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吕鹏飞印度媒体近来纷纷关注“中国将在5年内向印度投资200亿美元”,而一些中国企业也表示有兴趣投资印度。在基建领域,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目前已有上海城建、中国铁建、山东电建、黑龙江龙建等多家中企进驻印度市场。黑龙江龙建路桥公司印度项目负责人刘树军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中国公司的施工水平以及员工素质没问题,而且普遍要高于印度建筑公司,这是中国公司能在印度立足的原因。不过,《环球时报》记者在印度采访时也注意到,多家中资企业负责人反映,中企来印投资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应当事先做足功课,最起码应当了解印度的财税政策、土地政策、意向投资地的社会情况及印度政府的决策程序等。 印度征地规则十分严苛。新修订的印度征地法规定,公私合作项目征地须得到70%被征地方的同意,而私人项目征地则须获得80%被征地方的同意。严格的规定以及由征地而产生的纠纷常常让外国投资项目一再延期,无法按时完工。《环球时报》记者今年4月曾到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的西隆出差,从阿萨姆邦最大的城市高哈蒂前往西隆有一条约100公里的公路正在整修,来自西隆的朋友说,这条路已经修了3年,大概还需2年才能完工,拖了这么久主要是由于征地困难以及征地后纠纷不断。 刘树军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黑龙江龙建路桥公司曾在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乌纳地区投资项目,但是由于业主征地拆迁缓慢、效率低下,结果在合同签署近4年之后,项目用地才拆迁到位,该项目原本预计两年完工。 与征地一样让人头疼的是印度的财税政策。印度税收系统复杂,而且部分领域税率异常高。刘树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道路基建领域,利润税高达42%-60%。印度新德里一名建筑公司负责人向《环球时报》记者抱怨,“利润税这么高,加上其他杂费,搞不好最后就成替人义务劳动白干活了。” 印度各邦之间税种林立,印度政府一直在全国力推统一的商品税和服务税,不过目前来看并不乐观。“来印度投资一定要搞清楚印度的财税体系及相关文件。比如,盈利之后往国内汇款需要印度中央银行的许可证,否则就汇不了钱。别小看这个许可证,很多公司一年多也办不下来”,刘树军说。 企业与当地员工以及周边环境的关系也是中企需要留心的。一名中国商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的厂房位于新德里以北40多公里处,他将中国的管理模式搬到印度完全行不通,这让他很是苦恼。刘树军表示,“在印度,村屯的势力很大。他们经常向附近企业提出不合理要求,比如帮助修路等。而出于选举的考虑,印度政府也常常拿他们没辙。如果中资企业只注重自身或只关心与政府打交道,忽视了村屯的势力和利益,也极有可能栽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