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萍
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乃至各种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主张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语文。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
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1.重视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重视美育工作,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从而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就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对学生进行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
4.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他们的体魄和体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学习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倾向,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方法的改革,强化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讲课前,提出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在课前就能根据要求动脑、动手、动口,初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疑难问题;上课时再听教师讲解,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习也就积极主动了。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二是让学生理解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三是让学生学会分段和归纳段意。就记叙文而言,分段一般按时间顺序、空间变换、事情的发展顺序、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总分关系的结构、空间行为标志等划分;概括段意一般按缝合法、摘引法、取主法、标题法、合并法等进行。四是学会归纳中心思想。通常从课题入手、理解作者议论和抒情的部分入手、理解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归纳。五是教会学生自己评价学习效果。学生要会自己出一份试卷考自己,出题前教师把出题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感受答题难,出题更难。这样不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梳理知识、分析总结,锻炼思维能力,真正达到复习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根基,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表达时要注意说话的场所、对象和语气,并能做到根据场合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表达主题。写作中,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做到主题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用词恰当、语句通顺。
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基本素质。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应首当其冲,为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而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