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行为特征分析

2014-09-21 16:43刘娜娜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特征理论大学生

刘娜娜

摘 要: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在随之变化。特别是“90后”大学生,在他们已成为我国各大高校主要学生群体的今天,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与思维方式也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适时、适度、准确、高效地对大学生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的难题。

关键词:日常生活理论;“90后”大学生;行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0-0080-02

当代大学生已基本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是典型的“90”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享有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面对着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带来的的冲击和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力量,其行为特征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故通过日常生活理论的视域,对当代大学生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一、日常生活理论解读

(一)日常生活理论的形成界定

在20世纪的哲学界中,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流派都不约而同地从不同视角将注意力聚集到生活世界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有了生活世界理论的起源,经过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许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论”以及列费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诸多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发展与改造,最终形成“日常生活理论”。在欧洲形成的这一思想理论的脉络,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日常生活理论认为,社会生活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个领域。

(二)日常生活理论的现实意义

日常生活理论尽管是源于西方社会的一种理论形式,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对我国理论研究仍有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日常生活理论标志着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我国从19世纪末引进西方哲学思想以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人们思想与行为影响很大,在日常生活理论的影响下形而上学发生了转变。哲学、文艺学中的理论与现实、在现与表现、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等二分法的大量出现,就足以证明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其次,日常生活理论从现实层面,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传统的有关人的价值与意义理论,多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而探讨的结果往往是将价值与意义虚拟化、抽象化。现实的人生被理想化的境界所代替,就会出现精神代替物质,思想战胜现实的局面。而日常生活理论强调了人们日常现实生活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换言之,日常生活理论将人的存在问题重新拉回到现实的层面,在物质生活中探讨精神性价值与意义。从而避免了传统的从精神层面探讨精神性价值与意义的做法。

二、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

2009年,当第一批“90后”大学生踏入大学的校门时,“90后”大学生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这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就表现出了特殊的行为特征与思维方式。研究“90后”大学生的特点、特点成因、成长环境等,对提出针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方法,创新高校的教育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行为科学把人的行为分为两类,即内潜的行为和外显的行为,并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所谓内潜行为,是指大学生的动机行为、态度行为、知觉行为、认识行为和人格的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心理行为活动现象;所谓的外显行为,就是有关大学生角色行为、人际关系与互动行为、相符行为、挫折行为、群体行为,以及越轨行为、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实践行为、执业行为等社会行为活动现象。

以行为科学为依据,就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而言,不难总结出以下特征。第一,主体性。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普遍较强,强调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可以说这是其自身人格发展上与时俱进的表现。但是,“9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尚不完善,存有一定程度的偏差。第二,矛盾性。其一表现为自主性与他律性,其二表现为目标性与随意性,其三表现为独立性与依赖性,其四表现为自信性与抗挫性。第三,务实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竞争日益激烈。当前大学生的普及、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们忧患意识明显增强,以至于任何付出都要求回报,因而在行为上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在他们忧患意识明显增强的同时,以至于其任何付出都要求回报,因而“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二)大学生行为特征的成因分析

首先,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及祖父母辈在他们的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尤其是祖父母辈,更是将其全部身心的投到他们身上。因此,以前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是在家长的眼中完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缺少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虽然大多数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较快地接受一些新鲜事物,但家长的过度关怀与溺爱导致了部分“90后”大学生浮躁、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等弱点。在上大学之前,大多数“90后”学生被升学的压力束缚。而进入大学校园,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加上高校自由开放的教学与管理模式,他们便开始享受无压力的快乐的时光,却也产生了懈怠与迷茫的心理,他们常常对未来感到不知所措,迷失了奋斗方向。

其次,文化因素。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呈现出多变性与复杂性。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各种文明相互交融与共存。加之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因着眼经济效益,而热衷无良炒作,甚至宣传错误的价值观念,对殖民文化片面的全面肯定而强化殖民文化心理,导致青少年缺乏文化的根本意识和对民族文化应有的价值认同,致使文化自觉的普遍缺失。

再次,社会因素。稳定的政治环境为教育工作的有序和连续提供保障。“90后”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素质培养与教育被格外重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90后”的青年个性张扬、多才多艺,这充分体现出了倡导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交换原则、竞争原则和自主原则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性,这当然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规律的。但他们过分注重个人的、眼前的利益,过分注重个人价值的表现,而集体观念、协作观念和奉献精神薄弱。endprint

三、回归日常生活理论,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当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之前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注重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大学生”,却忽视了“大学生是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行为特征的复杂现象和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与合理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方面的探究和关注,可能会成为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身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契机和途径。但脱离日常生活理论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是难以推陈出新、永葆生机活力的,不合时宜的教育,更不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压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国家栋梁。因此,将日常生活理论与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首先,教育工作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走出封闭的日常生活世界,将源于生活的教育回归日常生活世界,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安全感”和家园,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应遵循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情理交融”,利用非日常生活的影响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自由创新和竞争空间,以达到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日常与非日常的良好关联模式。其次,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底,教育本源于日常生活,所以教育工作者应从日常生活出发,凭借天然情感、文化习俗、传统习惯自发地与人交往,“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再次,教育工作者还应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特征与非日常生活行为特征的关联的培训,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把握学生的行为特征及思维特点,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在素质拓展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在课堂内外均能得到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总之,只有恰如其分地、正确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大学生的行为特征,掌握其变化规律,才能“对症下药”,制定符合实际且更有效率的工作方针,采取适应大学生行为特征的培养方案,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长期、稳定、高效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合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时代新栋梁。

参考文献:

[1] 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 周海华,白璐,张锦刚.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的经常性思想工作[J].求是杂志,2012,(1).

[3] 李拓.罗兰·巴特的日常生活理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

[4] 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行为科学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5] 董新华.大学生行为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6] 张展基,黄文勇.转型期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

[7] 王志强.论大学生行为特点及行为倾向[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8] 李化树.大学生行为学构想[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5,(2).

[9] 陈定国.大学生行为学[M].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 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安 琪]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征理论大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抓住特征巧观察
大学生之歌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