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晓娟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经过改造的ACT模型,对1995至2010年我国省域和东中西部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贸易开放度和贸易环境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区域比较研究,并在区域产业结构低碳化、贸易低碳化转型和政府环境规制有效性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排放 贸易环境效应 ACT模型
引言
如何协调对外贸易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能否履行对外的减排承诺,能否在未来低碳经济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中央政府的“碳减排”计划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配合,但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关系,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都有很强的拉动本地区GDP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地方政府有可能存在一味追求短期发展而不谋求贸易发展模式和产业转型的问题,“保增长”和“调结构”似乎一直是无法两全的课题。另外,我国是一个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借助政策优势取得较高贸易开放度的东部地区取得了快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但同时东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整体上也大于中西部地区。现有的国内文献对区域低碳发展的问题关注不够,不能对地方政府实现经济低碳化转型提供建议,而且也少有文献关注地方政府的现行环境规制对于本地区“碳减排”的实际效果。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低碳经济视角下的贸易环境效应区域比较问题,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纳入新的测度指标,并以低碳经济为视角,对我国不同区域的贸易环境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
贸易环境效应区域比较的实证研究
(一)计量模型构建
根据我国的情况和数据可获得性,对理论模型进行改造和拓展,
(1)
式中::经济规模的变化;:资本劳动比的变化; :人均收入的变化; :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化; :贸易开放度的变化;:国家或地区类型的变化; :污染水平的变化。
污染水平z用碳排放总量(SUMC)代替,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代替经济规模变量S和人均收入变量I,AGDP同时度量了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用固定资本存量与从业人员人数(KL)表示资本劳动比,KL度量了结构效应,用进出口商品总值除以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表示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开放度(O)的变化,用环境规制强度(LAW)表示国家或地区类型变化,比如人口中拥护环境保护的人口数等,实际上是国家或地区环境规制的严格程度。由于我国污染产品价格相对于世界污染产品价格的变动数据难以获得,在计量模型中暂不考虑,如果现有计量变量的解释变量解释力度不够则再加入该变量。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以增强数据的平稳性。
综上所述,本文的计量模型为:
(2)
SUMCit:第i个地区t时刻的碳排放总量;AGDPit:第i个地区t时刻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KLit:第i个地区t时刻的资本劳动比;Oit:第i个地区t时刻的贸易开放度;LAWit:第i个地区t时刻的环境规制强度。
(二)数据处理
碳排放量测算地区能源平衡表提供的分省煤炭、焦炭、原油等八种能源消耗量。
本文利用1996至2011年的《我国能源统计年鉴》中28个省的能源平衡统计表提取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这八种能源的年消费量合计(实物量)。
实证中需要的资本存量数据计算参考Goldmith(1951)的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并结合单豪杰(2008)对我国资本存量的处理方法;贸易开放度用进出口商品总值除以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计算而得;而为使环境规制强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经济总量的省份有可比性,用每年的污染治理投资完成额除以当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三)模型处理和估计结果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前提之一是变量的平稳性,如果变量不平稳,则可能导致“伪回归”,影响计量分析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先进行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平稳性检验)。Eviews6.0软件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lnSUMC,lnAGDP,lnKL,lnO,lnLAW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显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平稳显著性检验。所以六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即I(1)。
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用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本文采用Pedroni(E-G)检验变量的协整关系。
Pedroni(1999)构造七个统计量用来检验面板变量的协整关系,Group rho, Group ADF和Group PP三个统计量描述组间维度,Panel v,Panel rho,Panel ADF和Panel PP四个统计量描述组内维度。结果见表1、表2。
东、中、西部和全国的组内统计量Panel rho和Panel v以及它们的组间统计量Group rho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而上述地区以及全国的组间统计量Panel PP和Panel ADF以及它们的组间统计量Group PP和Group ADF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原假设。Pedroni(1999)认为,所有标准化的统计量都趋向于服从正态分布,但是,小样本中Panel ADF,Group ADF检验效果是最优的,当各种检验形式不一致时,以这两个检验形式为准,另外,Panel v和Group rho检验效果最差。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所用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即这些变量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可以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较准确地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计量结果报告和分析
1.分地区静态面板分析。使用面板数据最可能遇到序列自相关和横截面异方差的问题,这时用OLS方法可能使结果失真。对东中西部地区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法(SUR),对全国数据采用截面加权方法(这是因为全国数据的横截面个数大于时序个数)可以消除该影响。endprint
对全国、东、中、西部数据用Hausman检验统计,拒绝“时间随机效应”和“个体随机效应”,经检验,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效果最好。结果见表3、表4。
