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飞鹏
一堂好的化学课中,化学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一名导演如何使主演在一开场就能以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是一门艺术。一堂课的前几分钟,学生往往还沉浸在下课的休息玩耍的兴奋中,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引入,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且大大提高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来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化学新课导入需遵循的原则
1.短小而精悍原则
导入内容应该短小而精悍,最好是能在1到2分钟能完成的趣味实验、化学魔术、小故事、化学谜语、化学视频等,因为导入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大脑由下课的休息状态快速进入上课的精神亢奋中,因此导入部分时间不宜太长。
2.鱼饵原则
凡是喜欢钓鱼的人都知道,在不同的水域钓鱼必须选不同的钓饵,因为每一个地方的水情不一样,鱼的种类也不一样。在海里钓鱼,你得首选红虫或活虾做诱饵;如果在河里钓鱼,你得选香饵;如果在鱼塘里钓白鲢,你得选臭饵。因此不同地方的学生、不同层次的班级,我们得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新课导入,否则就变成了只有教师的“导”而没有学生的“入”,教师原本是要“引导”结果变成了“主导”。
3.符合时代气息原则
这十几年来,网络和资讯科技迅猛发展,学生了解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比以往更多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了。所以引入不宜空讲书本知识,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那样只能弱化教学效果。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特别是发生在学生周边的或是在网络上造成了重大影响的事件,将时代的气息引入课堂,才能令学生开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
二、化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1.巧设悬念导入法
教师设计一种学生急于想解决而运用现有知识又
形成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或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经过抽象、概括,正确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即把握物质的内在规律性,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
从概念的形成过程的实质可看出,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是化学概念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是:1.正确而敏锐地抓住物质化学现象的特征,并能与其他物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例如,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学生通过观察灯泡亮与不亮这一宏观的现象,对比分析各类物质导电或不导电的原因,从物质的结构(内因)、电离的条件(受热溶化)、水的作用(外因)等方面,抽象、综合、概括地来阐明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并分析与金属导电本质的区别,从而建立电解质的概念。2.善于运用已知的概念,对照、比较、分析新事物,解释新事物,说明新问题,建立新概念。例如,学生建立电解质概念后,通过观察各种电解质溶液在等浓度下进行导电实验,对比灯泡亮度的不同,得出在同样条件下能电离出可自由移动离子的数量不同。运用已知的电解质概念,通过比较、对照,找出造成实验现象不同的本质原因是由于电离程度不同,从而建立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新概念,又通过分析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的过程,导出电离平衡的概念。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的要求是:1.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从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属性。2.分析各属性在概念中处于何等地位,从而找出本质属性。3.给概念下定义,把概念中包含的本质特性、条件用简练明确的语言或符号表达出来。
三、在概念的运用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飞跃
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认识深化过程,分阶段给出初步概念,随后综合,达到比较完整的阶段,这也是学生智力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过程。学是为了用,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运用概念来分析、研究新现象、解析新问题,实现能力的飞跃。如在学过离子、同位数后,复习什么叫做元素,使概念中“同类原子”得到更加完美的解释。又如,把少量氢氧化钠滴入氯化铝溶液中和把过量氯化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铝溶液中,前者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而后者先生成的白色沉淀很快又消失,启发学生根据氢氧化铝具有两性,依不同条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正确地解释现象的实质。再如,乙醇加浓硫酸加热脱水,当温度控制在140℃时生成乙醚,温度控制在170℃则生成乙烯。同样是脱水,此时就必须联系乙醇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分子内脱水和分子间脱水的不同机理的本质属性。
综上所述,加强化学概念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罗艳)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悬念,从而导入新课。
【案例1】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4节第一课时《氮气、氨气》的导入设计。
在青海与新疆交界处的一个美丽的大峡谷里,青草茂盛,有的牧民赶着牛和羊到那里放牧。那儿的天气常会由原来的风和日丽突然变成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牧民及牛羊多次遭雷击死亡,当地人称之为“魔鬼谷”。教师设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状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查明其中的化学真相。”这样便可顺理成章地进入新课教学。利用此法导入新课时,教者应注意在授课过程中或结束时点题,做到首尾呼应。
2.趣味性实验导入法
中学生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对理论性的东西没那么容易理解,但对直观的现象比较容易接受;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比较强。根据这些特点,教师上课传授新概念时,如果通过趣味性实验导入,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人教版化学必修1《钠的氧化物》的导入设计。
提问:“水能灭火这是我们小学就知道的生活常识,你们相信水能生火吗?”接着请一位学生来表演“滴水生火”的魔术。学生演示:A同学用长滴管向事先准备好的棉花团滴水,滴水后石棉网上的棉花团剧烈燃烧起来,此时,演示的学生惊呆了,所有的学生也都瞪大了双眼,惊叹不已。为了寻找原因,他们有的翻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猜疑……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很想知道水为什么会使棉花着火吧?老师先在棉花内放了适量的过氧化钠,过氧化钠起了关键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过氧化物的性质,然后再来揭开‘滴水生火的谜底。”通过趣味性实验导入新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思考问题,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实验现象的新奇性与学生已有知识产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为学习主干知识做好铺垫。endprint
3.故事导入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化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化学,这是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里程碑。把趣味性故事引入课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打造快乐课堂。趣味性故事包括化学家的故事、化学历史故事、童话故事、谜语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幽默故事等。
【案例3】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2节第一课时《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的导入设计。
教师讲“两颗假牙”的故事: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因蛀牙补过一颗不锈钢的假牙。不料后来她又因为车祸掉了一颗牙,为了显示她的富有,她装了一颗黄金假牙。自此以后她就经常出现头痛、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更奇怪的是众多的医学专家为她检查后都找不到病因。格林太太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她找到吗?听到这里,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可见由故事引入新课,可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
4.生活案例导入法
化学来源于生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生活原型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讲化学,把生活经验化学化,化学问题生活化,体现“化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化学的趣味、作用和魅力。
【案例4】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4节《硝酸》的导入设计。
首先,教师向学生读一则几年前发生的重大刑事案件:2007年8月15日,北京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期打掉多个利用假金佛、假黄金、假古董等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75名,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同时缴获假金佛、假金元宝、假金条、假金块、假观音等假金器和假古董900余件。来自福建假黄金犯罪团伙中的四名成员张进跃、赖森茂、赖建南、张艳林因诈骗罪被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判刑。教师话题一转:“同学们,假黄金的真实成分是黄铜,是由铜和锌构成的合金。我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就能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别真黄金和假黄金,再也不会上当了。”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充满悬念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化学的导入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学习实际情况,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科学设计。关键还要创造出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自主地学习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彩芳.化学新课导入方法研究[J].化学教育,2010(12):24.
[2]陈阶炎,江财林.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的导入艺术[J].数理化学习,2010(5):52-53.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