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援助体系的构建

2014-09-22 10:46杨士同何明骏马香丽
大学教育 2014年1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

杨士同 何明骏 马香丽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不但给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也造成极大的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是事关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和关键。大学生同时作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者和受害者,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高校应努力探索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引导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知,疏导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情绪,规范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程度。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心理援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68-02

一、引言

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是事关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和关键。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各成员之间利益诉求错综复杂,同时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办学受社会影响的因素不断增多等原因,使得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突然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虽然发生在校园外但涉及的主体是高校师生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如果抽出其本质特征,可进一步概括为:在高校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受损害甚至死亡,或是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以及学校名誉受到损害的事件。[1]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其社会支持系统相对较弱,当面临着特殊经历或创伤性事件时,容易受干扰、起波动,如不及时加以正确疏导,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敌对、冷漠等不良情绪体验,产生某种程度的偏差甚至障碍,给高校安全稳定带来了极大隐患。

“高校突发事件”因同时具有“高校”和“突发事件”两类问题的复杂特点,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和社会舆论的热点。大学生作为“高校”和“突发事件”的主体对象直接或间接地受突发事件影响,因此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与影响,构建突发事件中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程度,对高校稳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与影响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常见类型

1.突发性公共事件。学校人员密度大,是学生聚集地, 加之学生经验不足,缺乏自我救助、规避危险的能力,一旦发生公共事件往往容易造成很大伤害。例如,肺结核、乙肝、出血热、甲流等传染性疾病,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因不可抗拒外力因素而引起学生恐慌、不稳定。

2.管理问题引起的事件。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引起的突发事件。例如,关乎学生生活作息的后勤服务方面的制度不足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引起学生罢餐、罢浴等事件,甚至引起有对抗情绪的学生闹事、破坏公物、在宿舍砸酒瓶等过激事件,以及因特殊学生问题处理失当而引发学生家长来校滋事等事件。

3.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事件。由于大学生防范意识差,容易被骗、被抢、被盗,蒙受财产损失。例如,在宿舍外出或午休时间不锁门,导致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被盗;加之现代大学生大多个性意识及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处理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易冲动,导致打架、斗殴等事件频发,威胁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4.政治类突发事件。高校汇聚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关心国家大事的青年知识分子,但其爱国情怀也容易被一些怀有不轨企图的少数人利用,在面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涉及危害我国国家利益的事件时,易冲动,甚至被某些人利用唆使。

(二)高校突发事件特征

1.事件的突发性。突发事件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是事物内在矛盾量的累积和叠加,进而发展为质的变化。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规模、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预测的,具有很大的突然性。

2.扩散性。高校中聚集着大批有思想、有热情的青年学生,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由于多重因素作用,特别是事件发生之初,信息阻塞或信息不全,甚至小道消息不胫而走,谣言四起,使大学生群体性陷入高度紧张和恐惧之中。

3.持久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波及全校甚至其他高校乃至全国高校,致使局面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事件本身,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消失。

4.危害性。无论什么类型的高校突发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财产方面和名誉上的损失,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给学生工作带来麻烦。

(三)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正确的认知、积极的情绪、恰当的行为可将其危害降至最低,但同时,突发事件也会反作用于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如不加以及时、合理调适,将会产生不良影响。[2]

1.对认知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高的群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等媒介关注、了解整个事态,但往往由于缺乏正确、客观的渠道,导致形成带有偏差的心理认知,并根据自己掌握情况对事件的性质或程度做出一定的反应。

2.对情绪的影响。大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冲击时,经常会产生焦虑、恐慌、愤怒等不稳定情绪。特别是突发事件经网络等媒体“发酵”后,其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

3.对行为的影响。在事件初始阶段,由于对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大学生往往茫然无措,甚至选择逃避,出现社交退缩现象,随着干预措施的深入才会逐渐得到缓解。

所以,突发事件后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援助,既有利于及时应对突发的灾难和危机,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可持续的心理维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初步构建

心理援助需要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援助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按照事先制订好的方案为师生提供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心理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其目的是帮助当事人尽快形成应对心理压力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能力,使之逐渐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活状态。

1.构建学院心理援助体系。学院通过制定文件规定,确立心理援助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学生突发事件案例,加快构建和完善学院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体系。通过完善基础制度来保证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援助的正确导向,有效发挥援助体系作用。

2.制定分类指导的援助政策。根据学校近些年突发事件的类型及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素质,制定有侧重点的援助政策。引导大学生立足事实本身,正确看待、应对突发事件。

3.理顺学生工作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突发事件处理人员,负责规划制订、政策协调和分类指导等工作,为更好预防突发事件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建立以党委副书记为核心,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联动的协调机制,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处理工作。

4.建立班级心理援助预警制度。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元,规范班级心理援助预警制度,加强对突发事件后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测,定期上报相关情况,及时反映学生心理危机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学院、学校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援助措施提供参考。

5.构建多元化援助体系。加快援助体系创新,营造健康良好氛围,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家长的多元化援助体系。加强宿舍阵地建设,增进舍友间的友谊,注重班级心理联络员培养,及时监测危机动态,加强学院、学校对危机事件的研判和敏锐性,做好危机事件预防、處理措施。

6.完善学生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教育职能部门作用的基础上,由心理咨询中心牵头设立,并逐步向大学生群体扩展,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生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突发事件预防提供保障。建立各类突发事件预防信息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正确认识;由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开展朋辈帮扶工作,搭建援助平台,方便大学生及时咨询;打造全方位学生服务平台,为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供平台。

四、结语

大学生同时作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者和受害者,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高校应努力探索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引导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知,疏导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情绪,规范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程度。

[ 注 释 ]

[1] 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 袁涛.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10).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