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雪
江觉迟安静地坐在洒满阳光的山坡上,高原的风冷冽凄迷,远处星星点点的牦牛悠然觅食。孩子们的笑声在身后若隐若现。这是2014年1月,转眼,江觉迟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千个日日夜夜。2005年,她只身进入藏区,在高原深处寻找孤儿、开办学校,一栋破旧的碉楼,一群脸蛋红红的孩子,他们朝夕相处走过了四季,直到她疾病缠身。在酥油灯微弱的光芒中,她把自己的忧虑和见闻写成了一本书,正是这本名为《酥油》的书,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那个默默为藏族孤儿守候的年轻女子。
与那片高原血脉相连的因缘
有个温婉动人的名字,在去藏区支教之前,她的人生经历波澜不惊。她是一位普通的、自小生活在城市的安徽安庆女子。与很多年轻姑娘一样,她酷爱旅行。第一次潇洒地走完美丽又艰险的川藏线后,她爱上了那里。以后的日子里,她多次深入那些游人尚未涉足的偏僻山区。
一次穿越川藏线的途中遭遇塌方,江觉迟结识了当地寺院的活佛。充满悲悯之心的活佛带她上山看真实的藏区生活。因地理原因,这里与外界联系不畅,而洪水、泥石流、雪崩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意外。每一次灾害过后,总有一些孩子成为孤儿。活佛诚恳地挽留她,希望她留在这里,为孤儿们做些事。江觉迟有些迟疑,然而似乎真有宿命,她回到家后念念不忘在大山深处的那些孤儿们。她试着与家人谈起去藏区当老师的念头,结果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只有身为教师的父亲理解她的想法,虽然他身体非常糟糕,非常渴望女儿陪在身边。
2005年9月,带着父亲的鼓励,江觉迟再次进入了藏区。在历经了坐火车,换乘汽车,再换拖拉机、摩托车,骑马,步行等各种行进方式后,终于回到了四川省甘孜州藏区。活佛微笑着欢迎觉迟回来,并为她找到了一座土坯碉楼作为学校的校址。
孤儿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寻找学生。茫茫草原,言语不通的江觉迟靠着村民提供的线索,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寻找之旅。前面有爬不完的山,一座又一座。这是一项需要用生命来履行的职责。
雨季开始了,绵延的大山危险四伏。蜿蜒的山路一些被泥石流冲断,一些被溪涧淹断。很多路段上面淌着雨水,下面冒出地泉。一脚踏进去,半裤筒的黑泥。曲折的溪涧经常会因水流的壮大而改道,把整条山道淹没。水流太宽,太急,人的力量大不过奔腾的水流,除非马和人组合,小心翼翼,相互扶持依靠,才能过去。而大山之巅的高山牧场又是另外的情景。因为海拔高,天气非常不稳定。刚才还艳阳高照,顷刻间雷雨冰雹砸在人身上“嘣嘣”作响。有些草原六月天也会下雪,觉迟经常会被这种阴阳不定的气候折腾得疲惫不堪。
有一次,觉迟上高山草场找一个孩子,不知是不是因为前一天感冒的原因,突然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后脑勺剧烈疼痛。她用两手拼命地敲打后脑勺,恨不得撕开头皮。呼吸,简直就像有个人在使劲地捂住她的嘴、鼻,完全不能喘息。觉迟蹲下身,往口里倒进一大把人丹,含在舌头上。她颤抖着手在纸上写下姐姐的手机号码,家庭的电话,揣在兜里,心想,要是真死了,这个可以让身旁人第一时间通知自己的家人。
