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1201
作者简介:韦革(1967—),男,广西都安县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之一是面临大范围的产能过剩。为此,总结了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以熊彼特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以布坎南为代表的政府改革三大解决思路,认为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应该运用马克思的制度变革思路提升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运用熊彼特技术创新思路提升中国行业的竞争力,运用布坎南为代表的政府改革思路切断产能过剩的重要源头。
关键词:产能过剩;制度变革;技术创新;政府改革
中图分类号:F063.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10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韦革:解决产能过剩三大思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之一是面临大范围的产能过剩。资料显示,在我国24个工业行业中,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在2009年均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1\],不仅包括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而且还包括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为此,200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了抑制产能过剩的四个准绳和九项措施。《若干意见》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个行业确定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应该说,政府抑制行业产能过剩的措施起到了一定成效,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以钢铁为例,中国产能过剩状况仍然堪忧。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累计的出钢产能在7.9亿吨左右,2012年预计仍有3000万到5000万吨的惯性增长,2012年中国出钢产量将在8.4亿吨左右。如果按照出钢产量在7.17亿吨计算,2012年中国出钢产量利用率约为86.38%,相比2011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表观消费量在6.88亿吨左右计算,那么产能过剩约为22%\[2\]。
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能过剩不可避免,预留适当的部分产能,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但是产能过剩超过了一定限度后,势必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增加财政风险等严重的危害后果。为此,本文总结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以熊彼特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以布坎南为代表的政府改革以解决产能过剩的三大解决思路,结合我国实际,探讨如何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期促进学术界对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二、解决产能过剩三大思路的基本内容
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因此本文从如何化解生产相对过剩,进而化解经济危机的角度来总结产能过剩问题的三大解决思路。
(一)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思路
马克思以资本主义为例,认为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经济危机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认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 。结果产生生产的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相对有限的消费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而生。既然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思路自然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代之以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化解收入分配不公的源头,解决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思路推断,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层面的重构,其他所有解决这个危机的方法,都会在将来加深危机。不从生产关系上去进行调整,任何采取宏观调控办法实际上只是暂时延缓危机。比如,为了解决经济危机,一些国家大规模扩大财政支出刺激投资需求,导致了高赤字财政,当新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时候,在赤字很大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就很难支撑。当今欧美国家正在发生的困境就是例证。
这里不能不提美国总统罗斯福解决生产相对过剩的思路。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市场的大崩溃,进而导致了经济大萧条,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罗斯福新政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采取后来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思路,出台一系列紧急措施稳定金融,重振经济;二是以分配制度变革为内容的制度创新,即通过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和工程振兴署构建了联邦失业救济制度;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案》让工人能为自己的利益博弈,促使劳动者工资增加;通过《社会保险法案》使人们建立起对未来收入的稳定预期;通过《税收法案》恢复了再分配税体系。与凯恩斯主义回避调节收入分配、采取短期的应急措施相比,罗斯福新政的分配制度变革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二)以熊彼特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思路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用创新思想解释了经济发展及波动的全过程。在熊彼特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五种情况: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技术创新;三是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4\]。
