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品读《指南》,反观众多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总觉得所有活动都是老师事先预设的,甚至连餐后活动也是一一安排好的。大家都认为,能那样做的老师才是一位好老师,那样的安排才是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殊不知在这些环环相扣、井然有序中,孩子们却少了许多自由。餐后自由活动是我园落实《指南》精神的一个举措,仔细去观察孩子们的自由活动,孩子们真的自由了吗?
其实不然,不少老师往往被“自由”的表象所迷惑,没有把握自由活动真正的内涵,产生了一系列误区:
误区一:只要不是老师预设的,就是自由活动。
苗苗班里,龙龙小朋友第一个快速地吃完饭,急着问:“老师,今天玩什么?”老师问:“你想玩什么呢?”“玩拼图!”“那好,今天就玩拼图吧。”老师对全班孩子说。快吃完饭的佳辉小朋友却嘟着小嘴一脸不高兴,“怎么又是玩拼图,我可不想玩。”这里,虽然老师没有预设自由活动的内容,但老师却把一个孩子的意愿看成了全体孩子的意愿。
误区二:只要老师不管不涉,就是自由活动。
果果班的孩子在餐后三三两两地寻找着同伴和活动空间开始了自由活动,没有出现令老师头疼的情况,老师就把关注重点放在下一个环节,午睡的准备工作上,整理物品、搬孩子的小床……对于自由活动中孩子怎样玩浑然不知。老师认为,这就是“自由活动”。
误区三:自由活动的座位,也应是整齐划一的。
芽芽班的小朋友餐后自由活动时,孩子们这里一群,那里一组地自由地坐着玩或聊着天,老师走过来了,边说边摆放着孩子们的椅子:“哎呀,怎么乱七八糟地坐着,你们应该把小椅子放整齐,坐成两排。”老师觉得,座位不整齐划一,跟“放羊式”活动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这些都是“假的自由活动”,不是《指南》所提倡的“自由活动”。《指南》所主张的自由活动是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同伴、活动形式等等,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体验情感,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和自由度。真正的自由活动应该是孩子们的最爱,它更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天性,能充分提炼孩子的交往能力,更能增进师生的情感,是进行个别教育的最佳时机。
既然自由活动有着这般得天独厚的作用,那我们又该怎样“去伪存真”,为其松绑,真正地让孩子自由地活动?
一、在内容上松绑——允许五花八门
《指南》指出“我们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因此,在自由活动时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也不要单凭一个孩子的意愿来代表所有孩子的意愿,更不能强求某些孩子玩固定的内容。孩子自由活动的内容应该是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但老师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危险的,是不能去做的。笔者觉得以下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自由活动的内容来开展。
(一)聊天活动
聊天活动往往是孩子自发的活动,他们能畅所欲言,如家里的小猫小狗、邻居家的金鱼缸、星期天的郊游、喜欢看的动画片、最爱吃的水果等等都成了聊天内容。连平日里不善言谈的几位孩子也不再缩在一边,而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使自己有了宣泄的机会,他们的讲话流利了,满足感写满脸上。
(二)玩自带玩具
现在的孩子都有玩具,他们从家里带来的玩具一般都是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在自由活动里他们往往玩得乐此不疲,有的还会津津有味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与此同时,孩子们也会关注同伴所带的玩具是怎样的,怎么玩,还会试着与同伴交换玩具或一起玩,讨论怎样安全地玩,在玩时与同伴们进行交流。玩自带玩具促进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了分享玩具的技能,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观察自然角
自然角里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亲自播种的各类种子、孩子们带来的小动物,也成了孩子们自由观察、记录的内容。有一次,唐思琪小朋友带来了两只小鹦鹉,孩子们高兴极了,自由活动时纷纷围在自然角里看小鹦鹉。我走近倾听,原来小家伙们在争论小鹦鹉喜欢吃什么,它会不会学着我们讲话等问题。于是,我趁机给他们讲有关鹦鹉的知识:如怎样给鹦鹉喂食;天气热了,要把鹦鹉放在阴凉之处;每天要给鹦鹉清洁环境等等。孩子们都好奇地睁大眼睛专注地听着,在这段自由活动时间里增长了不少知识。
