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宗+
有着“西南煤都”美誉的六盘水,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逐步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打造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升级版”。
这是一座久负盛名的老工业城市,“三线建设”以来,资源型经济成就了他三十余年的辉煌。
这也是一座饱经风雨的年轻城市,伴随着煤炭走势的起起伏伏,与市场贴得最近的他常常“画”出令人咋舌的经济“波动曲线”。
如今,这座有着“西南煤都”美誉的六盘水,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逐步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打造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升级版”。
优化三次产业调出黄金比例
“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分析六盘水市近年来的经济数据,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四大产业对GDP贡献率高达55%,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一度高达99%。
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性质,更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出路。有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三次产业的比例失调已经成为六盘水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
“早调早主动,晚调就被动。”面对发展空间逐步趋紧,六盘水决策者敏锐地察觉到三次产业调整的重要性,果断提出“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发展思路。
今年1月7日,六盘水出台《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发展100万亩猕猴桃、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以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的“3个100万”工程和发展50万亩商品蔬菜、50万亩油茶及花卉苗圃、50万亩刺梨及特色经果、50万亩草地畜牧、50万亩中药材的“5个50万”工程。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农”字头发展规划不但细化了“量”,更突出了“特”,无论是猕猴桃,还是核桃、刺梨均是六盘水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同时,该市还积极发挥生物多样性和小气候多样化的特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和都市农业。
二产是六盘水经济的支柱。在继续做大工业经济的同时,该市不断加强产业的横向配套和纵向延伸,实现资源就地加工、资源循环利用和原材料就近采购,并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高铁时代”和“高速时代”给三产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围绕着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目标,六盘水大力发展城郊乡村休闲旅游,重点推进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体验地、工业旅游示范地,并围绕“凉都”品牌,做好“凉”字文章,谋划发展冰雪项目,着力打造“南方哈尔滨”,让“贵州屋脊·中国凉都”风行天下。
布局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有这么两个国家级层面的文件里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六盘水:2009年,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全国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12年,国务院出台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自此,“六盘水”与“循环经济”被牢牢捆绑在一起。
如何让GDP越来越干净?如何实现工业城市的绿色发展?六盘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按照“科技引领、循环发展、项目支撑、园区承载、基地带动”的思路,把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研发高新技术吃掉“三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重中之重。加速“布局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加速“推进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加速“建设六盘水煤制烯烃项目”;加速做精做强做大“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循环经济品牌、产业链品牌;加速开发利用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来完善能源结构;加速具有六盘水特点的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来完善工业结构。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烘干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矸石发电等循环发展模式。
如今,六盘水GDP的增长越来越干净,万元GDP能耗不断下降,煤都的绿色发展之路清晰可见。当下,六盘水还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老鹰山煤化工、黔桂电厂煤焦化、新蓝天科技公司等循环经济形态初具规模。以循环经济理念布局全市经济发展,在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在企业和社会,“布局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声音正越来越大。
唱响生态文明助推城市转型
有人在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欣赏了“人鸟和谐相处”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生态文明从何而来?就从鸟儿们欢快的歌声中来。”
从当年的“千山鸟绝”,到如今的“万鸟共聚”,六盘水最能体味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滋味。在87.9公顷的城市湿地上,每年都有上万只白鹭、红嘴鸥等鸟类前来“度假”,成为这个工业城市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幕。
作为“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六盘水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度因资源的开发而“倒退”——水质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荒漠化、石漠化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全国酸雨的重灾区……2007年,甚至登上了国家环保总局“区域限批”的名单。
为修复生态,再造秀美山川,六盘水立足“五位一体”总布局,坚持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包容发展、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系统构建绿色经济、宜居城镇、自强文化、友好自然、和谐社会、清明政治“六大生态体系”;统筹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同时加强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在干部群众的不断努力下,六盘水森林覆盖率从90年代初的7.55%增至2013年的43.3%,全市森林面积达41万公顷,荒山秃岭重新披上了“绿装”,江河湖流改善了水质,一个个城市湿地公园成为最令人“心生惦记”的城市绿肺、天然氧吧。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市长周荣表示,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加剧,让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拐点,六盘水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经济强市目标。(作者单位:六盘水市委宣传部责任编辑/哈文丽)
