保护气象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面气象探测;环境调查;评估;分析;贵州遵义

中图分类号P4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259-02

开展气象环境调查评估工作,为建立科学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全面了解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目前现状,建立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动态管理档案,进而为气象台站的选址、迁移和站网布局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积累探测环境基本资料,对探测环境进行客观、定量评价,为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提供基本依据,为实现全国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的实时跟踪和动态管理,进一步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1-2]。

1遵义市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评估内容

遵义市现有国家气象观测站等共14个,其中包括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6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站,7个国家一般气象站,需要承担完成气象探测各项数据任务。这些观测站点由于自身工作环境的要求,早期选址建站都选在城郊位置较高的边缘地带。2013年7月对遵义市14个县市气象探测环境进行调查摸底,实地踏勘、测量、调查作了定量评估。其评估内容包括对不符合要求障碍物累计遮挡方位、障碍物累计遮挡面积、铁路路基与观测场围栏直线距离、公路路基距观测场围栏直线距离、大型水体距观测场围栏直线距离、观测场四周10 m范围内高杆植物、观测场四周10 m范围内建筑物、人为垫高观测场、观测场围栏外2 m以内人工护坡、干扰源体距观测场的最近距离等进行综合评定分析。

2综合评估结果

2013年7月对遵义市14个县市气象探测环境进行调查摸底,实地踏勘、测量、调查作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表1):最高分为84.8分,最低分为40.5分,总体评估结果欠佳。其中有5个站的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为差,综合评分在60分以下;有6个站的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为一般,综合评分在60~80分;有3个站的气象探测环境为良,综合评分在80分以上。而在2007年8月对对遵义市14个县市气象探测环境进行调查摸底,实地踏勘、测量、调查作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遵义市有2个站的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为一般,综合评分在80分以下;有5个站的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为良,综合评分在80~90分;有7个站(其中遵义县站是2009年迁站后对新站评估结果)的气象探测环境为优,综合评分在90分以上。

3遵义市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评估结果比较与分析

通过对2007年和2013年2次评估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013年的综合评估结果比2007年的综合评估结果均偏差,最多差45.5分,最少的差8.1分(图1)。

对2次评估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评估结果出现差值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是评估的方法有改进。2013年的气象探测环境评估的方法与2007年相比有所改进,无论影响探测环境的物体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测量方法更合理。二是评估的标准不同。2013年采用的《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规定的标准,2007年则是采用的是《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办法》中规定的标准。三是台站四周探测环境发生严重的变化。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推进的加快,气象观测站周边地段被城市规划“抢占”,一旦建成,观测站就陷入高大建筑围成的“盆地”之中,气象探测所要求的室外空间环境必然遭受破坏。如正安站的东南至西南面均修建了30层以上的高大建筑物,严重超高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极大地影响了气象探测综合评估结果,导致2013年评估结果比2007年减少了45.5分。另一方面,随着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的开展,在观测场四周的树木不断增多和长高,同时山上的树木也随之长高,不符合要求障碍物累计遮挡面积随之增加,如汇川站四周的树木长高,不符合要求的障碍物累计遮挡面积大大增加,2013年评估结果比2007年减少了近30分。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推进加快,气象探测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现象日趋突出。遵义站由于城市建设破坏了气象探测环境,被迫在4 km以外的的空旷山顶建了1个新的观测站(汇川站),2005年仁怀市气象站因城市规划遭受破坏被迫迁站。2009年遵义县气象站也因城市规划建设遭受破坏被迫迁站。如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气象观测场已经位于城市发展的主要开发区域,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强力要求迁站,如正安站、遵义县站、湄潭站当地政府要求迁站。同时,其他台站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建议

为了使气象事业的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更加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有效地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故提出了如何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一些想法,以为基层气象台站保护气象环境提供参考。

4.1将地面气象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端口前移

一是所有气象观测站实行观测环境备案制度。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根据备案要求定期向政府建设和规划部门进行一次气象观测环境备案;备案内容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个月内重新备案,并将备案材料报送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二是各级气象、规划部门要建立沟通和联系机制,定期交换信息,积极组织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3]。三是各台站要严格执行气象探测环境变化月报告制度(零报告)。省、地(市)气象业务主管部门通过已建成的台站实景监控系统,变被动报告为主动监控。

4.2气象部门积极争取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委员会

各级气象部门主动和当地政府请示,将气象部门纳入城乡规划委员会。充分发挥气象部门自身的作用,为当地的城市规划建设出谋划策,对规划项目提出合理的建议,既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又能使规划项目顺利设施。

4.3严格审批,合理布局,力争做到协调发展

严格执行规划建设项目的报批程序[4]。在上报审批材料时,当地气象部门必须要求建设方提供由有资质的测绘公司制作审批规划建设项目与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关系图,包括规划建设项目中各建筑物距观测场围栏的最近距离、位于观测场的方位角、各建筑物最高点(含附属设施)的海拔高度等,由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进行审核批复,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规划建议。力争做到实现城镇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4多种方式并举,确保气象资料的连续性

确因城镇规划建设造成气象探测环境受影响的台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采取适合的方式来实现:一是实行“局站分离”,即只将观测站搬迁,办公区和生活区保留在原地,原来的台站作为城市观测气象站。二是实行“一站多点”的布局,即为国家级台站建立辅助无人自动站,将对探测环境要求高的探测仪器设备搬迁在符合条件环境中[5]。三是为了适应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台站应在在城郊选择在四周开阔、与本站址环境相差不大的地方,建设1个全要素的无人自动站。一旦原观测场探测环境严重遭到破坏,立即应用全要素无人自动站资料,并将原来的台站作为城市观测气象站。

