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月娟
摘 要:“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政府于2000年明确提出的开放战略。那么,如何才能实行好呢?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为何要‘走出去?”主要是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何以能‘走出去?”主要有多种积极因素发生作用;三是“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总之,“走出去”战略是必然之路,必须要全盘考量、认真对待。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全球化;优劣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0-0117-02
“走出去”战略又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经营战略。从狭义上讲,“走出去”战略是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从广义上讲,“走出去”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中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因为,“根据主流的经济学理论,自由贸易可以提高社会福利,避免保护贸易带来的效率损失。”[1]“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政府于2000年明确提出的开放战略,是将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从“引进来”为主,调整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一种发展战略。同时,在2001年,“走出去”战略首次进入国家计划,被写入了《‘十五计划纲要》。这个战略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繁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谋发展。
一、为何要“走出去”?
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主要有两个层面上的考虑:一是宏观层面的考量,即站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思考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二是微观层面的考量,即从中国自身实际角度来考虑为何要“走出去”。
首先,是全球化时代背景的需要。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指出,这一世界市场并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领域,其发展的结果是相互依赖的加强,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被最终打破,世界从而走向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其经济,都必须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了全球化过程之中,如何更好地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发展,如何取得更多的话语权,这些均为“走出去”战略制定的宏观要素。
其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要求。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不高。长期以来,我国内部资源短缺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矛盾,国内的资源无法满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市场、战略资源以及技术。同时,可以增加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在发达国家并购高新技术企业或者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资,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公司,雇用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可以为中国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合理地配置了全球资源。第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规避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因为,中国国情导致了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物美价廉的产品冲击了各个国家的相应行业,导致本国的产品销售量锐减,从而使中国制造业遭遇了各个国家的贸易壁垒,“走出去”可以很好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二、何以能“走出去”?
“入世十多年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都将进入新的阶段。随着‘入世红利和‘全球化红利逐渐减少,中国需要借助……进一步扩大开放。”[2]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加强,为了更好地配置全球资源,我们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五个方面的条件可以在海外市场上进行发展。
第一,中国有大量的资本储备,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能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我国个人储蓄已突破40万亿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货物贸易还有顺差,使中国经济一直面临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中国许多企业有大量的剩余资金,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使得在国内投资的回报率可能会低于海外市场,这样,对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准备了“弹药”,又部分地解决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二,人民币升值的效应相叠加。自从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人民币升值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海外投资降低成本,同时,也造成国内企业出口面临困难。所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商品进口,当货币升值时,由于进口商可从汇率升值中得到额外利润,而额外利润提供了调低进口品在国内市场上价格的可能空间,使进口品在国内有更好的销量。这样,对国内的外贸企业形成挑战,会促使国内企业开始产业升级,但升值必须要循序渐进,给企业一个缓冲期和调整期。同时,升值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力之一。
第三,海外华人的巨大网络。从明清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向世界各地发展,当前,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华人的身影,留学生、商务人员、劳动者、旅游者等不一而足,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和壮大,分散在全球各地华人将近9 000万左右,这些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中国企业有着强烈的愿望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具有开放性思维。中国当前虽然被世界称为“世界工厂”,但中国的企业还是处于生产阶段的末流,其产品的附加值不高,或者,产品的附加值被其他外国公司所攫取。这些都促使中国企业愿意向外国企业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产业结构。
第五,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我国“走出去”战略一直呈加速度发展态势。30多年来,通过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不断优化经营主体结构,扶优、扶大、扶强,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几万多家。中石油、中石化、华为、海尔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取得较好成效。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民营企业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中建、港湾、机械装备、上海建工等大型专业工程公司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中的优势和骨干作用日益显著,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经过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初略考察,发现走出去的结果并不令人乐观,其中只有1/3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另外1/3的企业仅处于维持状态,还有1/3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此外,还有大量的“走出去”失败案例,这些都为后面的“走出去”战略提供更好地借鉴和帮助。endprint
三、“走出去”何以步履蹒跚?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增多,世界动荡增多,恐怖主义威胁频繁,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另外,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资本流动性增加,新兴市场通胀压力加大,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复杂的世界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很好地“走出去”呢?
事实上,回顾以往的惨痛教训,对于我们今天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很多企业盲目地奉行“走出去”战略。很多企业缺少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不明确,存在盲目性,有的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有的是一种盲目行为,认为在本国发展良好,在国外应该同样如此,缺乏科学论证,致使投资失败;一些企业不善于利用国际投资方面的相关信息服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对境外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也考虑不周全,结果往往造成投资的失败。最为典型的就是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企业,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此次收购,上汽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术,利用双龙的品牌和研发实力。但并购之后,由于没有市场,以及对双龙公司的工会认识不够,导致投资失败。这一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准备功课不足,盲目上阵,导致对潜在的管理、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识别不清,收购之后又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导致最终失败的结果。
第二,海外投资缺乏有效监督,成为我国国有财产流失的最大漏洞。国有企业海外“亏损”的部分原因是中饱私囊和无能误事,我国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体制性的弊端在海外投资中充分暴露出来了,企业中决策权益、管理权益和员工合法权益应当分立和制约。由于干预企业的人事、投资等决策的外部势力太强,因而与民主化的国外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竞争,我国企业的落后,包括决策和监督机制上的落后,是不能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因此,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需要进行深入地改革。
第三,中国国内的制度设计还需改革和完善。一是体现在审批制度上,不同类型和金额的对外投资项目要经过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及地方相关主管部门的核准,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备齐需要报送的相关材料,若想获得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的融资,则要更费周折。这些在审批过程中所浪费的时间可能会让一家出口企业浪费一次商业机会,一次可能发生质变的转机。具体来说,一是审批内容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成分;二是投资限额的规定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三是审批手续复杂、时间过长,导致一些项目因贻误了最佳投资期而亏损;四是外汇管理制度不够灵活,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再投资;五是对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海外投资按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层层报批,不利于其开展境外投资活动。一些企业为避免麻烦,索性避开政府审批,或私自在海外投资,或利用海外投资申报数字与实际投资数的差额转移资产,或将国外投资收入截留用于再投资,而现行政策却难以克服上述问题。
第四,缺乏战略规划。“走出去”即海外投资设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更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方式。但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尚未意识到这点,没有将海外投资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缺乏海外投资的计划。事实(下转121页)(上接118页)上,在“走出去”之前,应该考虑好各种各样的情形,并且做好预案,包括失败情形。另外,制定规划,需要分阶段和分层次。分阶段是指应该有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而分层次是指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具体的工作流程等。这些许多企业都是没有认真思考和计划。
第五,许多“走出去”的企业研究市场不够。事实上,研究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当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如政治是否稳定、治安是否良好等。经济环境方面,如自身所需的原材料是否容易采购、其他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以及竞争对手情况等,都需要在“走出去”之前应该心中有数。二是了解企业本身。需要兼并企业,只是看到企业的优势,却很少看到其劣势。此外,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工会的作用,这一点与中国有着重大差别。三是产品市场的在哪里、消费人群是谁等等这些问题都还应该思考之列。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调查研究,了解相关国家的投资环境和法律制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将“走出去”的风险降到最低。
总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完成起飞阶段,“跨国公司的活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3]。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必然的历史趋势了,但中国企业有哪些优势和条件可以走出去呢,以及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虽然我们有一定的答案,但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田野.贸易自由化、国内否决者与国际贸易体系的法律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6):76.
[2] 李计广.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与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5):154.
[3] 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25.
[责任编辑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