实现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创新。熊彼特把经济体系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资源在其中循环流转的体系,它是经济生活的惯例化,在那里没有创新,经济增长只是数量变化,无论如何积累,也不能创造出具有本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从而获得一条铁路\[4\]。与循环流转的体系相对立的是经济发展。所谓的经济发展,是一种“质变”,它与经济增长的最大区别在于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数量的简单变化,而是一种事物“根本现象”的改变,是打破了旧的均衡之后实现的一种新的均衡。只有创新才能导致这种性质的发展。同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周期发生的内在原因。其逻辑是,创新活动使企业家获得利润,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创新浪潮的出现引起经济繁荣,而当创新扩展到较多企业,赢利机会趋于消失之后,就面临着经济危机。
熊彼特让我们了解了创新是如何使得经济活动离开均衡状态,如何引起均衡状态的破坏,以及怎样使得经济离开均衡后又回到均衡状态过程。换言之,创新是引起经济发展的动因,是摆脱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之道。
(三)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政府改革思路
对政府行为的分析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致力于分析市场的缺陷,强调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把纠正市场失灵的希望寄托于政府,把政府看成是集体利益的体现。但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必然是失灵的,进而得出政府必须改革的结论。
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设、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政治活动交易性为三大要素来研究政府行为,即政府是由大量的个人所组成,政府以及政府官员在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过程中具有“经济人”理性的特征。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也具有自身的利益目标,政府利益不但包括政府本身应当追求的公共利益,也包括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为代表的小集团利益等等。所以,政府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一个抽象实体,也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总是一心一意地追求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目标。公民个人与政府之间是一种交易过程,即公民个人向政府缴纳税费,希望获得政府的回馈,政府向公民个人提供社会服务。由于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属性和政治市场双重垄断特性,政府失灵不可避免。政府失灵将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冗员和低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应该主要依靠市场和制度解决政府失灵。所谓依靠市场,就是指应该廓清市场与政府范围和边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不应随意扩大自己的权力边界,要建立有限政府。所谓依靠制度,就是要依靠宪法,对政府权力通过宪法予以约束。为此,布坎南创立了“宪法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中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假设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从应用角度看,这一假设也许是最接近实际的假设。这一假设的引申含义是,若要使得政治决策能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要求,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能约束和监督决策者的有效机制,否则,政府决策就有可能偏离公共利益的轨道。
三、三大思路的启示
产能过剩最终体现为供求失衡。马克思的思路是试图运用制度变革手段达到供求平衡,熊彼特力图通过创新使得经济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布坎南试图通过建立一套能约束和监督决策者的有效机制,防止政府投资冲动。这些思路能否为中国所用,一方面取决于中国国情;另一方面取决于这些思路能否满足中国对症下药的要求。这些思路可以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有针对性地运用。
(一)运用马克思的制度变革思路提升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
马克思推断,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因为制度缺陷使得劳动者拥有的劳动剩余价值总量小于产能积累的价值总量,生产越快产能积压的也就更多,最终出现产能严重过剩而引发经济危机。为此马克思构想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框架——消灭货币与商品的关系,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化,消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从而通过有计划的产能配置和提高社会消费能力来避免产品积压。历史已经证明,拒绝市场作用的计划经济,不能避免经济的短缺和人民的普遍贫困,而且以目前人类的知识还根本无法有效地用计划去调控微观经济活动。因此,当代中国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方面已经与马克思设想不同。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能现状基本上吻合马克思当年的推断。我国从1978年到2005年消费只有50.414 3万亿元,而产能积压了80.570 5万亿元,消费率仅仅占综合产能的37.3%,而积压率却占综合产能的62.7%\[5\]。并且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大面积的老百姓无钱消费,不敢消费,而富裕阶层则在国内有钱无处花。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结果有可能会印证马克思经济危机的预言。我们认为,缓解这种情况,需要中国在利用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优势加强宏观调控制度创新的同时,着力点应该在于如何进行刺激公民,尤其具有高弹性消费的中低收入人群有效消费的制度创新。
