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十二条

2014-09-22 09:49魏晓波
当代青年·我赢 2014年8期
关键词:人艺

魏晓波,现居西安,年将不惑,喜欢写字,常情不自禁,涂涂抹抹。

《南橘北枳》源自耳濡目染,脱胎于活生生的生活,不能展现也不为表达什么,仅是一种文档。通过这些琐屑,或许能还生活本真,发现新鲜的自我。

蛰伏在东四十二条那两年,我像杜拉拉一样勤谨上进。看书看天看姑娘外,我最大的喜好,就是携带着和胃口不相称的钱包,大街小巷寻找吃物。那些日子里的见闻,算得自我的舌尖之旅。春夏晨昏市声街景,是我的配乐和旁白。偶然间,常一再回放。

十二条东口,有家拉面店,冬天蓝莹莹的黎明,月还没落,氤氲的香气里,人头攒动,起起落落的,是罗师傅歌谣一般优美的拉面手势和吃客前仰后合迷醉的吃相。清汤酽酽,细面周正,萝卜脆嫩,芫荽脉脉,牛肉片翩跹在鲜美的辣油间……吃得多了,連半脸麻子的老板娘,也觉得她无端美妙起来。

西口,向北几十米,街西,有家下午4点才开始营业的北新桥卤煮老店,那时节还是爿不大的鸡毛小店,卤煮汤浓味厚,可以加肠。记得一碗小肠一个小二,十元有找。为解馋虫,我常常3点不到就去排队。朝圣一般眼巴巴熬到开档,趑趄蜿蜒进店堂,施施然的老板娘山青水绿,快刀乱麻收银子开票。

挪过了她,满含口水,在半裸的窗口,看娴熟至极的掌锅师傅,左手尖夹右手快刀,手腕钢琴家一样抑扬顿挫,叮叮当当之间,粗瓷大碗里,依次码放进切了井字刀的生面火烧,切了三角的白玉油豆腐,剁了小块的滋润小肠、谦虚肺头,最后片几块肥瘦相宜的臀肉或头肉,收尾的大勺,从万象琳琅的巨锅里,撇舀出滚烫的老汤一浇,铺撒上韭花、蒜泥、腐乳、油辣椒……滚烫的一碗端上桌,就一盘筋柔并济的口条和耳朵,开一瓶带些许冰碴子的北冰洋汽水,赛神仙。

从卤煮店再往北,不到一百米,有家不分早晚人满为患的著名小店,“八姐麻辣烫” (这家的老人家,也真能生啊)。她家料鲜,汤正,干净,两个屁股大的操作间里,冒(汆烫)菜的小二哥,熟稔地数竹签、报价钱,辗转腾挪游刃有余。张王李赵的原料被麻利分类,扔进尾端带钩的笊篱中,依序埋伏进沸腾不休的大锅边儿上。愉快而馋人的浓汤咕嘟着泡泡……眼疾手快小二哥,依据红绿紫黄们不同的肌理,拿捏火候断生催熟,硕大素瓷碗里,由底而上,纵横层叠着鸭血、香菇、魔芋、豆腐、毛肚、木耳、空心菜们,而最上面,则是厚厚汪汪一层辣椒。不很辣,但极香,一口下去,香味穿透一切肤浅或深沉的脑筋直达天灵盖,好一盆艳艳嫣嫣的小传奇!

白天的饭点儿上,两大口汤锅前,摩肩接踵排队的,一多半是写字楼里朱唇丹寇的Office Lady,细瘦白皙的手里端着选原料的细篾小筐,矜持淡定地前行、等候、接菜、落座,两两三三埋下头,挤坐在一起,含蓄着胸口,时而抬手掠捋下扑撒下来的头发,尖着姹紫嫣红的嘴,叽叽喳喳起来,不一会儿就开始香汗淋漓,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起来。鸡毛琐碎的家事、色色样样的客户、混沌纠缠的上司……

往东,有稻香村,往西,有隆福寺……这街街巷巷里,有不少营业到凌晨的知心档口,安慰着夜半忙碌的身影和彳亍的灵魂。

那时候常加班,深宵去饕餮,常常会遇见附近人艺的姑娘,清爽着挽起发髻的额头和脸盘,迈着鸭子步过来,儿着舌头,说长道短。碗一上桌,一脑袋扎下去半天不抬头。偶尔坐起身,脆声喊“师傅,再来点儿酱豆腐……”,凸露的锁骨和高扬的下巴,迷死个谁。

在那段时间里,这些惠而不费的吃食,价廉物美让人着迷,甚至附带着,让我觉得人艺的姑娘是世界上最美的,虽然想不出那原委。直到从南方接来了我的小鱼。

“环境不错,有紫菜寿司和三文鱼刺身”,这是她刚到北京时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后来我一听就笑哈哈。半年不到,小鱼的清酒变成了二锅头,一口抿半斤!这厢那厢的桌边上,满足地伸展一下腰肢,雾着眼睛,俩人漫长的车轱辘憧憬又开始了……

那些年轻的光阴,我们真实的饮食生活,其实拮据而残酷:泡面、煎饼果子、麻辣烫……甚或偶尔还会迫不得已地“辟谷”一半天。

也正因如此,那些美味,才更让我心驰神往让她花枝乱颤。唧唧喳喳的季节和阴晴,在门外走过,很多年悄然过去,能让我们精明的味蕾揭竿而起的事物,越来越少,可是,每当看见北斗,我就会满口津津,想起那些迷人的点滴。

●责编/夏漪(1150535316@qq.com)

猜你喜欢
人艺
任鸣:人艺的儿子,戏剧的仆人
北京人艺和为戏“疯狂”的观众
人艺演员队制定管理制度 冯远征:把规矩变规定
小火慢炖,小步快走
戏中人艺一甲子
人艺“复兴”之路初考
张和平:啃了窝头 有了“心气儿”
“人艺”:从“茶馆”到“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