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两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从小专注学术,遍注群经,注书时古今经文并用,以古文经為主,兼取今文经精华,对古今经文合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当时人称為“经神”。后来在他的开创下形成了郑学学派,破除了以往古文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统一了古今文经学,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郑学;两汉经学;遍注群经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63-02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并在教育、训估、校勘、语言等多方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他少年的时候家境贫寒,所以不得不为吏以维持生计。但郑玄在此期间一心求学,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父兄迁怒亦不能夺志”。从此之后的十余年,郑玄走上了一条漫漫求学路,先拜第五元先为师,通《九章算术》《京氏易》《三统歷》《公羊春秋》,接著又师从张恭祖,通《礼记》《周官》《古文尚书》《左氏春秋》《韩诗》。除了这两位老师外,他还求学于其他一些学有成就的儒者和官吏,《戒子益恩书》中也说到:“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兗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授焉。”之后在马融门下学习,但马融是位性情乖戾之人,并不亲自教授,而是“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虽然这次求学路颇不顺利,但郑玄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依旧孜孜不倦的学习,未尝松懈。一次偶然的机会,郑玄在马融“集诸生考论图纬”时,解决了他人无法解决的天文历算问题,从这件事中他脱颖而出,后来得到马融的重视。当郑玄学成归乡时,马融发自内心的感叹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自此之后因为受14年党锢之祸的牵连,闭门不出,期间他专心学术,所以这14年是他学术的巅峰时期,注释了颇多经典,三礼之注就是这一时期经典的代表作。皮锡瑞曰:“郑学宏通,本先今而后古,著书次序,实始纬而次经。浅窥《论》言,多据毖纬,挡在《七纬》注成之后,《三礼》草创之时。”除了注书外,还有為批驳其学术对手何休撰写的《公羊墨守》《穀梁废疾》《左氏膏肓》而作的《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3书,并著有《答临孝存周礼难》,因此成为汉代经学的代表人物。《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等经典也都为他所注释,成为后学的参照标本。党錮解除后,也不再为官,依旧注经,所注之书有《古文尚书》《毛诗》《论语》《周易》等,不愧被当世人所称为“经神”。
一、郑学的兴起与发展
郑学,是在郑玄的开创下形成的经学学派。他注释了众多经书,在注书时古今文经学并选,但以古文经学為主,并吸取今文经学中的精华,去其糟粕,使古今两者融会贯通,这样就使得以前古文经学为宗的常态被打破,而今古文经学逐渐走上统一的道路,今古文经合流在经学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东汉末年,社会危机与日俱增,当时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摆脱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郑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东汉后期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的统治,内部斗争日益剧烈,到了东汉末年时,争斗严重削弱了中央政权,而当时经学作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内部的分裂已十分严重,显然这些问题十分不利於政权的巩固。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使精神支柱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首先就是统一经学,使经学可以继续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控制意识形态层面的工具。可是在世事混乱的情况下,统治者已经完全失去了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所以,这个重担就落到了那些大儒身上,因为他们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忠心耿耿。末年时期,今文经学逐渐衰败而古文经学日益兴起,这就决定了今文经学派无法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那么自然而然这个任务就要交给古文经学派了。郑玄作为一位经学大师,是古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承担这一任务来说他各方面都有突出的优势。他少年时师从多位学识渊博的老师,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操练正好为此次统一经学做足了准备。注释诸多经书可以算是统一古今文经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而在东汉末年时期,社会危机的日演愈烈,党锢之祸成为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可这恰恰为今古文合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学派别的争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相对缓和,这样今、古文合流才有了更大的可实现性。而且众多学者因为党锢之祸都不敢再走仕途之路,所以才有了专心学术的环境,郑玄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此期间完成了众多经典书籍的注释。
