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绿色生活消费模式的建构

2014-09-23 02:25罗学艳
理论导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绿色消费生态文明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资源浪费型、环境破坏型的消费,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恶果。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改变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构建绿色的生活消费模式。绿色生活消费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上形成健康、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消费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自觉选择绿色消费;企业供给丰富实惠、可信度高的绿色消费品;政府努力培育和创建绿色消费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环境;消费模式;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9-0081-03

作者简介:罗学艳(1976-),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这就告诉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消费模式的转变。因为,人类在消费中是否注重节约和环保,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相当大的影响。

一、当前我国生活消费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不断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国也经历了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转移的过程。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人在社会生活消费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资源浪费型消费。当前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资源衰竭问题凸显,我国也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而资源浪费型的消费无疑在非常脆弱的资源供应链上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

一是一次性制品的消费。我们处在一个一次性消费品充斥的时代,一次性筷子、餐具、水杯、桌布,一次性毛巾、牙刷、牙膏等,已完全进入我们的生活,用完即扔很是方便快捷,但也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次性消费品涉猎的行业越来越广,种类也越来越多,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一次性消费品是不可避免的,但现在许多人为了图方便,甚至部分本无需或者不该成为一次性消费品的也慢慢沦为一次性消费品。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

二是过量消费。保障和满足人们基本生存与生活功能需要的消费我们称之为基本消费,这种消费是必要和必保的。但是,无论是吃饭、穿衣,还是住房等,如果消费量超过了实际的需要,超过基本消费量,就是功能过剩、过量消费,就会造成相应的资源浪费。在餐饮界,公款消费、面子消费、盲目消费,导致菜量过多,造成“舌尖上的浪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一天被倒掉的饭菜64吨,足可以满足6万人一天的饮食。各种洗浴中心、水疗SPA、温泉会所等城市现代化的服务行业对水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是巨大的。一些消费者缺乏资源节约意识,过度使用天然资源包装的商品,我国目前也是世界上过度包装最严重的国家。可以说在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过量消费的现象,需要控制基本消费不超量,科学理性地选择生活。

三是奢侈消费。奢侈消费以追求享受和显示富有为特征,热衷于豪华、舒适、体面、排场。这种讲排场、比阔气的消费,很多都是多余或不必要的。但是,奢侈消费目前在我国正呈一种泛滥趋势,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不良社会影响令人十分担忧。2010年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总额首次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居全球首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人均GDP排名世界一百多位,仍有四千多万贫困人口生活艰辛。奢侈消费与上述现实国情相比,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反差,“未富先奢”的风气与我国的国情格格不入。

2.环境破坏型消费。人类的消费活动对环境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消费活动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时候,环境与人类尚能协调发展;当人类消费活动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产生环境问题。那些不顾环境资源状况,片面追求消费的行为对环境生态带来严重破坏,对人类自身也造成危害。

一是高污染、高废弃的现代消费。人们在进行高污染、高废弃的消费时,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加剧了我国环境恶化的速度和程度。现行的污染型消费完全忽视了环境保护,忽略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考虑眼前的享受,从来不顾及环境的承受能力。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垃圾产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垃圾处理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汽车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机动车已成为排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第一大污染源。全球10个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7个。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野蛮消费。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其密切相关;同时,它还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基因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野蛮消费野生动植物,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对野生动植物的野蛮消费,一方面受食补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食用野生动物可以达到养生滋补的目的;另一方面,有些人把消费野生动植物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也是引发盗猎及走私野生动物现象的根本原因。滥食滥用野生动植物给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甚至违法的消费行为,除了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角度去认识,还应当从人类的身体健康来考虑,野生动物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彻底摒弃这一消费陋习。endprint

二、健康、绿色生活消费模式的构建

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指人们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高层次的适度消费和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主要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本文主要指生活消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如何引导社会公众改变自身的消费模式,构建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课题。

1.积极营造健康、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形成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让人们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消费观。一是发挥媒体优势,引领健康的消费理念。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公众受到专门或系统的消费教育很少,他们的消费知识和消费理念很大部分来源于媒体的传播。媒体在中国就是一个风向标,在进行消费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权威性、可信度高、覆盖群体庞大。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和新兴电子网络媒体都能把绿色消费作为自己关注的主题,运用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宣传我国资源贫乏的现实国情,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宣传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增强民众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使人们认识到改变传统消费观念的必要性和提倡绿色消费观的重要性。二是深入生活实际,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消费者组织和工商部门、环保部门、民间环保组织要深入生活实际,走进学校、社区、机关等对公众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利用消费者权益日、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日活动,在公共场所加强日常性节能环保、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节能环保,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营造出全民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同时,还要定期到社区、学校设立咨询点,通过口头讲解、广播宣传、印发宣传资料、展板宣传、电视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合理消费的理念,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

