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军,刘文丛
摘要: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工作的核心,本文以剖析学科建设意义为突破口,分析了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农业院校;学科方向;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54-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并且提升到高校各项建设工作的核心地位。地方农业高校受地域和资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为了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地方高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亟需加强学科建设工作。
一、学科建设意义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建设工作的核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科建设水平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办学优势。明确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科研水平的关键因素。学科建设水平与科学研究水平相辅相成。没有一个好的学科作为支撑,就难以争取到重大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重大的科研项目和足够的科研经费,学科建设就很难有突破、有进展。可以说,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动力。
2.学科建设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坚实保障。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各个高校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人们的期待尚有一段距离。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从加强学科建设入手,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优质资源,提高教师的整体学术研究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3.学科建设是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主要平台。促进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人的因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可以为建设一流的学科提供重要保证,一流的学科又可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互相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激情。同时,一个优势学科可以让团队成员产生荣誉感,带来归属感,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优势和特色学科打造不突出。一些学科在建设中研究方向不明确,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在建设中很难保持原有的发展优势。一些农学门类的硕士授权学科数的增长后劲不足,没有很好地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持竞争优势,缺乏时代性、前沿性,农业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学科梯队建设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有差距。部分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科队伍规模总量还不够大。学术带头人的社会影响力不够强,多数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地方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学术水平,但在国家层面上,尚无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有些学科队伍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梯队建设后续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一些学科缺少中青年骨干教师,特别是缺少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力量,学科成员协作意识薄弱,很难形成合力。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工作的分布不均衡,有些国家级科研项目集中在少数学科、少数人手中,青年教师队伍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科研内容深度不够,尤其对基础性研究的深度不够,对应用性研究的广度不够;成果论文水平不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学术专著和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较少;学术交流与宣传不足,很多学科成员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机会少。
4.学科平台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显著。作为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学科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地方农业高等学校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数量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需求,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5.实验仪器使用率和硬件设施建设急需加强。有些学科实验仪器设备不齐全,有些学科仪器设备老化陈旧,高精尖端仪器设备偏少,利用率低;缺乏多功能教学实习基地和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基地,教学、科研用房使用不够合理,学科实验室面积不足,缺少研究生实践、学习、交流场所;博士后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实验条件以及图书资料欠缺,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少、不配套、共享不足。
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路径
1.科学定位与规划,服务“三农”。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农业院校纷纷确立向综合性农业大学转型的发展目标。但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定位不可能完全效仿部属重点农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要确立面向“三农”、立足地方的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体系、凝练学科方向,以农科类优势学科赢得社会声誉,提高学科整体水平。
2.抓好梯队建设,增强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培养、吸引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能够带领本学科在其研究领域保持或赶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人才。优化学术梯队人员的结构,使学术梯队在年龄、学历、学缘等诸要素达到最佳组合。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中青年后备学术带头人,加大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为学科的持续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培养和打造出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学科队伍,让他们尽快树立学术权威,脱颖而出,担当重任,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成长为学校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3.加强基本建设,夯实学科发展物质基础。明确基本建设投入原则,保基本需求、保重点、保急需,坚决杜绝重复购置和设备利用率低的现象。对于仪器设备的购置应重点向急需的、特殊的、必须更新换代的仪器倾斜,科学合理利用有限资金。对较大型公共测试平台和中心,实行资源共享。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加大向重点学科倾斜,对弱势学科要科学论证,适当扶持。
4.增强学科创新能力,提高学科竞争力。以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为目标,鼓励开展纵深性研究。增强学科成员在科学研究上的团队精神,使科研项目主持人在分布和数量上更趋合理,改变目前大部分科研课题和经费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现状。让更多的年轻教师进入到国家级大项目研究团队中,以全面提升学科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抓好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充分发挥学院、学科对科研项目和人员的管理、监督、考核作用。在课题的类别和来源上,注意地方性课题和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的兼顾,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并举。
5.强化学术交流,增强学科影响力。加强校内和校外、学科内与学科间学术交流,形成学习交流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利用国家政策和各项有利条件,积极为青年教师、专家教授出国深造、进修提供条件,对有条件接收外国专家的学科领域给与必要的资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尹敏,陈孝杨.主体选择型的学科建设内涵与运作模[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王磊.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构筑核心竞争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叶怀凡.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途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作者简介:刘瑞军(1982—),男,吉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学科建设;刘文丛(1966—),男,吉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处,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学科建设。
基金项目:吉林省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水平提升的研究与实践》GH131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