有着“西南煤都”美誉的六盘水,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逐步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打造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升级版”。
这是一座久负盛名的老工业城市,“三线建设”以来,资源型经济成就了他三十余年的辉煌。
这也是一座饱经风雨的年轻城市,伴随着煤炭走势的起起伏伏,与市场贴得最近的他常常“画”出令人咋舌的经济“波动曲线”。
如今,这座有着“西南煤都”美誉的六盘水,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逐步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打造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升级版”。
优化三次产业调出黄金比例
“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分析六盘水市近年来的经济数据,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四大产业对GDP贡献率高达55%,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一度高达99%。
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性质,更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出路。有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三次产业的比例失调已经成为六盘水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
“早调早主动,晚调就被动。”面对发展空间逐步趋紧,六盘水决策者敏锐地察觉到三次产业调整的重要性,果断提出“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发展思路。
今年1月7日,六盘水出台《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发展100万亩猕猴桃、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以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的“3个100万”工程和发展50万亩商品蔬菜、50万亩油茶及花卉苗圃、50万亩刺梨及特色经果、50万亩草地畜牧、50万亩中药材的“5个50万”工程。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农”字头发展规划不但细化了“量”,更突出了“特”,无论是猕猴桃,还是核桃、刺梨均是六盘水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同时,该市还积极发挥生物多样性和小气候多样化的特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和都市农业。
二产是六盘水经济的支柱。在继续做大工业经济的同时,该市不断加强产业的横向配套和纵向延伸,实现资源就地加工、资源循环利用和原材料就近采购,并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高铁时代”和“高速时代”给三产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围绕着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目标,六盘水大力发展城郊乡村休闲旅游,重点推进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体验地、工业旅游示范地,并围绕“凉都”品牌,做好“凉”字文章,谋划发展冰雪项目,着力打造“南方哈尔滨”,让“贵州屋脊·中国凉都”风行天下。
布局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有这么两个国家级层面的文件里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六盘水:2009年,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全国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12年,国务院出台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自此,“六盘水”与“循环经济”被牢牢捆绑在一起。
如何让GDP越来越干净?如何实现工业城市的绿色发展?六盘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按照“科技引领、循环发展、项目支撑、园区承载、基地带动”的思路,把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研发高新技术吃掉“三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重中之重。加速“布局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加速“推进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加速“建设六盘水煤制烯烃项目”;加速做精做强做大“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循环经济品牌、产业链品牌;加速开发利用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来完善能源结构;加速具有六盘水特点的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来完善工业结构。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烘干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矸石发电等循环发展模式。
如今,六盘水GDP的增长越来越干净,万元GDP能耗不断下降,煤都的绿色发展之路清晰可见。当下,六盘水还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老鹰山煤化工、黔桂电厂煤焦化、新蓝天科技公司等循环经济形态初具规模。以循环经济理念布局全市经济发展,在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在企业和社会,“布局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声音正越来越大。
唱响生态文明助推城市转型
有人在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欣赏了“人鸟和谐相处”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生态文明从何而来?就从鸟儿们欢快的歌声中来。”
从当年的“千山鸟绝”,到如今的“万鸟共聚”,六盘水最能体味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滋味。在87.9公顷的城市湿地上,每年都有上万只白鹭、红嘴鸥等鸟类前来“度假”,成为这个工业城市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幕。
作为“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六盘水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度因资源的开发而“倒退”——水质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荒漠化、石漠化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全国酸雨的重灾区……2007年,甚至登上了国家环保总局“区域限批”的名单。
为修复生态,再造秀美山川,六盘水立足“五位一体”总布局,坚持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包容发展、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系统构建绿色经济、宜居城镇、自强文化、友好自然、和谐社会、清明政治“六大生态体系”;统筹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同时加强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在干部群众的不断努力下,六盘水森林覆盖率从90年代初的7.55%增至2013年的43.3%,全市森林面积达41万公顷,荒山秃岭重新披上了“绿装”,江河湖流改善了水质,一个个城市湿地公园成为最令人“心生惦记”的城市绿肺、天然氧吧。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市长周荣表示,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加剧,让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拐点,六盘水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经济强市目标。(作者单位:六盘水市委宣传部责任编辑/哈文丽)