在一次翻越雪山寻找孩子的途中,江觉迟遭遇了大雪崩。山上庞大的石块伴着泥沙沉闷地垮塌了,粗壮的冷杉垂直砸进泥沙中,溅起数丈高的雪水泥浆。混乱中她的头被石块击中,黏稠的血液混杂泥沙流了满头满脸……除了气候环境的恶劣,说服孩子和监护人来到学校是更加艰难的事。上学识字,在这片草原到底有多重要,没有人能看得清。在一个哑巴牧民家,江觉迟又一次遭到了拒绝。哑巴是个鳏夫,妻子是得包虫病死的,他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生活,非常贫困,无论如何解释,哑巴死也不愿意这个汉族女人把孩子带走。疲惫的觉迟第一次感到了无助,但她没有放弃,在与哑巴和孩子们生活的那段时间里,她用一双从没犁过地的手,学习赶着巨大的牦牛帮哑巴犁地。红肿的双手和歪歪斜斜的田垄感动了哑巴,最后他终于将自己的小儿子交给了江觉迟。哑巴家的邻居非常热心,从一开始就特别支持学校,也正是因为他的帮忙,江觉迟才得以接走哑巴的孩子。这邻居开玩笑说:“你怎么不早十年上来,那样你不给我犁地我也会把娃娃交给你。”这个善良人只要到江觉迟他们学校,都会带点东西来。有一天晚上,很黑,他咚咚地敲开门,也不多话,送了一只大牦牛腿和半袋子面粉进来。第二天江觉迟和孩子们用这牛腿和面粉做了一锅香喷喷的“面壳”。后来有孩子见到他,只喊他“面壳”阿爸。江觉迟明白,是藏民的信任使她得以召集起那些四散在高原各处的孩子们,而这份信任,最后都变成沉甸甸的责任。
孩子们推动着自己向前走
几年下来,觉迟完成了从身体到灵魂的蜕变,她不再是以前那个怀着旅行热情游走四方的驴友,她说:“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真实需要帮助的人,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疾苦和贫困。就好比把两个人丢进茫茫沙漠,一个有后援,一个无后援。”
意志再坚强,也敌不过身体。不久她的身体就出了问题。因为天天吃糌粑,干燥缺油,她出现便秘症状。每次“方便”时都非常痛苦。终于有一天,她的肛门开始出血。她心里非常慌张,害怕血会止不住,突然想起妈妈曾说,在饥饿的一九五八年,她因吃油树皮而导致便秘出血。后送进医院,医生什么药也不用,只给一碗猪油,喝下去,竟然好了。
江觉迟开始在风干的牛排上寻找牛油,一撮一撮抠下来,熬成油液,捏着鼻孔,一口灌下去,果然“方便”时就顺利一些。这个,成了她在草原上特有的治病秘方。睡觉也是件令她非常头痛的事。晴天还好,一下雨,那真是说不出的受罪。帐篷大都是牛毛织物,且编织松散,外面一下大雨,里面必是细雨蒙蒙。初上高原的人,本来对缺氧气候就不适应,不可能把头包在毯子里不出来,那会相当憋闷。所以只要一下雨,江觉迟肯定会一边打上雨伞一边睡觉;要不,头发和脸都会被淋湿。让江觉迟感觉最折磨人的就是洗澡。忍着,拖着,感觉身体要发臭了,有一天她终于狠狠心跑到小河里用雪化水洗身子,后来一回帐篷就发烧,差点因感冒患上肺水肿。之后她再也不敢洗了。从身体到饮食到睡眠,实在有些支撑不住,觉迟的心中有点动摇了,想回家。准备走的时候,不知谁走漏了消息,第二天一大早,觉迟背个包裹从帐篷里出来,发现帐篷外竟然全是人。牧民们都站在那里,一句挽留的话也没有,只是有人开始面向她唱起歌来。那一刻,觉迟的脚步再没迈出去……
随着时间推移,江觉迟自己带去的几万块钱慢慢花光了,学校陷入了青黄不接。在无助的情况下,寺庙的信徒给学校提供了资金和物资,但需要她自己下山带回。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孩子和学校上,她舍不得住饭店,一路上只找那种十五块钱一晚的小旅馆住,八个人挤一个大通铺。下山时,孩子们会送老师很远。这个要什么那个要什么,要细致地写到本子上,然后一一买回来。觉迟站在离草原山区最近的一个县城的大街上,心里有很多计划,要带回些什么,怎样给孩子们一个惊喜。江觉迟说,让自己坚持下来的是孩子们,她千辛万苦把他们找来,就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更准确地说,是他们推着我走,而不是我在坚持。”她说。
高原的生存环境使江觉迟的身体受损。贫血、咳嗽,疼痛越来越严重。江觉迟很着急,她知道自己需要下山休养,可是她放不下这些孩子们。然而孩子们比江觉迟还着急,他们担心老师的身体,更担心老师走了就不再回来。有个孩子,觉迟找到他时已经14岁了。为了留住老师,只要有年轻一些的男人上学校办事,他就会跑上去,不管人家是什么情况,说:你做我们老师的朋友吧。原来孩子们私下商量:给老师找个人吧,这样她也不会走了,生几个娃娃,跟我们在一起。
endprint