我们认为,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应该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为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导向进行刺激公民有效消费的制度创新。
一是要改变目前我国强资本弱劳动的状况。当前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出现“三低现象”。“一低”是指劳动收入在 GNI(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2000-2010 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9.4%,而职工的实际工资年均仅增长 13%。“二低”是指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低。从居民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看,2003 年为 61.8%,2005 年为 45.3%,2009 年为 44.6%。“三低”是指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的比重低。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的 50%左右,而在中国却不到 10%\[6\]。这说明目前生产成果仍然向资本倾斜,因而改变强资本弱劳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要严格依法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使劳动同强资本形成平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分享更多的改革成果。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公共服务支出并不能随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实现同步增长,民生建设无法健康发展。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基础,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收入差异有效的制度性手段与机制。应该通过公共财政制度确保困难地区(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人们的公共产品需求,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扭转广大人民群众有钱不敢花的局面。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的保护制度。财产是消费的物质基础,通过财产保护制度调动人们创造财富、爱护财富、积累财富的热情,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维护公民权益都有着重要意义。当前要严格维护国家财产和个人财产,防止因为国有资产流失造成的分配不公,防止因为农民土地收益权和城镇居民合法财产被外部力量剥夺造成的分配不公。
(二)运用熊彼特技术创新思路提升中国行业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解产能过剩的三个引擎是投资(以新的投资化解旧的投资产能)、出口增长(对外释放产能)和扩大国内老百姓的生活资料的消费,其中投资是第一位的手段。但是如果在已有大量过剩产能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虽然短期内消化了产能,却加重了未来长期经济过剩的矛盾,尤其是当关键行业(如房地产和“铁公基”) 投资下降时候,这种矛盾就加剧了。目前中国钢铁和水泥行业等成为产能过剩专业户就是典型例子。如果投资没有形成投资→就业→收入→消费→再投资的良性循环,主要靠投资消化就会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就会形成就业下降→收入下降→消费下降→产能进一步过剩的恶性循环,从而伤害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如果低水平的投资(能耗高、效益低)遇到劳动力价格、土地、资源短缺和外部需求乏力(如当前美日欧的增长率相对回落、购买力显著下降),中国长期依靠低水平的投资持续性和依靠产品出口来消解生产能力的链条就被打断。
从世界范围为来看,扩大内需和加强创新才是医治经济衰退和产能过剩问题的不二良方。按照熊彼特说法,“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换言之,创新肩负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使命,一方面使创新者能够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国家早日走出经济危机。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增长的经济与技术、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创新疲软造成了中国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的失衡,也是中国产能过剩的症结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是将创新政策与短期调控政策并举,不仅是要解决当前问题,而且要着眼未来保持长期竞争力,进行技术、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创新。
按照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思路①,中国的技术、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具体方法是:
一是对传统产业结构的毁灭。中国应该通过市场的作用,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破产、企业并购和产业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政府职责是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和工人培训等等),加快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者能够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技能和结构性冲击,进而为创造性毁灭机制达到预期目的构建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机器人等领域的科技革命,发展新兴产能,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防止落后产能的死灰复燃,尤其是不能刺激原来在危机中毁灭掉的产能和简单地把在发达的东部地区被淘汰的产能复制到中西部地区。
二是对发展模式的毁灭。总的来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模式的问题是低技术背景下的劳动力权益被抑制、能源被极大透支消耗和环境被极大地污染的模式。以投资为主带动的产能过剩就是这种模式的缩影。从发展趋势来看,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应该努力构建劳资两利的、节能的和中高端发展模式。