有着“西南煤都”美誉的六盘水,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逐步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打造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升级版”。
这是一座久负盛名的老工业城市,“三线建设”以来,资源型经济成就了他三十余年的辉煌。
这也是一座饱经风雨的年轻城市,伴随着煤炭走势的起起伏伏,与市场贴得最近的他常常“画”出令人咋舌的经济“波动曲线”。
如今,这座有着“西南煤都”美誉的六盘水,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逐步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打造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升级版”。
优化三次产业调出黄金比例
“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分析六盘水市近年来的经济数据,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四大产业对GDP贡献率高达55%,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一度高达99%。
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性质,更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出路。有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三次产业的比例失调已经成为六盘水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
“早调早主动,晚调就被动。”面对发展空间逐步趋紧,六盘水决策者敏锐地察觉到三次产业调整的重要性,果断提出“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发展思路。
今年1月7日,六盘水出台《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发展100万亩猕猴桃、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以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的“3个100万”工程和发展50万亩商品蔬菜、50万亩油茶及花卉苗圃、50万亩刺梨及特色经果、50万亩草地畜牧、50万亩中药材的“5个50万”工程。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农”字头发展规划不但细化了“量”,更突出了“特”,无论是猕猴桃,还是核桃、刺梨均是六盘水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同时,该市还积极发挥生物多样性和小气候多样化的特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和都市农业。
二产是六盘水经济的支柱。在继续做大工业经济的同时,该市不断加强产业的横向配套和纵向延伸,实现资源就地加工、资源循环利用和原材料就近采购,并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高铁时代”和“高速时代”给三产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围绕着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目标,六盘水大力发展城郊乡村休闲旅游,重点推进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体验地、工业旅游示范地,并围绕“凉都”品牌,做好“凉”字文章,谋划发展冰雪项目,着力打造“南方哈尔滨”,让“贵州屋脊·中国凉都”风行天下。
布局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有这么两个国家级层面的文件里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六盘水:2009年,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全国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12年,国务院出台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自此,“六盘水”与“循环经济”被牢牢捆绑在一起。
如何让GDP越来越干净?如何实现工业城市的绿色发展?六盘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按照“科技引领、循环发展、项目支撑、园区承载、基地带动”的思路,把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研发高新技术吃掉“三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重中之重。加速“布局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加速“推进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加速“建设六盘水煤制烯烃项目”;加速做精做强做大“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循环经济品牌、产业链品牌;加速开发利用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来完善能源结构;加速具有六盘水特点的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来完善工业结构。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烘干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矸石发电等循环发展模式。
如今,六盘水GDP的增长越来越干净,万元GDP能耗不断下降,煤都的绿色发展之路清晰可见。当下,六盘水还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老鹰山煤化工、黔桂电厂煤焦化、新蓝天科技公司等循环经济形态初具规模。以循环经济理念布局全市经济发展,在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在企业和社会,“布局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声音正越来越大。
唱响生态文明助推城市转型
有人在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欣赏了“人鸟和谐相处”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生态文明从何而来?就从鸟儿们欢快的歌声中来。”
从当年的“千山鸟绝”,到如今的“万鸟共聚”,六盘水最能体味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滋味。在87.9公顷的城市湿地上,每年都有上万只白鹭、红嘴鸥等鸟类前来“度假”,成为这个工业城市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幕。
作为“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六盘水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度因资源的开发而“倒退”——水质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荒漠化、石漠化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全国酸雨的重灾区……2007年,甚至登上了国家环保总局“区域限批”的名单。
为修复生态,再造秀美山川,六盘水立足“五位一体”总布局,坚持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包容发展、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系统构建绿色经济、宜居城镇、自强文化、友好自然、和谐社会、清明政治“六大生态体系”;统筹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同时加强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在干部群众的不断努力下,六盘水森林覆盖率从90年代初的7.55%增至2013年的43.3%,全市森林面积达41万公顷,荒山秃岭重新披上了“绿装”,江河湖流改善了水质,一个个城市湿地公园成为最令人“心生惦记”的城市绿肺、天然氧吧。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市长周荣表示,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加剧,让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拐点,六盘水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经济强市目标。(作者单位:六盘水市委宣传部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