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涛
爱是获得教育成功的基础,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爱不但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因此,我把每一份爱都融入到工作中。
一、寓爱于单亲家庭的学生
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在改变,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在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为数不少家庭的分解和重组。如何培养好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成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我第一次接触单亲家庭的学生,是在刚刚参加工作。那时初为班主任,为了能使班级成为一个文明向上的集体,我每天都数遍地叮嘱学生个人卫生、文明礼貌、坐姿、站姿等。班级日渐转好的同时,唯有一名同学成了我翼下的不化之石。无论你怎么做工作,他都不出一声,更不会按你的要求去做。没办法,我只好亲自动手给他剪指甲,洗脖子。渐渐地他看我的眼神不再躲闪了,但与我之间也从不交谈。让我对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是在数学老师请病假时,我代数学课,课上我发现他没有学会,课下便把他带回办公室单教。通过沟通,我知道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了能使这些学生真正融入这个集体,我和同学们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树立起值得他们学习的楷模,让他们在朝气蓬勃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积极向上。我充分利用学习活动和班队会活动,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情趣爱好,去除他们的孤独心理。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活动、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集体,老师给予他们慈母般的爱,同学们给予他们姊妹般的情,这样单亲家庭的学生就会沐浴着爱的雨露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寓爱于特殊群体——智障儿童
做为一名教师,我不可能拥有无数的鲜花、掌声和金钱,但我所能拥有的却是比鲜花、掌声和金钱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来自一个智障儿童的深深的信任。
清晰记得刚接现在这个班,认识刘*的情景。那是一堂口语交际课,我布置学生按学习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在我随堂指点各小组不足之处时,刘*他们小组共四人,有三人同时向我反映:刘*一直都不和他们讨论、交流。我当时走到他们小组那,用手摸了摸刘*的头,对她说:“下课去老师办公室一趟。”没想到其他三名同学又异口同声地说:“没用的,她是留级生,以前老师叫她去,她从来没去过。”我惊讶地看了一眼其他三名同学,又看了看把头埋在胸前的刘*,我什么也没说地离开了。课下,我从几个教过刘*的老师那了解到这名学生的一些情况。原来刘*是一名天生智力有障碍的女孩,学什么特别慢,还记不住。上学又晚,又留过级,比别的学生都大。她从小受同龄孩子嘲笑,性格很孤僻,不愿意与同学们交流。得知原因之后,我随时观察她的一举一动,我发现她不但上课不吱声,就连下课也不与其他同学来往,甚至于微机课也以没带鞋套为由不去上。这样孤僻的她,我将如何入手教育呢?一时间我没了主意。正在这时,我惊喜地发现她的一个优点:就是每逢值日,她总是来得很早,而且一下课就拿起笤帚东扫扫、西扫扫。观察到这些,我便有了主意,就从这件事入手。班会课上我把自己一段时间观察到的和同学们说了说,但并没说是谁。班级里顿时热闹开来,猜谁的都有,唯独没人想到刘*。我看时机成熟就把刘*重新介绍给同学们,表扬了她,并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在同学们惊诧和羡慕的目光下和热烈的掌声中,我看见了她羞涩的笑脸,这也是我接这个班以来第一次看见她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她的脸上看见了笑容,还发现她比以前更加爱劳动了,慢慢地,她融入到了这个班级。
三、寓爱于犯错误时
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学生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同样优秀。那么教师真挚的爱更体现在那些成绩差、又爱犯错误的学生身上。班主任要寓爱于学生犯错误时,以爱动其心,以爱导其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今年春天,我班平时很淘气的三个学生在山上点燃了干草。那时正处于春季防火期,多亏周围村民发现及时,帮助救火的同时又拨打了119火警。在警民的合力下,火被扑灭了。由于三名学生都是未成年人,便由警方、家长及学校三方对其三人进行了教育。在共同教育的同时,学校又给他们三人所在的大队部记过,取消本班安全星的评比资格。做为班主任,我没再责备他们,因为我已经看出他们不但认识到自己错了,还在深深地自责。接下来没想到的事发生了。第二天学校间操时,大队部公布了处理决定,顿时班中所有同学都把矛头指向了他们三人。在同学们七嘴八舌的指责中,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立刻制止了同学们。在队伍带回班级的路上,我便想:千万不能因为一次错误毁了三名学生。教师应该用宽容的爱包容他们。回到班级,我说:“错误现在已经犯了,并且很严重。我们现在除了警戒不要再发生类似错误的同时,也应该原谅他们一次,更重要的是看他们以后的行动。我坚信他们一定会努力为班级争回荣誉的,即使短时间不会,他们也会努力使自己进步的,对吗?”这时,我看见了三双充满感激的眼睛。与此同时,班级响起了鼓励和原谅的掌声。教师的一次宽容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挽救了三个犯错误的学生,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呢!
做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都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群体、性格迥异的学生,每年又都要送走一批批继续求学的少年,又会迎进一批批充满童真的新生。时光流逝,教育的人在换、在变,永恒不变的是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用爱的音符谱写教育事业最美的乐章。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