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对银行业有了新一轮的思考,同时也暴露了巴塞尔Ⅱ的一些弊端,如:银行资产质量不佳对系统性风险和顺周期效应没有足够的重视等问题。为了建立新的银行监管体系,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10年提出了新的监管标准,被人们称为“巴塞尔协议Ⅲ”。在巴塞尔Ⅲ协议提出的背景下,新标准对中国银行业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依旧面临着问题,对待这些问题的存在银行业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巴塞尔Ⅲ 资本充足率 银行监管
1 巴塞尔Ⅲ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1 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在最低资本金方面,相对于巴塞尔Ⅱ而言,商业银行的普通股最低要求由4%提高到6%,即所谓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同时在最低要求上,银行要保持2.5%资本留存缓冲,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冲击。这一规定的提出,有利于银行业对资本损失的吸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而对系统性重要银行1%附加资本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对资本损失风险的抵御能力。
1.2 逆周期性质。逆周期资本缓冲是针对最低资本充足率,在经济繁荣期增加超额资本充足要求,以备在经济萧条期应对资本充足率下滑的情况,也就是让银行在经济上行周期计提资本缓冲,以满足下行周期吸收损失的需要。新标准规定0%-2.5%逆周期缓冲资本。从微观方面,增强银行应对外部冲击的弹性,减少银行系统中出现大规模压力的风险。从宏观方面,保护整个银行体系不受超额信贷扩张和系统性风险积累困扰,抑制银行系统顺周期性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
1.3 流动性指标。显然,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即使资本充足率和资本质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流动性也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引入两个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用来着重解决银行资本流动的问题。
1.4 杠杆率。引入与风险无关的杠杆比率监管指标,有利于确保银行拥有一定量的高质量的资本,提高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控制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过快增长,减少各种计量风险。另一方面,新的监管指标也存在内在缺陷,对不同资产没有加以区分,难以起到控制资产风险的目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义,对会计准则依赖度较大,难以就这一指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所以短时间内,这一新的监管指标无法完全替代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
2 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资本结构单一且筹资渠道狭窄。在我国商业银行构成中,主要是一级核心资本,资本来源以实收资本为主。相对于核心资本,附属资本种类少,比重低。因此国家商业银行对国家财政的依赖较大,政府注资是商业银行筹集资本重要渠道,忽视了其他资本成分的重要性,我国实际并未建立起动态的资本金补充渠道。
2.2 信贷资产规模扩大增加,资本金补充压力增大。随着这几年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融资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加强。信贷资产的快速增长推动风险资产的快速增长,由于筹资渠道单一,资本金补充受到限制,高风险资产权重的扩大,使资本充足率不断趋于下降。不仅如此,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比率过高也是促使风险资产权重扩大,资本充足率呈现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2010年五大行的中长期贷款比重普遍在50%左右,农行更是达到70%左右。
2.3 对银行监管不够。我国对商业银行监管仍处于被动状态,从外部监管来看,一方面国家担保给予银行业充分的信誉支持,降低了市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关注程度,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自律性;另一方面,监管力度仍还不够,缺少对资本金管理的积极情绪。从方法和效率上来看,我国现在监管理念还处于落后水平,强调现场检查,政府干预,非现场检查和持续跟踪远远不够。同时各个监管部门协调机制尚不完善,为银行套利创造条件,因此监管效率也是大打折扣。
3 应对出现问题的对策
3.1 减少信贷资本规模,缓解资本补充压力。一方面可以调整信贷结构,减少对中长期贷款的比率,以此减少不良贷款的所占比重。另一方面通过风险转移的措施,例如将资产转移到证券市场不同风险的投资者手中,风险高的贷款转化为现金,降低风险加权资产比例,提高资本充足率。从根本上来说,从盈利模式入手更具有长远的效应。改变依赖信贷增长获利的局面,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减少对自由资本的损耗,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增加内源资本。
3.2 拓展投资渠道,建立长效多渠道补充机制。为保证资本金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多渠道长效的资本金补充机制,选择合适的融资工具,减少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可以通过如下措施:一是引入战略投资者;二是开展境内外上市筹集资本;三是发行可转债及长期次级债券;四是通过提高未分配利润补充资本;五是财政注入增加资本金;六是通过提高银行盈利能力来不断增强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尤其是重视内源融资,大力开展中间业务以用来增加资本金,再一个留存收益直接转化为一级资本,既可以保持一定的主动性也可以减少融资成本,解除股东主权被稀释后领导地位丧失带来的威胁。所以,以内源方式增加资本是当前银行应该大力发展的一条重要融资渠道。
3.3 加强市场资本评估机制,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商业银行除了拓展资金补充渠道外,完善自身内部的经济资本金管理制度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建立资本市场评估机制,有利于控制不良贷款的规模的扩大,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运行。而通过提高资本运作效率,能有效缓解资本金补充的压力,调整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资本对资产的更有力的制约。
3.4 拓宽民营资本准入条件,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首先政府要提供有效的投资信息,建立起有效信息的获取机制,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民营企业更加宽泛的市场准入标准。使符合国家政策,盈利能力较强的民营资本流入好的投资项目,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进一步提高民间投资者的投资欲望。同时地方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相关机构也要做到有力的监管及时发出经济预警信号,降低民营企业的高风险性。其次,制定适合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方法,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利用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两个渠道,聚集民间的闲散资金,加快市场经济建设,使得民间资本拥有更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再次,政府也应减少市场干预,允许民营企业自由选择经营模式和经营范围。一些投资回报少的项目,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一系列向民营资本倾斜的优惠政策,促使民营资本的进入。
4 结束语
通过对巴塞尔内容以及资本充足率现状的分析,我们国家银行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资本金补充的单一化,信贷不良资产的规模化,监管力度的不够都影响着资本充足率水平。而从另一方面解决对策也需要政府结合本国国情,参照国际监管标准,进一步商讨研究,从而制定出着眼于长远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杨桂苓.《巴塞尔协议III》框架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J].浙江金融,2011.
[2]谢蓉哉.浅谈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监管[J].财税金融.
[3]梅良勇,刘勇.《巴塞尔协议III》的资本监管改革及其影响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
[4]孙波.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防范风险能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
作者简介:
焦喆(1993-),男,河南郑州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读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