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描写亲情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然而阅读《羚羊木雕》一文,我们却感受不到这种情感的温馨。问题是出在孩子还是父母身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看该如何呵护亲情,让亲情浓郁。
作者简介
张之路,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集团一级编剧。张之路温柔敦厚,为人谦和,从不发表锋利的观点,他的作品亦如其人格,点到为止,更多的是让人去悟,去感受。代表作有《霹雳贝贝》、《羚羊木雕》等。
背景介绍
据张之路回忆,《羚羊木雕》中的羚羊木雕是一位李姓的老师送给他的。送给别人礼物是表达友情的一种方式,而要回礼物,又似乎表达了“绝交”的态度。接到这个礼物之后,张之路非常感动,决定以此为“象”,写一篇关于礼物的小说,借以表达这种认识,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羚羊木雕》作为一篇跌宕起伏的小小说,全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不仅揭示了父母子女之间代沟的社会问题,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借助言行塑造人物形象
高明的作者,总是“不动声色”地将人物的个性,隐藏于他们的动作言行之中。本文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没有先入为主地对文中人物进行定性评价,而是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让我们在阅读中自然地感受人物的性格。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了?”“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这是语言描写,透过这些语言描写,我们能感受到妈妈严厉的个性;再如“目光紧紧盯着”、“变得十分严厉”、“坚定地”等等,这是神态描写,我们也能读出妈妈咄咄逼人的气势。而在写“我”时,则侧重于心理描写,更多地展现了“我”内心的纠结和无奈之情。
二、运用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有比较才有鉴别”,文章除了让人物在自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中彰显人格特质外,还注重借助对比来表现人物。如文中爸爸和妈妈都希望“我”要回木雕,但二者又有差别:妈妈是张扬型,她说话直接、坚定,“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而爸爸是内敛型,他听完事情的经过,没有大发雷霆,而是“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平静而不可抗拒,通过对比,我们自然能理解父母的不同个性。再如同样是大人,爸爸妈妈坚持让“我”把送出去的“羚羊木雕”再要回来,而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却成了父母最好的映衬。
三、运用插叙补充人物形象
作者在爸爸妈妈逼我要回“羚羊木雕”的主体故事情节的讲述中,适时地穿插了“我”和万芳换裤子以及“我”送万芳“羚羊木雕”的经过。正是有了这一部分的插叙,既让我们了解了“我”送羚羊木雕的缘由,又让我们感受到少年朋友情感的纯洁、真挚和无私,决不能用简单的“利”来衡量。而爸爸妈妈却因为“贵重”,且“没有允许”便逼“我”要回“羚羊木雕”,让“我”对好朋友食言了,自然让“我”心里难受,觉得对不住好朋友,这样就更突出爸爸妈妈的“利”和“我”与万芳的“义”,也衬托出“我”伤心痛苦的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巧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
“我”因为拗不过爸爸妈妈,只能从万芳的手中要回“羚羊木雕”,当“我”向万芳妈妈解释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我”以为万芳“不会再跟我好了……”因为失去了好朋友,“我”的心情是无比凄凉和悲伤的。但是,作者却没有直接来透视“我”的心情,而是借助“月亮出来了,冷冷的”这一处环境描写来折射我的心境,用“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揭示我的孤独,既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又能激起读者共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犄( )角 脸颊( )
攥( )着 不可抗[jù]( )
2.本文围绕什么事展开,试简要概括文章情节的发展。
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4.试简要分析文章以“羚羊木雕”为题的妙处。
5.文中有一段关于“我”与万芳间友谊历史和交往的插叙,这段文字中,表现出万芳的什么性格特点?这段文字去掉行吗?为什么?
亲情之于人类,是人间最温馨的情,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间最伟大的爱。但在这个代沟问题极其严重的社会,缺乏了沟通,没有了理解,亲情也被蒙上了阴影,爱也被打了折扣。读完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我们再来读一读李淑云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寻求填平“代沟”的方法和土石……
礼 物
李淑云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是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子,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摘自《经典美文》)
爱是人类情感最基本的需要,爱之于人,就像阳光与空气一样不可缺,每个人都需要爱与被爱,缺了哪一方都不是完整的爱。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意志,需要情怀,也需要智慧和技巧。文中母女之间不缺爱,缺的仅仅是沟通和理解。有了理解和沟通,才会轻易发现爱,有了理解和沟通,也才会正确地表达爱。“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亲情也不例外。阅读这两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亲情启迪?
一、阅读《羚羊木雕》,回答问题。(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卷)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2.有人认为,万芳的父母是见利忘义的人。假如你是这种观点的反对者,会用文中哪些内容去说服对方?
3.具体谈谈“插叙”的内容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4.朗读下面两个句子时,重音各应放到哪个词上?结合语境,说说理由。
(1)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2)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5.本文开头、结尾的写法有怎样的特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知识把握
1.jī;jiá;zuàn;拒
2.围绕“羚羊木雕”展开;询问木雕、赠送木雕、索回木雕。
3.通过送和索回羚羊木雕的故事揭示父母和子女之间应加强沟通,注重交流,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才能构建和谐家庭,不受到伤害等。
4.①交代文章矛盾冲突的焦点;②是全文情节展开的线索;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客观地反映各类人的感受;④吸引读者阅读。
5.见美点三。
类文阅读
示例如:要想构建和谐的亲情,必须加强沟通,交流等。
考题回放
1.示例如:“我”把父母给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友万芳,又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要了回来,为此心中特别难过。
2.示例:一块点心,一盒糖,儿童可以自作主张送人,但要把贵重的东西送人,就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
3.示例:写出万芳对“我”的无私帮助,为“我”要回木雕的难为情做了铺垫,加剧了矛盾冲突,使情节波澜起伏。
4.(1)重音放到“给”上,强调了“我”对木雕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为把木雕送人寻找理由。
(2)重音放到“全”上,承认自己有责任的同时,认为成人也有责任。(只答“成人也有责任”也可)
5.开头的特点:对话开头,开门见山,造成了悬念。
结尾的特点:反问句结尾,言已尽而意未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