一次上课,觉迟发现三个学生不见了,心急如焚的她发动牧民,带着孩子们找了一天却没有一点线索。直到夜里很晚时,三个孩子才灰头土脸地回来,在担心和紧张中度过整整一天的江觉迟已经没有力气去责备他们。孩子们拎着一包东西,主动告诉江老师他们的去向。原来,这些孩子们听说有一种树根可能治得好她的贫血,便偷偷溜进深山寻找树根,并最终挖了回来。望着孩子们微笑的脸庞,江觉迟觉得特别难过,她一边哭,一边责骂这三个孩子:“你们跑那么远,万一迷路怎么办?碰到了野兽怎么办?要是你们都没了,我治好了又能做什么?”骂着骂着,她将孩子们紧紧搂在怀里哭起来。
用生命守护的酥油灯
江觉迟身上落下了一堆说不清的病痛,贫血越来越严重。有几天,觉迟的心口痛得厉害,一声一声带着血沫咳嗽,并且三天彻夜未眠。夜里,她的眼睛睁得圆圆的,望着屋顶。想家。
一天,两天,第三天觉迟急了。她预感到家里要出什么事,匆忙收拾行李往家赶。路途漫长,仿佛总也走不到,好不容易进入内地,还在路途中,她打个电话回家,噩耗就传来了……当她回家扑向父亲的时候,他的身体还是温热的。
那场面刻骨铭心,至今觉迟说起都泪水涟涟。
她为父亲守夜。一整夜地望着他。他的头顶上方,清油灯整夜地亮着。父亲睡在清油灯下。那时,江觉迟感觉大地从地心深处喷薄出的冰凉,扑在自己身上。
年迈的母亲在隔壁房间整夜地哭。江觉迟在想,自己是不是再不能离开了?再不能让老母亲孤单?最终还是无法放弃山上的孩子们, 江觉迟回到了高原。
2008年底,迫不得已江觉迟又一次离开草原。到内地治病。从此之后,只能断断续续地上山,一边在草原上坚持,一边又不得不经常回内地治病。每次离开时,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去。在特别想念那片土地和孩子们的日子里,江觉迟会翻开日记看一看。这些日记是她在山区草原的每个晚上在昏黄的酥油灯下记录下来的。虽然被酥油灯的油烟熏熬着眼睛,但记录下来的几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真真切切。她也总会泪流满面。刚上草原时,藏区的牧民都说,希望觉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酥油女子”,吃酥油、会骑马,和他们的女子一样。藏民的一切生活方式觉迟几乎都学会了,只是自己的身体,却终究不行。看着厚厚的日记,江觉迟想,能不能把这些写成一本书呢?通过这本书,找到另一个愿意成为“酥油女子”的人?
2010年8月,江觉迟的小说《酥油》出版后,出乎意料地感动了很多人,潘石屹、姚晨等名人都在公开场合推荐《酥油》。潘石屹在写给江觉迟的信中说:“愿每个清晨比前夕更美好,愿每个明天比昨天更富饶!”江觉迟回信说: 我愿把《酥油》中多农喇嘛的一句话转送给您及所有人:“草的人生在地下,长出来的都是阳光”。
2013年11月,张静初来到江觉迟工作的地方,她拉着孩子们的手,大家一起跳大锅庄。和张静初的结识是因为《酥油》,虽然江觉迟无法预测最终她能不能把《酥油》搬上银幕,但她的心是真诚的!上草原前,觉迟就和张静初的经纪人“约法三章”:不带助理,不带媒体,纯粹个人体验生活。张静初确实做到了。随江觉迟一同上草原,一同钻进牦牛帐篷,坐在草地上喝酥油茶,和孩子们一起跳舞,唱歌,也像他们的阿姐一个模样。然后就是静静地离别。数天后,张静初发短信说要向草原捐款十万元,很快就把钱捐到了学校的账户上。——其实,捐款,在需要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但江觉迟还是很发愁。她说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一位比她更有爱心、更坚强、身体更好的“酥油”女孩去照顾和教育孩子们,但这个目标至今还未实现。只要撑得住,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说到草原上那些孩子们,她会不由自主地称:“我的孩子们。”她很自豪地说:“我教育出的孩子都有一百多啦,一个孩子去影响十个就会有一千多个……”她是现实版的麦田守望者,心中充满着梦想和力量。
责编/梅子