三是对传统的政府监管经济方式的毁灭。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突破的创新者。按此逻辑,中国的技术、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创新突破力量则来自于企业家。但是政企不分和市场准入方面对民营企业的不平等待遇的制度,使得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领导者无须关心市场、技术和组织创新也能有较高的垄断利润,私营企业家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企业家。改变政企不分和市场准入歧视的监管经济方式的毁灭才能为真正创造性毁灭组织者的产生提供制度保障。
(三)运用布坎南为代表的政府改革思路切断产能过剩的重要源头
从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来说,市场固然可能出现产能过剩,但企业和市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在自己的预算硬约束下不会不顾市场需求、不计投资产出后果地生产,反之,如果行业产能严重短缺,企业自然也努力生产以满足市场,产能短缺和过剩会自我消失。但是如果存在由非市场主体(如软预算约束下的政府)主导的投资,情况就大不一样。一方面,在软预算约束下,由于作为经济人的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利益(如政绩、追求GDP增长、财政收入等等),投资成为了政府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不惜运用公共财产进行投资或者运用优惠条件(如低土地价格、低环保标准、宽松的劳动保护政策等)吸引市场主体在过剩行业大量进行投资,从而产生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为了政绩,地方政府就会想方设法架空中央政府解决产能过剩的政策,使产能过剩固化或者死灰复燃。因而,政府不规范行为是中国产能过剩的重要源头。
一般认为,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来自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受目前税制的影响,事权与财权不对称使地方政府用来发展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财力有限;现行税制下的大部分税收是在生产项下征收,为了确保税源,地方政府自然想方设法上投资项目,特别是那些能带来大额税源的重化工项目。二是政绩考核机制侧重于经济建设方面,尤其是GDP的权重比较大,使地方政府具有很高的热情和冲动对那些短期内能够带来GDP的行业进行过度投资。三是对地方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软弱预算约束机制使得地方政府在“收益内化,成本外化”②理念下不计成本大力投资。文认为“分税制”造成的地方财力不足不是主因,因为它不能解释全国财政绝大部分为地方政府所支配的事实③,也不能解释地方政府的财政(包括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融资)开支大多数投向各种开发项目而非一般预算支出项目的事实。因而第二点和第三点才是主因,同时也契合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观点:政府作为不受约束的经济人,必然导致政府失灵。
按照布坎南宪制经济理论的暗含观点:经济政策的好坏不在于经济学家的建议与政治家的行为,而在于对政策制定的规则约束和规则约束下的政治过程。换言之,应该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货币权力与管制权力的使用加以宪法约束,包括程序约束与明文约束。结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中国政治过程改革应该遵守以下思路:
一是理顺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地方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促进地方政府进行公共服务的竞争。在考核体系中适当降低经济建设方面尤其是GDP的权重,按照科学发展观重新拟定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体系,削弱地方政府在市场竞争领域投资冲动的意愿,进而解决地方政府在市场竞争领域的“越位”问题及其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缺位”问题,使产能过剩问题在政府提供市场运行的基础(如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社会保障)要件下,让市场自然淘汰过剩产能。
二是构建遏制地方政府过度投资的政策机制。在程序约束方面,可成立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同时发挥地方人大和政协作用,对政府投资情况进行评审和监控,使之符合公民的利益和要求,对于不合理的投资预算项目要坚决予以否决;加强地方政府的解说责任,优化对政府的外在控制,即强化政府向立法机关和公民解释已做、正做和将做事情正当性的义务和责任,改变监督方和政府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以便监督方充分掌握有关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要根据公众的满足程度和公共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问责,便于优化政府投资决策。在明文约束方面要对政府行为进行具体规定,规定政府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政府税收的支出必须面向一般预算支出项目而不是各种生产型开发项目,如果政府有必要介入生产型开发项目,应该借鉴BOT、TOT、PFI、PPP等形式。
注释:
①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创造性毁灭,是创造并进而破坏经济结构,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因此,熊彼特所倡导的创造性毁灭就是提高整个经济健康程度的机制。
②“收益内化,成本外化”指的是过度投资可以使现任官员获得政绩,盲目投资所导致的诸如产能过剩等负面影响,则可以由纳税人来承担,产生的大量债务,可以留给下任官员去处理。
③2011年5月清华百年校庆时,朱镕基对分税制进行解释:“攻击分税制,说分税制掏空地方财政,造成农民贫穷的人,根本就是无知!”他以2010年财政收入举例:“全国财政收入83 000亿,其中,地方直接收入4万亿,中央税收返还(给地方)33 000亿,两者相加是73 000亿,占了大部分啊。”根据朱镕基的辩护来推算,全国财政绝大部分为地方政府所支配。
\[参考文献\]
\[1\]何光军.关于产能过剩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0(8):40.
\[2\]2012年钢铁行业:供需增速回落,产能过剩犹存 \[EB/OL\].(20120110)\[20130301\].http:∥www.cinic.org.cn/site951/hangye/hyyw/20120110/527693_2.shtml.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8.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2 .
\[5\]车武军.揭开马克思心中的疙瘩:资本主义产品过剩之惑\[EB/OL\]. (20060509)\[20130401\].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Article/200659/30148.html.
\[6\]张茉楠. “强资本弱劳动”格局亟待扭转\[N\]. 中国证券报,2012 1207(7).
(责任编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