2.计量研究结论。从全国面板数据检验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度、人均收入和治污政策力度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碳排放量成正向关系,资本劳动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碳排放量成反向关系。这意味着,从全国来看,收入水平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为正,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处于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左侧,尚没有超过EKC的转折点。随着资本劳动比的增加,碳排放有减小趋势,说明结构效应在“碳减排”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贸易开放度对碳排放有正向的影响,表明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碳排放呈上升趋势。治污政策力度和碳排放水平成正向关系,表明从全国来看,目前的环境政策效果对于“碳减排”尚不明显,需要提升环境规制的实际效果。
通过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比较研究有如下结论:
第一,东部和中部碳排放水平均与贸易开放度成正向关系,不同区域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同,西部碳排放水平与贸易开放度成负向关系,但影响系数非常小,与现在普遍的结论有差异。从系数数值上看,东部地区相关系数最高,中部次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进行,东部地区经济总体趋向于低碳化,东部地区碳排放水平和贸易开放度相关水平在降低,反之随着外商将生产基地向内陆转移,中部地区“碳减排”的压力不断增加。
第二,东、中、西部人均收入水平与碳排放量有正向关系,我国人均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而且都在EKC转折点的左侧,所以我国碳排放水平还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提高。从系数值看,东部系数最高为0.9631,中部系数次之,为0.8607,西部系数最低,为0.8151,这和目前东、中、西部的发展阶段是对应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离EKC的转折点最远,因此收入增长带来的碳排放量增量最小,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离EKC的转折点最近,因此,收入增长引发的碳排放量增长是最大的。
第三,东、中、西部资本劳动比系数均为负,这表明,随着各地区资本劳动比上升,碳排放量是减少的,贸易的结构效应有利于“碳减排”。东部和中部要素禀赋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最为明显,西部地区影响最弱。这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尚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将有利于“碳减排”。
第四,污染治理投资与碳排放有正向的关系,这个结论与常识有一定差距,这是可能与本文选取的变量有关,由于我国关于排污税、污染罚款等方面的数据非常缺乏,所以只能用污染治理投资代替,污染治理投资的高低,还不能完全代表政府对于环境污染和高碳排放的惩罚力度。但这个结论起码可以表明,目前我国的环境政策对于“碳减排”的实际效果尚不明显。从地区之间系数差距来看,中西部地区污染治理投资对碳排放的刺激作用更加明显,东部地区污染治理投资的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最弱,这反映了东部地区的环境政策更加严厉,中西部地区环境政策比较宽松,需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实证研究结论
(一)区域碳排放比较研究结论
本部分的研究主要应用时空比较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我国“碳减排”总体效果良好,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益差,“碳减排”压力较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1995至2010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并且东部明显快于中西部。碳排放强度是刻画地区经济增长环境效益的指标,就碳排放强度而言,我国各地区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高,这表明虽然总体上我国“碳减排”取得良好效果,但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益最差。
第二,低碳排放强度省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能源产业发达省份的碳排放强度非常高,“碳减排”压力巨大。
(二)关于区域EKC以及贸易环境效应区域比较研究的结论
本部分的研究主要应用理论建模和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亟待深化,我国贸易结构还不甚合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对于“碳减排”作用不明显。结论有四个方面:
第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没有越过EKC的转折点,东中西部贸易的规模效应都为正值,且东部地区人均收入增加对碳排放的正向刺激作用最明显。
第二,结构效应对于降低碳排放水平有积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逐步降低高污染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结构效应没有中部和东部明显,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最重。
第三,我国大部分地区贸易开放度和碳排放水平有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贸易扩大可能带来环境的恶化。
第四,我国各地区环境规制对“碳减排”作用效果不明显,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碳减排”效果最弱。
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我国贸易环境效应的区域比较,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以低碳化为导向的地区产业结构布局建议
产业布局政策指政府根据补贴产业的经济和技术特点、本国国情以及地区的综合条件,为了对主干产业空间分布合理调整和引导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和高效利用以及传统工业升级。在开发新能源同时,要采取低碳、节能减排技术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效率;实行产业集约化战略,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调整工业品产品结构,提高现有产品中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引导高耗能工业提高创新水平。
第二,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能源产业结构的改善。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用相对低碳的高科技产业代替相对高碳的传统产业,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吸引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公司来东部地区发展,对于低附加值的高碳产业要进一步强化对其的环境规制,有所选择的引入。endprint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虽然这种产业转移实际上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但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中仍有一些产业属于高碳产业,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技术和市场准入门槛,防止高污染、技术落后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进一步完善政策鼓励低碳经济发展。
(二)地区外贸低碳化转型策略
本文研究认为,东部地区外贸开放度提高对增加碳排放的刺激效果最明显,中部次之,在国家大力推行低碳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地区外贸的升级转型,特别是东部地区的贸易模式升级转型格外重要。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贸易模式、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商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低碳化的重要原因。