一次上课,觉迟发现三个学生不见了,心急如焚的她发动牧民,带着孩子们找了一天却没有一点线索。直到夜里很晚时,三个孩子才灰头土脸地回来,在担心和紧张中度过整整一天的江觉迟已经没有力气去责备他们。孩子们拎着一包东西,主动告诉江老师他们的去向。原来,这些孩子们听说有一种树根可能治得好她的贫血,便偷偷溜进深山寻找树根,并最终挖了回来。望着孩子们微笑的脸庞,江觉迟觉得特别难过,她一边哭,一边责骂这三个孩子:“你们跑那么远,万一迷路怎么办?碰到了野兽怎么办?要是你们都没了,我治好了又能做什么?”骂着骂着,她将孩子们紧紧搂在怀里哭起来。
用生命守护的酥油灯
江觉迟身上落下了一堆说不清的病痛,贫血越来越严重。有几天,觉迟的心口痛得厉害,一声一声带着血沫咳嗽,并且三天彻夜未眠。夜里,她的眼睛睁得圆圆的,望着屋顶。想家。
一天,两天,第三天觉迟急了。她预感到家里要出什么事,匆忙收拾行李往家赶。路途漫长,仿佛总也走不到,好不容易进入内地,还在路途中,她打个电话回家,噩耗就传来了……当她回家扑向父亲的时候,他的身体还是温热的。
那场面刻骨铭心,至今觉迟说起都泪水涟涟。
她为父亲守夜。一整夜地望着他。他的头顶上方,清油灯整夜地亮着。父亲睡在清油灯下。那时,江觉迟感觉大地从地心深处喷薄出的冰凉,扑在自己身上。
年迈的母亲在隔壁房间整夜地哭。江觉迟在想,自己是不是再不能离开了?再不能让老母亲孤单?最终还是无法放弃山上的孩子们, 江觉迟回到了高原。
2008年底,迫不得已江觉迟又一次离开草原。到内地治病。从此之后,只能断断续续地上山,一边在草原上坚持,一边又不得不经常回内地治病。每次离开时,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去。在特别想念那片土地和孩子们的日子里,江觉迟会翻开日记看一看。这些日记是她在山区草原的每个晚上在昏黄的酥油灯下记录下来的。虽然被酥油灯的油烟熏熬着眼睛,但记录下来的几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真真切切。她也总会泪流满面。刚上草原时,藏区的牧民都说,希望觉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酥油女子”,吃酥油、会骑马,和他们的女子一样。藏民的一切生活方式觉迟几乎都学会了,只是自己的身体,却终究不行。看着厚厚的日记,江觉迟想,能不能把这些写成一本书呢?通过这本书,找到另一个愿意成为“酥油女子”的人?
2010年8月,江觉迟的小说《酥油》出版后,出乎意料地感动了很多人,潘石屹、姚晨等名人都在公开场合推荐《酥油》。潘石屹在写给江觉迟的信中说:“愿每个清晨比前夕更美好,愿每个明天比昨天更富饶!”江觉迟回信说: 我愿把《酥油》中多农喇嘛的一句话转送给您及所有人:“草的人生在地下,长出来的都是阳光”。
2013年11月,张静初来到江觉迟工作的地方,她拉着孩子们的手,大家一起跳大锅庄。和张静初的结识是因为《酥油》,虽然江觉迟无法预测最终她能不能把《酥油》搬上银幕,但她的心是真诚的!上草原前,觉迟就和张静初的经纪人“约法三章”:不带助理,不带媒体,纯粹个人体验生活。张静初确实做到了。随江觉迟一同上草原,一同钻进牦牛帐篷,坐在草地上喝酥油茶,和孩子们一起跳舞,唱歌,也像他们的阿姐一个模样。然后就是静静地离别。数天后,张静初发短信说要向草原捐款十万元,很快就把钱捐到了学校的账户上。——其实,捐款,在需要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但江觉迟还是很发愁。她说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一位比她更有爱心、更坚强、身体更好的“酥油”女孩去照顾和教育孩子们,但这个目标至今还未实现。只要撑得住,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说到草原上那些孩子们,她会不由自主地称:“我的孩子们。”她很自豪地说:“我教育出的孩子都有一百多啦,一个孩子去影响十个就会有一千多个……”她是现实版的麦田守望者,心中充满着梦想和力量。
责编/梅子
