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

2014-09-22 17:27江冰
广州文艺 2014年9期
关键词:街坊广州

江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曾为文艺评论杂志主编,报纸高级记者,现为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多年关注本土文学,一直热爱本土文化,。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入选“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

网上一个段子说:“北京把外国人变成中国人,上海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同属一个级别“北上广”的广州呢,我以为是一个“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的城市”。也许,你并不以为然——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其实你不懂广州人。他们看似随和包容,看似低调不争,看似不排外,其实骨子里有一份顽强,有一份说好了是坚守,说歹了是顽固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基于日常生活,基于世俗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如此生命立场,貌似不深刻,貌似很家常。

仔细体会,你不难发现:广东的民风与大陆内地迥然不同,尤其是列入“北上广”的广州。注重日常生活,注重感官享受,注重休闲娱乐,注重个体开心。亚运会在广州召开,开幕式既有面对大海扬帆激浪的豪迈,更有面对都市街坊一般的亲切,而后者则为主流。广州没有北京俯瞰天下的气度,也无上海跻身全球大都市的骄傲,倒有一份“任你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的淡定。非典期间,北京近于死城,气氛紧张;香港满城尽带白口罩,满地恐惧。而广州,茶楼照常,饭局不减,茶照喝,饭照吃,生意照常。

你可别小看这种街坊气氛、街坊气场。风云际会,历史机缘,这样一种来自日常基于世俗的生活态度,每每影响天下,镇定全局。比如上世纪80、90年代,由于吻合了整个时代的民众心理,暗合了一种在广东稀松平常在内地却别开生面的普遍情绪,成就了一场伟大且意义深远的“文化北伐”:粤语、粤菜、流行歌曲、商业观念、加之“小女人散文”、张欣张梅都市小说,一道北上,惠及全国。无形中证实了一条经济学的规律:”有需求,就会有供应”。 张梅小说是典型,她的中短篇小说始终浮现着一个形象:广州街坊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年轻女子,不一定有大理想的献身精神,却一定有着面对生活小事的“恍惚眼神”,即便是她的长篇小说《破碎的激情》,也多是岭南阴柔的“小气象”,而有意疏离时代历史的“大格局”。黄爱东西的随笔,更是“小格局”取胜,来自日常的细微感受,构成随笔散文的“生活质感”和血肉肌理。梁凤莲的长篇小说《西关小姐》也充满了对于广州老街的描写,日常生活中流露的本土热爱洋溢全篇。这三位都是广州西关长大的女性,她们文字的阴柔风格,接续前辈作家欧阳山《三家巷》的地域传统,与岭南文化有着天然的缘分。

我曾经在广州引进的内地人才中做过访问调查,当问询调到广州有何最大感触时,答案不外乎三点:一是经济宽裕,工资高,生活好,重休闲。二是人际关系相对宽松,不上家做客,不议论隐私,一般不道德评价他人。三是价值多元,观念包容,你可以当老板,也可以开一个小店,做点小生意,看重官但不唯官,看重商但不会为挣钱不要命,要面子但不会死要面子,可以成功但不一定硬要成功,开心就好是口头禅;千万老板不一定开豪车穿名牌,平常百姓也会一卡游遍天下;重吃不重穿,穿着烟囱裤照样进五星酒店,门童不拦,穿者坦然;你家财万贯也不稀奇,我小本经营恬然自得。因此,在广州你呆久了,回老家不习惯,不知不觉,各种差异一下子都出来了,瞧瞧,为啥呢?因为你正在变成广州人。就像广州塔“小蛮腰”,虽然是巨大钢铁外来造物,但阴性柔美的造型,暗合了岭南文化的气质和气场,所以,屹立广州,扎根岭南。这就是广州这座城,改变所有人的一座城。你不服,都不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街坊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以街坊为单元的老城区微更新方法研究
——以柏林Kreuzberg 地区为例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唐朝城市街坊布局规划
广州路壹号院
我与广州这些年
OF DREAMS
湘潭市地籍信息系统中街坊层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