2.努力提高消费者自身综合素质,使其自觉选择绿色消费。消费者是绿色消费的主体,是推动绿色消费的原动力。我们要教育、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让绿色消费变成每个消费者的自觉行动。当然,这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开展全民消费教育,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但是在物质资料不断丰富的同时,有些人只重视物质消费而轻视精神消费,有些人崇尚奢侈消费,甚至个人享乐主义盛行。作为消费行为的实施主体——消费者,无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惟有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消费教育是我国居民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的重要途径,从我国消费实际出发,消费教育应当着重解决人们的消费观问题,树立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消费观,使每个人的消费能力和质量获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消费教育,端正价值导向,优化消费行为,提高消费质量,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培养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消费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相当大的影响,考察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的动机不外乎有两种:一是从个体利益角度考虑,为了保护自身健康和安全;二是从承担社会责任考虑,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在消费中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多支付费用,换取自身的安全健康,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消费者一般乐于接受,但若是基于环保理念,多花钱换取他人乃至社会的安全健康,则未必所有的消费者都有这种意识。这就要求消费者在决定消费行为时,充分认识消费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不能只从个人利益得失判断和选择,不能单从狭隘的自我生活上考虑,而应将自己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生态、卫生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要考虑所处的历史时期,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多资源缺的现状,倡导理性消费,量力而行,消费而不浪费,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三是注重精神文化的消费。目前,消费者的消费领域比较狭窄,文化消费总量过低。我们整个消费模式是以吃、穿、住、用为中心的物质消费模式,消费过度地注重于物质化,这样一个消费模式,对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也是特别落后的。整个社会对文化的消费水平较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文化作为消费方式的观念还没有形成,认为消费的享受就是一种物质的享受,认为消费的东西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如果只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健康的、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消费,就无法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优秀的文化产品不仅可以陶冶消费者的情操,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和生活质量,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通过文化消费来开阔视野,提高国民的判断力和创造力。

3.促使企业供给丰富实惠、可信度高的绿色消费品。生产与消费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有生产才会产生消费,有消费才会促进生产。绿色消费品供给充足是绿色消费行为的前提,全民绿色消费习惯的养成会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绿色产业。一是国家要鼓励和扶持绿色消费品的生产。世界上绿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都大力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并且在税收、贷款、出口政策上对绿色产品倾斜,有些国家还大力吸收民间投资,大发展绿色产业。我国绿色消费市场培育尚不充分,企业研发和生产绿色产品动力不足,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如建立绿色投资基金,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完善绿色产品奖励政策;通过制定政策和运用财政资金鼓励地方发展绿色产业;信贷款上要优先,加大金融机构对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税收上要有区别,通过减免税等方式减轻绿色产业企业的负担;在推动绿色消费方面,开展绿色消费品推介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生产和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产业。二是绿色消费品要丰富而实惠。要形成绿色消费的行为模式必须有大量绿色商品出现,消费者在众多的商品中,总可以选择到绿色产品,这就需要从食品到服装再到汽车、建筑等行业都能够提供绿色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目前,我国的绿色产品制造业还未形成规模,产品结构单调,品种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消费的需求,这就需要各个领域的生产企业来从事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另外,有了绿色产品,公众还要有消费的能力。一般来说,绿色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实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产品原料和生产技术、包装方式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这也导致了绿色产品价格明显偏高,不能迎合大众消费。消费者经常觉得绿色产品的价格太高了,无力消费,或者只能偶尔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对绿色产品进入市场给予政策支持,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价格政策。三是提高绿色消费品的可信度,加大对绿色消费品的管理。消费者要消费绿色产品,必须确定绿色产品不是徒有虚名,而是物有所值。很多人不相信绿色产品的环保声明,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不信任企业。一些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大量生产、经营非绿色产品,许多印有绿色产品标识的产品并不具有绿色效用,这些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充斥市场,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逐渐丧失购买绿色产品的信心。客观上讲,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支持,中国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比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产品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另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缺位,许多产品至今没有统一的绿色检验标准和认证机制,导致市场上鱼目混珠的现象出现。因此,国家应建立匹配严格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加强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多方合作,推进绿色产品的标准制定、认证机构及体系与国际接轨;强化绿色产品市场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另外,帮助企业建立绿色产品的营销模式以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endprint

4.政府要积极培育和创建绿色消费环境。绿色消费是人类对传统消费方式反思后提出的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消费,社会上必须建立强大的环境支撑体系才能有效开展并逐渐形成绿色消费的模式。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其动力分别来自于消费者、企业、社会和政府,其中最主要的是要靠政府的培养和激发。一是加强政府行政的引导力度,牢固树立领导干部绿色消费的理念。一个党派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涉及到一个社会的风气和其党风如何,领导干部是否提倡并参与绿色消费模式直接影响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首先是通过行政方式约束党员干部,遏制一些领导干部的奢侈消费、公款消费。因为很多资源浪费型、环境破坏型的消费行为都来自于公款消费,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示范者、实践者。二是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立绿色消费的长效机制。绿色消费必须在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和引导下才能长久、稳定地发展。作为绿色消费的主要推动者和主导力量,政府有必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促进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运用法律、制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消费的开展需要健全有效的绿色消费环境,尤其是绿色消费法制的完善。关于个人绿色消费的理念已经在我国法律中有所体现,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比较分散,没有系统推动绿色消费的基本法,也缺乏推动绿色消费的实施细则。因此总体而言,我国的个人绿色消费的法制化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成为阻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应当加快制定绿色消费基本法,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法律体系,从法律上保证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增加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义务,促进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建构。

无论从国家的环境生态压力,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方面看,都需要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型。构建理性而绿色的消费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实现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的提高,最终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建一.理性消费 科学生活 节约资源[N].光明日报,2007-11-14(7).

[2]李本美.低碳经济下促进我国绿色消费的立法思考[J].唐山学院学报,2012,(2).

[3]黄承梁.抑制“异化消费”提倡“绿色消费” 生态文明型生活方式才最时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2-22(5).

【责任编辑:宇 辉】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绿色消费生态文明
绿色消费行为视角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消费型污染法律问题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析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组合匹配分析
绿色经济时代“绿领”一族的营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