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哲
法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足见兴趣的重要性。心理学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源泉,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越来越喜爱生物这门学科。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上好第一节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效应,是指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如何利用好“首因效应”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教师要在第一节课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男老师可以打扮得英俊帅气,女老师可以打扮得大方漂亮,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师自己的信心,更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重视他们的,他们自然愿意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投入更多的精力。生物教师还要在第一节课上给学生留下一个“严慈并济”的形象,使学生既不能为所欲为,又能热情洋溢地参与课堂活动。在第一节课中,教师还应告知学生以后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要推荐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讲一些生物学史的故事、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生物学先进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给学生讲著名的生物学家的简历及他们在研究生物学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故事,鼓励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给学生讲讲癌症的研究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等,让学生知道生物学涉及的不只是我们周围的生物,还有更深远的研究等着我们去进行;让学生了解如何用DNA指纹法破案,军事上如何用仿生学迷惑敌人隐藏自己;等等。相信上完教师精心设计的第一堂课,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一定会大增。
拘一格,推陈出新。
三、PCR技术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PCR技术本身操作简便,只需在小试管(Eppendorf管)中加入试剂,建立反应体系,在PCR扩增仪上控制变性、退火、延伸三步反应的温度、时间和循环次数,数小时后即可将极微量的特定核酸片段,扩增至数十万至数亿倍份拷贝。但PCR的反应原理抽象,较难理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较好素材。学生通过灵活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推理等思维活动,积极探索难点和疑点,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科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PCR技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专题》专题1第二节的内容。它常用于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第一步获取目的基因,是基因工程的核心环节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基础。它利用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有了DNA复制的知识。因此可利用先行组织者理论来构建辨析新旧知识的认知框架。学生首先回忆细胞内DNA复制的反应条件,再设想如何在体外设置一个类似DNA复制环境,最后通过比较体内DNA复制和PCR技术的异同点,把PCR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尽可能地加强思考、讨论、探究等较高层次的学习活动。如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的疑问:引物的作用是什么?为何不需要解旋酶?为什么加入的原料是dNTP(脱氧核苷酸三磷酸),而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问题有一定难度时,通过设计小问题逐步启发学生思考。
PCR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常规技术和关键技术。目前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几乎每天都在使用PCR,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分子生物学家没有使用过PCR。因此PCR技术对大多数生物教师和未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非常有深入学习的必要。有条件的学校可配置PCR扩增仪,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实验条件。教师也可积极利用社区的生物课程资源,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联系,组织学生参观基因工程实验室,看完整的实验过程,或尝试让部分学生参与PCR实验,实验结束后,以讲座形式介绍给其他学生。这是高年级学生能够做和乐于做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黄留玉.PCR最新技术原理、方法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保罗·拉比诺.PCR传奇——一个生物技术的故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4]杨佩娟.“利用PCR技术来扩增目的基因”教学的思考[J].生物学教学,2009(5).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