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群
数学概念往往是枯燥的,想要学生很好地掌握概念的一般特征和范围内涵,就要找到简洁通达、丰富有趣的路径.通过数学概念的学习,不仅要记住相应的概念,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素养和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求新求异.
一、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
数学概念教学同样可以采取形象引入的方法.比如我们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就可以讲个故事来引入.
很早以前,N国有一个睿智的大臣,把发明的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象棋使国王从此乐此不疲,甚为愉悦.国王要重赏这个大臣,可以完全满足他的一个请求.
大臣说:“就在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2粒米,第2格放4粒,第3格放8粒,以此类推,直到128格.”国王哈哈大笑,“你傻呀,这有何难?”大臣笑道:“阁下的国库里恐怕没有这么多米吧?!”
这就是个有趣的问题,国王真的没有那么多米吗?接下来,就可以轻易地把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引入进来.
其次是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这里的直观就是让学生直接看到,而不是简单地感知和想象.把与数学概念相关的事物和现象生动具体地展示出来,或者描绘出来,引发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点,在观察和感悟中提高求知的欲望.比如三角形的分类,就是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接触的、感知的带有这个特征的事物引入.通过实物或者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形成一种综合刺激形态,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他们获得情感的抒发和兴趣的释放,这样学生的心理认知素养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二、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把握概念需要不断地提问,学生自我思考答案更利于强化记忆.要让学生了解一个概念,教师可以提出“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条件”“它和哪些概念容易混淆”“这个概念和其他概念之间有无关联”等问题.通过提问和回答,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基本性质、决定因素、规定条件及应用等.
概念的讲解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讲清楚.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扩展范围叫做概念的外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叫做这个概念的内涵,这是定义.教学时更需要客观地描述.如:在自然数系中,偶数概念的外延是数字集合,2,4,6,8……它的内涵是“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只有当学生正确理解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后,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解释这个概念.
我们可以用寻找概念最大外延和最小内涵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用改变确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方法,用一般的概念来解析特殊概念,既可以导出新概念,又可以重温旧概念.在讲解数学中“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内涵时,增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就成为“矩形”的内涵,矩形这个概念就呼之欲出了.
三、正反例类比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讲解完毕,只是完成了过程.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运用才是目的.这时,可以通过学生复述定义,教师辅以相关的例子,让教与学产生互动;也可以师生找出相关的概念进行区别和类比,找到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别.
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大量的概念之间总是有着逻辑上的关联,一定数量的概念积累后,需要去揭示其发展脉络,从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度去认识.把近似的、易混的、难懂的数学概念挑选出来,采用讨论、辨析、竞答等方法,让学生自由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把这些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充分认识到其深层的含义,分清其内涵和外延的差别和联系,形成正确的、新的知识体系.
要解释正方形的概念,就可以采用比较法,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拿出来和正方形进行横向比较.所得概念是这样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很明显就能看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不同.
利用变式把概念的本质特征凸显出来.在学习同类项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y与2yx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否定的,因为学生对同类项这个概念的本质还不太清楚.通过变式练习,就能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到概念的无关特征上,而忽视了概念的本质特征.
正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和概括出概念的本质,通过不断地练习在脑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利于从正面加深印象.而反例的功用在于辨别和排除概念中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从而正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对概念认识的偏差.
如在方程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为什么?(1)3x+7=13,(2)1x+x,(3)3x+5x-8.通过练习,学生不但找到了正确的方程,而且对其中的反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可见,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运用趣味、直观的方法,同时有机结合正反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黄桂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