一次上课,觉迟发现三个学生不见了,心急如焚的她发动牧民,带着孩子们找了一天却没有一点线索。直到夜里很晚时,三个孩子才灰头土脸地回来,在担心和紧张中度过整整一天的江觉迟已经没有力气去责备他们。孩子们拎着一包东西,主动告诉江老师他们的去向。原来,这些孩子们听说有一种树根可能治得好她的贫血,便偷偷溜进深山寻找树根,并最终挖了回来。望着孩子们微笑的脸庞,江觉迟觉得特别难过,她一边哭,一边责骂这三个孩子:“你们跑那么远,万一迷路怎么办?碰到了野兽怎么办?要是你们都没了,我治好了又能做什么?”骂着骂着,她将孩子们紧紧搂在怀里哭起来。
用生命守护的酥油灯
江觉迟身上落下了一堆说不清的病痛,贫血越来越严重。有几天,觉迟的心口痛得厉害,一声一声带着血沫咳嗽,并且三天彻夜未眠。夜里,她的眼睛睁得圆圆的,望着屋顶。想家。
一天,两天,第三天觉迟急了。她预感到家里要出什么事,匆忙收拾行李往家赶。路途漫长,仿佛总也走不到,好不容易进入内地,还在路途中,她打个电话回家,噩耗就传来了……当她回家扑向父亲的时候,他的身体还是温热的。
那场面刻骨铭心,至今觉迟说起都泪水涟涟。
她为父亲守夜。一整夜地望着他。他的头顶上方,清油灯整夜地亮着。父亲睡在清油灯下。那时,江觉迟感觉大地从地心深处喷薄出的冰凉,扑在自己身上。
年迈的母亲在隔壁房间整夜地哭。江觉迟在想,自己是不是再不能离开了?再不能让老母亲孤单?最终还是无法放弃山上的孩子们, 江觉迟回到了高原。
2008年底,迫不得已江觉迟又一次离开草原。到内地治病。从此之后,只能断断续续地上山,一边在草原上坚持,一边又不得不经常回内地治病。每次离开时,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去。在特别想念那片土地和孩子们的日子里,江觉迟会翻开日记看一看。这些日记是她在山区草原的每个晚上在昏黄的酥油灯下记录下来的。虽然被酥油灯的油烟熏熬着眼睛,但记录下来的几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真真切切。她也总会泪流满面。刚上草原时,藏区的牧民都说,希望觉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酥油女子”,吃酥油、会骑马,和他们的女子一样。藏民的一切生活方式觉迟几乎都学会了,只是自己的身体,却终究不行。看着厚厚的日记,江觉迟想,能不能把这些写成一本书呢?通过这本书,找到另一个愿意成为“酥油女子”的人?
2010年8月,江觉迟的小说《酥油》出版后,出乎意料地感动了很多人,潘石屹、姚晨等名人都在公开场合推荐《酥油》。潘石屹在写给江觉迟的信中说:“愿每个清晨比前夕更美好,愿每个明天比昨天更富饶!”江觉迟回信说: 我愿把《酥油》中多农喇嘛的一句话转送给您及所有人:“草的人生在地下,长出来的都是阳光”。
2013年11月,张静初来到江觉迟工作的地方,她拉着孩子们的手,大家一起跳大锅庄。和张静初的结识是因为《酥油》,虽然江觉迟无法预测最终她能不能把《酥油》搬上银幕,但她的心是真诚的!上草原前,觉迟就和张静初的经纪人“约法三章”:不带助理,不带媒体,纯粹个人体验生活。张静初确实做到了。随江觉迟一同上草原,一同钻进牦牛帐篷,坐在草地上喝酥油茶,和孩子们一起跳舞,唱歌,也像他们的阿姐一个模样。然后就是静静地离别。数天后,张静初发短信说要向草原捐款十万元,很快就把钱捐到了学校的账户上。——其实,捐款,在需要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但江觉迟还是很发愁。她说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一位比她更有爱心、更坚强、身体更好的“酥油”女孩去照顾和教育孩子们,但这个目标至今还未实现。只要撑得住,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说到草原上那些孩子们,她会不由自主地称:“我的孩子们。”她很自豪地说:“我教育出的孩子都有一百多啦,一个孩子去影响十个就会有一千多个……”她是现实版的麦田守望者,心中充满着梦想和力量。
责编/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