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文明中的伦理信仰

2014-09-21 19:40
当代贵州 2014年8期
关键词:农耕中华文明节气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

今天的中国处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会迅速地拥有都市的高楼大厦,但是中华民族的规矩与最早的伦理信仰,都潜藏在我们的土地之中。

文明的起源有不同源头,既有高寒草原过来的游牧文明,也有河套上成长起来的农耕文明,还有临海、海岸或岛屿上生成的商业文明。中华文明既有北方的游牧文明,也有南方圩田的文明,还有茶的文明以及蚕丝的文明,各式各样的文明都并生于大地。农耕文明不光供给了我们口粮,还供给了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就是人以大地作为一切法则的开端。

《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也就是说,大地上承载着万物的生长。取财于地,人类从大地上取得财物、财宝没有问题,大地愿意供养它的儿女,但是同时,要知道取法于天,苍天的法则是制约大地的,要取用合时取用有度,如果毫无节制到坐吃山空,狂妄到赶尽杀绝,大地很快就没法供养它的持续生长了。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农耕文明的因地制宜就是任何一种土地都有适合它的一种生命可以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包容。

记得在西方讲学的时候,有记者问我:“我们也过节你们也过节,你能简单说说这个节日有什么区别吗?”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看你们的节日绝大多数是从天上下来的,我们的节日绝大多数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为西方过圣诞节、感恩节和复活节,这些都是个体的人在向神灵致敬,是人向天空膜拜。而华人的节日与节气是合一的,在二十四节气里向大地回归和致敬。例如,清明是一个节气,因为它需要种瓜、种豆,农民在这个时候不能耽误农时;清明又是一个节日,因为它慎终追远,向自己的祖先和值得尊敬的先贤献上心中的敬意。

我们应该对土地文明抱着一点信念,因为这里面有祖先沉淀在我们基因里的安全感,这是一份向大地学规矩的谦恭和信任。人向大地回归,给予大地这份信任,大地一定会还给你承诺。

从哲学上来看,农耕文明是中华哲学真正的发轫。它讲相生,讲相克,讲万物的和谐。这其中,第一应该顺应天时,第二应该因地制宜,第三要天人合一。

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这三个词就是中华哲学,这也是中华文明的天地人三才。顺应天时是节序;因地制宜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找到最好的生长可能;而天人合一是人在天地之中,终于找到了自我的坐标,也找到了一个华人顶天立地的尊严。

今天我们向西方学到的经验很多,学制度改革也不少,有许多人出去留学,带回来的经验系统固然都好。但是,如果没有了农耕文明的思维,那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基于对土地的信任,人法地、地法天,之后才能够找到道法自然,即最后的华人共识。

2011年的岁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自己的连任宣言中用《老子》第八十一章,也就是整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给了这个后工业文明时代一个建议,他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说苍天最基本的道理,应该是有利于万物生长而不制造祸害,人间最基本的道理是“为而不争”,每一个人都发愤图强有所作为而不勾心斗角与别人纷争。今天看天道,可能自然灾害不少,而人间彼此的纷争就更多,怎么样才能做到天道与人道都合乎古训常理,其实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未来,我们会向国际学习更多,但不能丢弃自己土地里的文明。“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我们应该抱有“尊天亲地”的朴素情怀,有山水之乐,学习仁智品德,才可以静下心来在自己的节气和节令中唤醒民族的礼仪。

我们应该从眼前做起,可以让老者安之,可以让朋友信之,可以让少者怀之,在伦理之中完成人生的安顿,找到最代表中华文明以及最民族化的起点。(责任编辑/吴文仙)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

今天的中国处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会迅速地拥有都市的高楼大厦,但是中华民族的规矩与最早的伦理信仰,都潜藏在我们的土地之中。

文明的起源有不同源头,既有高寒草原过来的游牧文明,也有河套上成长起来的农耕文明,还有临海、海岸或岛屿上生成的商业文明。中华文明既有北方的游牧文明,也有南方圩田的文明,还有茶的文明以及蚕丝的文明,各式各样的文明都并生于大地。农耕文明不光供给了我们口粮,还供给了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就是人以大地作为一切法则的开端。

《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也就是说,大地上承载着万物的生长。取财于地,人类从大地上取得财物、财宝没有问题,大地愿意供养它的儿女,但是同时,要知道取法于天,苍天的法则是制约大地的,要取用合时取用有度,如果毫无节制到坐吃山空,狂妄到赶尽杀绝,大地很快就没法供养它的持续生长了。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农耕文明的因地制宜就是任何一种土地都有适合它的一种生命可以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包容。

记得在西方讲学的时候,有记者问我:“我们也过节你们也过节,你能简单说说这个节日有什么区别吗?”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看你们的节日绝大多数是从天上下来的,我们的节日绝大多数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为西方过圣诞节、感恩节和复活节,这些都是个体的人在向神灵致敬,是人向天空膜拜。而华人的节日与节气是合一的,在二十四节气里向大地回归和致敬。例如,清明是一个节气,因为它需要种瓜、种豆,农民在这个时候不能耽误农时;清明又是一个节日,因为它慎终追远,向自己的祖先和值得尊敬的先贤献上心中的敬意。