4.5统筹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由于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各地都在大兴土木。采用政府主导,气象部门和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等配合,力争根据各气象站的实际情况,将部分站点有步骤地分批实施主动搬迁,可以将气象站直接建在(或迁到)限高区内,如飞机场附近、山体公园或广场内,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作用。不但能把气象管理和执法工作人员从频繁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能够确保气象探测数据的科学性;既利于各地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又有利于气象站自身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有利于发展与相邻单位和居民的和谐关系,从而更有利于气象事业的长远发展[6-7]。

5结语

地面气象探测环境是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地面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地面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由于地面气象观测仪器主要集中于观测场,因此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也就是在观测场内准确获取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气象探测环境被破坏,将影响气象探测数据的代表性,而降低气候评价和科学研究的参考价值。为此,要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做到气象探测环境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新局面。切实做好各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气象事业、城镇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8-10]。

6参考文献

[1] 石学尧.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和保护力度[J].湖北气象,2006(2):45-46.

[2] 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35-336.

[3] 黄先林,宋启堃.气象探测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J].贵州气象,2009(5):38-40.

[4] 曹铁.刍议地面气象探测环境技术规定[J].河南气象,2004(3):44-45.

[5] 孙丽华,吕宝峰,张宝贵.秦皇岛探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4):37-40.

[6] 田菊萍.浅谈黔东南自治州气象探测环境[J].贵州气象,2010(S1):178-180.

[7] 黎贞发,王铁,刘德义,等.日光温室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研制[J].气象科技,2011(2):247-252.

[8] 李绍云,田萍,梁杰,等.城市发展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11):40-42.

[9] 高筱英,陈兴,彭旻芬.谈气象探测环境的现状和保护[J].农业与技术,2012(10):165-166.

[10] 邵伟森,吴淑琴.谈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及设施保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33.

4.5统筹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由于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各地都在大兴土木。采用政府主导,气象部门和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等配合,力争根据各气象站的实际情况,将部分站点有步骤地分批实施主动搬迁,可以将气象站直接建在(或迁到)限高区内,如飞机场附近、山体公园或广场内,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作用。不但能把气象管理和执法工作人员从频繁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能够确保气象探测数据的科学性;既利于各地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又有利于气象站自身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有利于发展与相邻单位和居民的和谐关系,从而更有利于气象事业的长远发展[6-7]。

5结语

地面气象探测环境是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地面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地面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由于地面气象观测仪器主要集中于观测场,因此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也就是在观测场内准确获取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气象探测环境被破坏,将影响气象探测数据的代表性,而降低气候评价和科学研究的参考价值。为此,要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做到气象探测环境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新局面。切实做好各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气象事业、城镇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8-10]。

6参考文献

[1] 石学尧.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和保护力度[J].湖北气象,2006(2):45-46.

[2] 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35-336.

[3] 黄先林,宋启堃.气象探测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J].贵州气象,2009(5):38-40.

[4] 曹铁.刍议地面气象探测环境技术规定[J].河南气象,2004(3):44-45.

[5] 孙丽华,吕宝峰,张宝贵.秦皇岛探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4):37-40.

[6] 田菊萍.浅谈黔东南自治州气象探测环境[J].贵州气象,2010(S1):178-180.

[7] 黎贞发,王铁,刘德义,等.日光温室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研制[J].气象科技,2011(2):247-252.

[8] 李绍云,田萍,梁杰,等.城市发展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11):40-42.

[9] 高筱英,陈兴,彭旻芬.谈气象探测环境的现状和保护[J].农业与技术,2012(10):165-166.

[10] 邵伟森,吴淑琴.谈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及设施保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33.

4.5统筹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由于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各地都在大兴土木。采用政府主导,气象部门和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等配合,力争根据各气象站的实际情况,将部分站点有步骤地分批实施主动搬迁,可以将气象站直接建在(或迁到)限高区内,如飞机场附近、山体公园或广场内,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作用。不但能把气象管理和执法工作人员从频繁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能够确保气象探测数据的科学性;既利于各地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又有利于气象站自身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有利于发展与相邻单位和居民的和谐关系,从而更有利于气象事业的长远发展[6-7]。

5结语

地面气象探测环境是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地面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地面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由于地面气象观测仪器主要集中于观测场,因此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也就是在观测场内准确获取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气象探测环境被破坏,将影响气象探测数据的代表性,而降低气候评价和科学研究的参考价值。为此,要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做到气象探测环境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新局面。切实做好各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气象事业、城镇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8-10]。

6参考文献

[1] 石学尧.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和保护力度[J].湖北气象,2006(2):45-46.

[2] 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35-336.

[3] 黄先林,宋启堃.气象探测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J].贵州气象,2009(5):38-40.

[4] 曹铁.刍议地面气象探测环境技术规定[J].河南气象,2004(3):44-45.

[5] 孙丽华,吕宝峰,张宝贵.秦皇岛探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4):37-40.

[6] 田菊萍.浅谈黔东南自治州气象探测环境[J].贵州气象,2010(S1):178-180.

[7] 黎贞发,王铁,刘德义,等.日光温室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研制[J].气象科技,2011(2):247-252.

[8] 李绍云,田萍,梁杰,等.城市发展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11):40-42.

[9] 高筱英,陈兴,彭旻芬.谈气象探测环境的现状和保护[J].农业与技术,2012(10):165-166.

[10] 邵伟森,吴淑琴.谈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及设施保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33.

猜你喜欢
气象站气象观测
气象树
防雷关键技术在自动气象站系统中的应用探究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天文观测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文章有象
论地面气象集体观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