我国对外贸易应该以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实施低碳化转型:首先,推动对外贸易模式从“三低”贸易模式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能源消耗的转变。其次,贸易结构低碳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现代服务业结构,包括企业组织结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提高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再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低碳化。积极引导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低碳化,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提出产品科技附加值,限制能源消耗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限制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包括钢铁、水泥、焦炭等资源类产品,具体通过削减出口配额,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限制这类资源类产品的出口。
(三)地方政府要切实提高环境规制的实施质量
过去以GDP为核心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法,不利于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推进地方行政人员的政绩考核体制,建立包含环境保护绩效和低碳经济绩效的综合指标,将节能减排作为地方政府任用和提拔的重要考核指标。而地方政府要增强节能减排主动意识,不能简单将“碳减排”任务视作中央政府强加给地方和企业的外部任务。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区域经济“西低东高”而环境污染“西高东低”。应该采取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在经济发达地区增加环保力度,大力推广清洁型生产技术,多采取市场化的环境规制,鼓励企业从自愿减排中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对中西部地区中较落后区域,加大强制性环境规制力度,防止国外的高污染产业向内陆转移,也要限制本土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权衡地方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推行环境税制度,并将环境税制度和现有体制有机融合,逐步提高传统高污染排放行业的税负,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税收减免,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征收较高标准的环境税,对中西部地区高耗能产业发展初期设定较低的环境税,以后逐步提升相应的税负标准,引导区域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Pedroni 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ests in cointegrated panel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1,83(4)
2.Goldsmith R W. A perpetu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wealth[M]//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 Volume 14. NBER, 1951:5
3.刘卫东,陆大道,张雷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的路径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0
4.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
5.李宏岳,陈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11(1)
6.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低碳经济与制度环境实证研究—来自我国高能耗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3 (3)
7.雷明,虞晓雯.地方财政支出,环境规制与我国低碳经济转型[J].经济科学,2013(5)
8.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统计研究,2013(2)
9.李惠娟,龙如银.资源型城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
10.赵忠秀,王苒,闫云凤.贸易隐含碳与污染天堂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再解释[J].国际贸易问题,2013(7)endprint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虽然这种产业转移实际上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但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中仍有一些产业属于高碳产业,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技术和市场准入门槛,防止高污染、技术落后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进一步完善政策鼓励低碳经济发展。
(二)地区外贸低碳化转型策略
本文研究认为,东部地区外贸开放度提高对增加碳排放的刺激效果最明显,中部次之,在国家大力推行低碳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地区外贸的升级转型,特别是东部地区的贸易模式升级转型格外重要。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贸易模式、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商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低碳化的重要原因。
我国对外贸易应该以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实施低碳化转型:首先,推动对外贸易模式从“三低”贸易模式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能源消耗的转变。其次,贸易结构低碳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现代服务业结构,包括企业组织结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提高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再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低碳化。积极引导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低碳化,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提出产品科技附加值,限制能源消耗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限制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包括钢铁、水泥、焦炭等资源类产品,具体通过削减出口配额,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限制这类资源类产品的出口。
(三)地方政府要切实提高环境规制的实施质量
过去以GDP为核心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法,不利于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推进地方行政人员的政绩考核体制,建立包含环境保护绩效和低碳经济绩效的综合指标,将节能减排作为地方政府任用和提拔的重要考核指标。而地方政府要增强节能减排主动意识,不能简单将“碳减排”任务视作中央政府强加给地方和企业的外部任务。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区域经济“西低东高”而环境污染“西高东低”。应该采取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在经济发达地区增加环保力度,大力推广清洁型生产技术,多采取市场化的环境规制,鼓励企业从自愿减排中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对中西部地区中较落后区域,加大强制性环境规制力度,防止国外的高污染产业向内陆转移,也要限制本土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权衡地方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推行环境税制度,并将环境税制度和现有体制有机融合,逐步提高传统高污染排放行业的税负,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税收减免,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征收较高标准的环境税,对中西部地区高耗能产业发展初期设定较低的环境税,以后逐步提升相应的税负标准,引导区域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Pedroni 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ests in cointegrated panel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1,83(4)