我们应该对土地文明抱着一点信念,因为这里面有祖先沉淀在我们基因里的安全感,这是一份向大地学规矩的谦恭和信任。人向大地回归,给予大地这份信任,大地一定会还给你承诺。

从哲学上来看,农耕文明是中华哲学真正的发轫。它讲相生,讲相克,讲万物的和谐。这其中,第一应该顺应天时,第二应该因地制宜,第三要天人合一。

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这三个词就是中华哲学,这也是中华文明的天地人三才。顺应天时是节序;因地制宜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找到最好的生长可能;而天人合一是人在天地之中,终于找到了自我的坐标,也找到了一个华人顶天立地的尊严。

今天我们向西方学到的经验很多,学制度改革也不少,有许多人出去留学,带回来的经验系统固然都好。但是,如果没有了农耕文明的思维,那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基于对土地的信任,人法地、地法天,之后才能够找到道法自然,即最后的华人共识。

2011年的岁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自己的连任宣言中用《老子》第八十一章,也就是整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给了这个后工业文明时代一个建议,他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说苍天最基本的道理,应该是有利于万物生长而不制造祸害,人间最基本的道理是“为而不争”,每一个人都发愤图强有所作为而不勾心斗角与别人纷争。今天看天道,可能自然灾害不少,而人间彼此的纷争就更多,怎么样才能做到天道与人道都合乎古训常理,其实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未来,我们会向国际学习更多,但不能丢弃自己土地里的文明。“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我们应该抱有“尊天亲地”的朴素情怀,有山水之乐,学习仁智品德,才可以静下心来在自己的节气和节令中唤醒民族的礼仪。

我们应该从眼前做起,可以让老者安之,可以让朋友信之,可以让少者怀之,在伦理之中完成人生的安顿,找到最代表中华文明以及最民族化的起点。(责任编辑/吴文仙)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

今天的中国处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会迅速地拥有都市的高楼大厦,但是中华民族的规矩与最早的伦理信仰,都潜藏在我们的土地之中。

文明的起源有不同源头,既有高寒草原过来的游牧文明,也有河套上成长起来的农耕文明,还有临海、海岸或岛屿上生成的商业文明。中华文明既有北方的游牧文明,也有南方圩田的文明,还有茶的文明以及蚕丝的文明,各式各样的文明都并生于大地。农耕文明不光供给了我们口粮,还供给了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就是人以大地作为一切法则的开端。

《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也就是说,大地上承载着万物的生长。取财于地,人类从大地上取得财物、财宝没有问题,大地愿意供养它的儿女,但是同时,要知道取法于天,苍天的法则是制约大地的,要取用合时取用有度,如果毫无节制到坐吃山空,狂妄到赶尽杀绝,大地很快就没法供养它的持续生长了。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农耕文明的因地制宜就是任何一种土地都有适合它的一种生命可以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包容。

记得在西方讲学的时候,有记者问我:“我们也过节你们也过节,你能简单说说这个节日有什么区别吗?”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看你们的节日绝大多数是从天上下来的,我们的节日绝大多数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为西方过圣诞节、感恩节和复活节,这些都是个体的人在向神灵致敬,是人向天空膜拜。而华人的节日与节气是合一的,在二十四节气里向大地回归和致敬。例如,清明是一个节气,因为它需要种瓜、种豆,农民在这个时候不能耽误农时;清明又是一个节日,因为它慎终追远,向自己的祖先和值得尊敬的先贤献上心中的敬意。

我们应该对土地文明抱着一点信念,因为这里面有祖先沉淀在我们基因里的安全感,这是一份向大地学规矩的谦恭和信任。人向大地回归,给予大地这份信任,大地一定会还给你承诺。

从哲学上来看,农耕文明是中华哲学真正的发轫。它讲相生,讲相克,讲万物的和谐。这其中,第一应该顺应天时,第二应该因地制宜,第三要天人合一。

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这三个词就是中华哲学,这也是中华文明的天地人三才。顺应天时是节序;因地制宜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找到最好的生长可能;而天人合一是人在天地之中,终于找到了自我的坐标,也找到了一个华人顶天立地的尊严。

今天我们向西方学到的经验很多,学制度改革也不少,有许多人出去留学,带回来的经验系统固然都好。但是,如果没有了农耕文明的思维,那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基于对土地的信任,人法地、地法天,之后才能够找到道法自然,即最后的华人共识。

2011年的岁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自己的连任宣言中用《老子》第八十一章,也就是整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给了这个后工业文明时代一个建议,他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说苍天最基本的道理,应该是有利于万物生长而不制造祸害,人间最基本的道理是“为而不争”,每一个人都发愤图强有所作为而不勾心斗角与别人纷争。今天看天道,可能自然灾害不少,而人间彼此的纷争就更多,怎么样才能做到天道与人道都合乎古训常理,其实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未来,我们会向国际学习更多,但不能丢弃自己土地里的文明。“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我们应该抱有“尊天亲地”的朴素情怀,有山水之乐,学习仁智品德,才可以静下心来在自己的节气和节令中唤醒民族的礼仪。

我们应该从眼前做起,可以让老者安之,可以让朋友信之,可以让少者怀之,在伦理之中完成人生的安顿,找到最代表中华文明以及最民族化的起点。(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农耕中华文明节气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农耕感怀
农耕园里收获多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