(四)各类游戏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小孩子的生命,孩子是好游戏的。”因此,我们觉得孩子们玩过的各种各样游戏,如区角游戏、民间游戏、运动游戏,甚至一些自发自编的游戏,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安全的,都可纳入自由活动的内容。在松绑后的自由活动中,一些孩子会自发地组织游戏,自然地处于游戏情景之中,自觉地进入游戏角色,把活动玩得有滋有味。孩子们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自由组合,三人一群,四人一组地玩金锁银锁、踢脚绊绊、娃娃家、小医院的游戏;他们会披上丝巾在大一点的空间里翩翩起舞,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那投入的劲儿足以把他们的快乐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
(五)集体活动延伸
在集体活动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孩子能力的差异,活动的开展往往不能使每位孩子尽心尽愿,而自由活动却能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将集体活动的内容、教具、学具投放在孩子够得到的区域,在自由活动时供孩子进一步操作探索,使教学活动得到延伸和巩固。
二、在材料上松绑——丰富活动材料
丰富的活动材料不仅能满足孩子活动的需要,更能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这样既使孩子得到活动的快乐,又保证了自由活动的有序性。
(一)允许自带玩具
小陀螺、溜溜球、小赛车、布娃娃、变形金刚、扑克牌、飞行棋等都是孩子们的最爱。自带玩具可以培养孩子落落大方、乐于分享的好品质。如果教师能按主题活动的内容来鼓励孩子自带相应的玩具,那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玩性,还能实现隐含的教育期望。
(二)充实低结构材料
在孩子的生活中,低结构材料比比皆是。小小的木棒、碎碎的石子、圆溜溜的螺丝壳、亮闪闪的金片、空纸盒、塑料瓶、碎布头,还有竹制的多米诺骨牌等等,都成了他们爱不释手的“玩伴”。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收集来的。他们在自由玩耍中不仅能感受快乐,还能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投放民间游戏材料
在走廊的玩具筐内放入足够数量的橡皮筋、沙包、毽子、毛线等,孩子们可运用这些材料玩翻花绳、踢毽子、跳橡皮筋等民间游戏,让他们在感受、传承民间游戏的同时创新玩法。他们其创意无限,乐趣多多,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空间上松绑——提供多元场所
实现宽松有效的自由活动,空间上的保证是前提。只要是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室内的地面、桌面、柜子等,室外的走廊、塑胶场地、自然角、柱子等,幼儿园的每一个空间都可成为孩子自由活动的场所。
(一)安静且采光好的室内
这些地方往往是运用安静材料进行自由活动的好去处,孩子们可独自或自由结伴进行活动,如走迷宫、看图书等,他们在那样的空间里静静地看,细细地想,品味阅读与观察带来的欣喜。
(二)不同材质的地带
男孩离不开一些动态的玩具,他们将玩具放在桌面、地板、墙面、地毯、玻璃台面等不同材质上面无拘无束地玩转,感受速度带来的快乐,技巧带来的智慧。
(三)走廊与门前塑胶地
一般合作的游戏,可让孩子选择在走廊、门前塑胶地等较大的地方尽情玩耍,交往互动,体验合作交往的情感。
(四)随意组合的位置
在自由活动时,老师不必追求孩子活动时的整齐划一性,那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自由,阻碍了孩子间的交往。相反,座位不拘一格,更体现了自由活动的开发程度。但是,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不同的游戏内容与材料要选择相适应的空间。作为老师,必须和孩子一起观察、发现问题,老师应引导孩子间协商探讨并达成共识,在安全、不影响他人自由活动的基础上,来获得空间上的自由。
当然,为有效实现自由活动的价值,我们觉得在开展自由活动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教师要善于观察倾听,捕捉时机适时介入进行个别教育;要运用评价机制建立其规则意识和常规。
经过松绑改革后的自由活动,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不仅玩得轻松,更在活动中体验到了不同程度的快乐感和成功感,为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营造了一个开心乐园。因此,自由活动看似一个很小的细节,却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拥有一定的教学智慧,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支持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那样才是有价值的自由、自主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