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Bell)说:“提出好的问题对教师来说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听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并在做出反应之前,对这些回答进行分析和评价。”[1]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及时有效地回应、理答、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不过,理答和评价不一定要作出肯定、褒扬,有时以问的形式来代替回答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以问代答”,即“不按常规对对方的提问给予解释,而是用提问来代替回答”。[2]语文教学中,“以问代答”使用于学生思维混沌时,思维肤浅时,思维狭窄时,思维受阻时。其策略与技巧在于,填空式探问,装笨式提问,选择式询问,合理性追问。
一、何时“以问代答”
(一)思维混沌时
不确定性和无序性是思维混沌状态的重要特点。语文学习中,有时学生的思维会出现混沌现象,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对某个词语、某个问题、某个段落的理解出现不明确的状态,既有些知道,但又不知如何解释、如何表达。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运用适当地提问,或点拨,或暗示,学生的思维或许就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境界。
(二)思维肤浅时
当学生对段落大意、文章主旨的理解和体会停留于表面时,教师运用适当地提问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使学生对文章内涵有深层次的把握,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思维狭窄时
或只看到了问题的一点,或只停留在某个看法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会融会贯通,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这是思维狭窄的表现。这一情况也会出现在语文课堂中。一经教师适当提问,或许学生的思维就豁然开朗。
(四)思维受阻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总不会是畅通无阻、一帆风顺的,有时会出现暂时停滞甚至相持不下的状况,特别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时,学生的思维更会受阻。这时,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时机追上一问,或许就能突破思维“短路”的“瓶颈”。
二、怎么“以问代答”
(一)填空式探问降低思维难度
完形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在感知不完整事物时,在内心深处总是倾向于将其补全,使之“完形”即一个完整体(图式)。这一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是,教师设置一个合适的但有“残缺”的问题情境时,学生在“完形”心理的驱动下会自动地给予填补空白。如,教学《丑小鸭》时,笔者问学生:“猫咪和母鸡认为痛快的事情是什么?”学生回答:“猫咪觉得能够拱起背咪咪叫,还有迸出火花最了不起;母鸡觉得能够生蛋就了不起。”笔者给予肯定后进行探问:“哦,可见猫咪、母鸡和丑小鸭的观点有点不一样。而且丑小鸭觉得广阔的世界在外面,但是猫咪和母鸡认为……?”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他们和老太婆就是整个世界。”笔者评述后提问:“看来小鸭和猫咪、母鸡也不属于一类,那么,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我们口口声声叫他‘丑小鸭。其实,他之所以丑是因为他显得和身边的动物不一样,也就是说和他们不属于一类。他当然不是一只‘美小鸭,但也不是丑小鸭。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只------?”学生生又异口同声地回答:“天鹅!”此例中,对笔者填空式地探问,学生们作出了顺利而正确地回答,这缘于笔者在前面进行了铺垫式描述,给出了暗示---“和他们不属于一类”。
(二)装笨式提问激发智慧火花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水平不一定要直接体现出来,“装笨”中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回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有聪明的学生通过反问来回答笔者的问题:“我想问,赤练蛇是什么样的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笔者假装不知道:“这个问题挺难啊,难倒我了,嗯……!哪位同学帮我解决下?”立马有学生“助人为乐”了:“是一种全身通红的蛇。”为使学生们更多地了解这种蛇,笔者继续装笨:“我不知道赤练蛇为什么是红色的,请你告诉那位同学吧。”出乎预料,该生却回答不上来:“我也不知道。”学生们哈哈大笑,该生稍有些尴尬了。笔者以提问来缓解困境:“那么,你是怎么知道赤练蛇是红色的呢?难道是猜的吗?”学生:“我是通过‘赤这个词知道的,我以前学过‘赤是红色的意思。”笔者:“让同学们来回答比较深奥的生物学问题,其实有些难为大家了。这位同学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蛇的颜色,表明他很讲究学习方法,知道得也很多。我们为这位同学鼓鼓掌,好不好?”(生鼓掌。)
尽管笔者的装笨式转问并未问出“赤练蛇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一问题的正确解释,但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智慧火花大大激发出来了。
(三)选择式询问促进深入思维
选择式询句以委婉地语气给学生提供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能的答案,在合适的语境中,往往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思维从表面走向深入。选择式询问的句式像“是不是”、“能不能”、“可以不可以”等。如一教师教学《芦花荡》[3]的片段:
师:同学们对老头子的传奇色彩体会得很好。可有同学对大菱受伤之后老头子的反应还不是很理解,我们现在一起来探讨一下:当知道大菱受伤之后,老头子有什么异常的反应?