2.Goldsmith R W. A perpetu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wealth[M]//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 Volume 14. NBER, 1951:5
3.刘卫东,陆大道,张雷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的路径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0
4.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
5.李宏岳,陈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11(1)
6.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低碳经济与制度环境实证研究—来自我国高能耗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3 (3)
7.雷明,虞晓雯.地方财政支出,环境规制与我国低碳经济转型[J].经济科学,2013(5)
8.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统计研究,2013(2)
9.李惠娟,龙如银.资源型城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
10.赵忠秀,王苒,闫云凤.贸易隐含碳与污染天堂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再解释[J].国际贸易问题,2013(7)endprint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虽然这种产业转移实际上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但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中仍有一些产业属于高碳产业,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技术和市场准入门槛,防止高污染、技术落后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进一步完善政策鼓励低碳经济发展。
(二)地区外贸低碳化转型策略
本文研究认为,东部地区外贸开放度提高对增加碳排放的刺激效果最明显,中部次之,在国家大力推行低碳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地区外贸的升级转型,特别是东部地区的贸易模式升级转型格外重要。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贸易模式、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商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低碳化的重要原因。
我国对外贸易应该以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实施低碳化转型:首先,推动对外贸易模式从“三低”贸易模式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能源消耗的转变。其次,贸易结构低碳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现代服务业结构,包括企业组织结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提高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再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低碳化。积极引导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低碳化,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提出产品科技附加值,限制能源消耗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限制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包括钢铁、水泥、焦炭等资源类产品,具体通过削减出口配额,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限制这类资源类产品的出口。
(三)地方政府要切实提高环境规制的实施质量
过去以GDP为核心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法,不利于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推进地方行政人员的政绩考核体制,建立包含环境保护绩效和低碳经济绩效的综合指标,将节能减排作为地方政府任用和提拔的重要考核指标。而地方政府要增强节能减排主动意识,不能简单将“碳减排”任务视作中央政府强加给地方和企业的外部任务。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区域经济“西低东高”而环境污染“西高东低”。应该采取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在经济发达地区增加环保力度,大力推广清洁型生产技术,多采取市场化的环境规制,鼓励企业从自愿减排中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对中西部地区中较落后区域,加大强制性环境规制力度,防止国外的高污染产业向内陆转移,也要限制本土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权衡地方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推行环境税制度,并将环境税制度和现有体制有机融合,逐步提高传统高污染排放行业的税负,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税收减免,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征收较高标准的环境税,对中西部地区高耗能产业发展初期设定较低的环境税,以后逐步提升相应的税负标准,引导区域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Pedroni 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ests in cointegrated panel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1,83(4)
2.Goldsmith R W. A perpetu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wealth[M]//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 Volume 14. NBER, 1951:5
3.刘卫东,陆大道,张雷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的路径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0
4.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
5.李宏岳,陈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11(1)
6.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低碳经济与制度环境实证研究—来自我国高能耗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3 (3)
7.雷明,虞晓雯.地方财政支出,环境规制与我国低碳经济转型[J].经济科学,2013(5)
8.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统计研究,2013(2)
9.李惠娟,龙如银.资源型城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
10.赵忠秀,王苒,闫云凤.贸易隐含碳与污染天堂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再解释[J].国际贸易问题,20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