郑学的产生标志着汉代经学由简到繁再到简这一整个过程的完成。西汉时期,撰述在儒生们的笔下是很少有的,但到东汉时,各类型的撰述日益增多,注经在当时成为了兴盛的活动,所以就出现了“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可物极必反,等注经已经繁琐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往简的方面发展了,郑玄在注经的时候,考虑充分,对古今文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没有受到以往学术倾向的限制,便使古、今经统一起来。皮锡瑞有言:“郑君博学多师,今古文道通為一,见当时两家相攻击,意欲参合其学,自成一家之言,虽以古学為宗,亦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学者苦其时家法繁杂,见郑君闳通博大,无所不包,众论翕然归之,不复舍此趋彼。”
在郑玄带头倡导古今文经统一的学术环境下,真正合并的潮流到了东汉时期才显而易见。一些统治者也为今古合并潮流做了突出的贡献,比如汉章帝曾下詔不能只学一经而要今古文经都通,这是对古文经地位的肯定,也促进了古今文经的合流。郑玄可以做到在注经时古今文并用,这说明他古今文经并通,唐代儒家学者贾公彦曾说:“郑注礼之时,以今古二字并之……或从今,或从古,皆逐义强者从之。”
二、郑玄对经学的贡献
郑玄所注经书,重点是儒家经典。他曾在《戒子益恩书》中提到过“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目的是使古今文经融会成一体。注经时,关于疑难字义,大部份是参考《尔雅》和经传,有些工具书中无法解决的,他会自己对字义进行阐释,比如“君臣”的“君”字,《说文》的解释是“尊也。从尹;发号,固从口。”这是一个象形字,意思就是一个人拱着手坐着没有事干,只等待着发号施令。这样解释描绘的画面确实很生动,但是却太空泛,所以郑玄就在《仪礼·丧服传》的一字“君”下注释到:“天下、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他在这里提到,只要拥有土地的诸侯大夫,都可以称作“君”,这一注解,从根本上揭示了“君”字的阶级性。
在古声韵领域,也有他的驻足之地。在注经的时候,他会联系文字“声类”与“音类”的关系,分析文字并说明意义。所谓声类,就是发音部位相同的音;所谓音类,就是收音部位相同的音。他可以做到自创新解,说明他必然有丰富的经验,掌握丰富的资料和规律。在古声韵方面郑玄仅限于研究却没有留下传世的经典著作,不过他的弟子们却学有所成,比如刘熙的《释名》,是一本专门从声音角度来推测文字由来的著作。还有孙炎的《尔雅音义》,是一部用反语定音的著作。
除了注经,郑玄在小学、文字、训诂、校勘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与成果。郑玄对众多经书校释,成就颇大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孙怡让《籀庼述林》中揭示出6例:盖有经本用正字而郑本用后出增修之字者,有经疑用正字而郑以借字释之者,有经疑用借义而注以正字释之者,有经字误而郑校易未允者,有经字不误而郑误破之音,有经文讹互而郑注未及考正者。
郑玄原注的书有四五十种,还有很多注书在唐宋时期遗失。后代人对郑玄散失的著作进行了辑佚,辑佚的首创者是宋代的王应麟,他的著作《周易郑氏注》《郑氏古文论语注》和《郑氏尚书逸注》附有《驳五经异义》《论语孔子弟子目录》《箴膏肓》《发墨守》《起废疾》和《郑志》等,开了郑学辑佚的先河。后有袁钧的《郑氏佚书》,共收录郑著23种。还有清人王复辑的《郑氏遗书》,其中收有《驳五经异义》《箴膏肓》《起废疾》《发墨守》和《郑志》。
郑玄在学术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王灿曾说:“伊洛以东,淮汉以北,唯康成一人道备而已。”皮锡瑞《经学歷史》说到:“盖汉时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学者莫知所从;郑君兼通今古文,沟合為一;於是经生皆从郑氏,不必更求各家。”皮锡瑞系统的总结指出了郑玄对於古今经汇合做出的重要贡献,也肯定了郑玄在汉代经学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他使古今文经融会贯通,挽救了汉代岌岌可危的经学,加上遍注无数经典,《周易》《尚书》《毛诗》《礼仪》《论语》《孝经》等,都是他注解过的经书,所以在当时名声鹊起。用皮锡瑞《经学歷史》中的一段话来概括郑玄对经学的贡献,实属恰当:事有不可一概论者,非通观古今,不能定也。《毛诗》《左传》乃汉时不立学之书,而后世不可少;郑君為汉儒败坏家法之学。而后世犹不可无。汉时《诗》有鲁、齐、韩三家,《春秋》有《公》《榖》二传。《毛诗》《左传》不立学无害;且不立学,而三家二传更不至淆杂也。汉后三家尽亡,二传殆绝,若无《毛诗》《左传》,学者治《诗》《春秋》,更无所凭依矣。郑君杂糅今古,使顓门学尽亡;然顓门学既亡,又赖郑注得略考见。今古之学若无郑注,学者欲治汉学,更无从措手矣。皮锡瑞还称赞郑玄博古通今,郑注之易、诗、书、礼、论语等广为传颂,除此之外的古今文经书便悄然陨落。
——————————
参考文献:
〔1〕皮锡瑞.经学歷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范曄.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史应勇.郑玄经学论[J].四川大学学报,2004,(3).
〔4〕边家珍.郑玄经学的特色及评价问题[J].理论学刊,2005,(8).
〔5〕杨天宇.郑玄生平事迹考略[J].河南大学学报,2001,(5).
〔6〕张虎.郑玄经学著述考[J].榆林学院学报,2012,(3).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