生7:“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
师: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是不是他也受伤了?
生7:没有。但老头子的心受伤了!
师:说得好!这个人实在太自爱了。水上的能耐本来是老头子最骄傲的东西,现在被打击掉了。他那个时候就感觉好像是精神崩溃了。大家再看大菱中弹后老头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齐声):“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师:他的理由是什么?
生(齐声):“我没脸见人”。
师:注意一下,这句话出自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子之口。他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他的理由是“我没脸见人”。大家觉得这个理由好笑吗?
(生说好笑)那怎样理解他这种性格呢?endprint
生8:这应当还是同他的“过于自信与自尊”的性格有关吧。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8:那就是因为太自尊了,当时一下子蒙了,就说出这样的话了。
师:对的。……
上述片段中,“是不是他也受伤了”这一选择性提问暗示学生是不是身体上某个部位受伤,学生根据当时的语境马上想到是“老头子的心受伤了”。“能不能具体说说”,委婉地提问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使学生在当时情形下作出了正确地回答。
(四)合理性追问深化学生思想
对学生正确地甚至巧妙地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褒扬,定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然而,如果教师对学生每次正确回答都给予评价的话,语文课堂似乎会割裂成一个个零散的片段。有效的追问却能弥补这一不足,发挥承上启下上的作用,促进课堂环节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有时,追问本身包含了对回答的肯定甚至激励。如,王君老师教学《敬畏生命》[4]时追问的使用:
师:大自然笑了,大家猜猜大自然会怎么笑。
(生相继说出:大笑、狂笑、嘲笑、冷笑等)
师:看来大自然和大家的态度不大一样啊。同学们懂窃笑吗?
生:窃笑就是偷偷地笑。
师:怎么回事儿?大自然干吗要窃笑,而不是像大家一样大笑、狂笑、冷笑呢?
生:大自然看来是不想让人类知道她在笑。
师:有点儿意思了。为啥不想让人类知道呢?
生:按一般常情,是为了保全人类的自尊心吧。
生:这应该是疼爱人类、宽容人类的表现吧。
生:我觉得大自然很温柔,懂得尊重别人。
师:我们看看答案。
……
“大自然干吗要窃笑,而不是像大家一样大笑、狂笑、冷笑呢?”这一追问,“开始有意识地冲击学生们的固有思维模式”,“给了学生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智力与情感冲击”[5]。再以“为啥不想让人类知道呢”追问,使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母亲温柔的、宽容的、尊重人类的美好品德,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主旨和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语文课堂教学中,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追问运用得当,能引发学生思考,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引起更多有价值的讨论,提高教学效能。
在《老王》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思考:“老王的香油和鸡蛋是哪里来的?”学生回答:“老王的‘香油和鸡蛋是攒的。”笔者追问:“‘攒有很多种方式,你能说说是怎么攒的吗?”生答:自己种的,自己养的。笔者穷追不舍:“根据呢?”生:“从文章的第二节‘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这一句看出来的,它说用来养活自己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这辆破旧三轮。显然,这‘香油和鸡蛋不是自己种养的。很可能是将钱一点点积累起来‘攒的。”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引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命运动的根。”[6]问是思之始,学之端。“以问代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加深了学生的思路,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问”要适当、合理甚至巧妙。
注释:
[1]贝尔著,许振声译.中学数学的教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0.
[2]胡习之.“以问代答”术[J].语文建设,1996,(2).
[3]周选杰.《芦花荡》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7,(5).
[4]刘祥.把精致训练进行到底--由王君课案的细节研磨看语文高效训练[J].中学语文,2010,(7-8).
[5]刘祥.把精致训练进行到底--由王君课案的细节研磨看语文高效训练[J].中学语文,2010,(7-8).
[6]李清臣.生命哲学观照下的教师精神文化[J].教育学术月刊,2010,(7).
(陈佳 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中 3118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