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是一种为官境界

2014-09-21 12:03刘建明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利益观权力观张之洞

文 刘建明

不争是一种为官境界

文 刘建明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开创者,他经手筹建官办新式企业无数:在广东,就有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调任湖广总督后,他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并开办内河船运和电信事业。别看他承办了这么多实业,可是他生活却过得很清苦。他为官清廉,从不索贿受贿,因家中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时实在挺不过去,他就派人典当衣服过日子。张之洞在自我评价时说: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他在临终遗言中告诫家人:“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勿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显然,无论是张之洞的自我评价也好,还是其遗言中对家人的告诫也罢,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不争思想无不体现了其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精神和操守,值得领导干部品味深思。

平心而论,人生在世,竞争常在,压力常存,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利益冲突,少不了必要的“争”,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积极正当地“争”,能给人以朝气、激情和力量,不仅有利于个人进步,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凡事必争,尤其在面对权力、地位和名誉时,不争往往更能体现出一种处世的风度和为人的境界。在这方面,许光达和钱学森就堪称楷模。

1955年,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得知中央军委准备授予他大将军衔时,寝食难安,接连三次向军委领导提交“降衔申请报告”,说自己与一些功勋卓著的同志相比自愧不如,要求“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主动请求降低军衔,以求心安。毛泽东赞扬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钱学森对有人写信称他是中国的“导弹之父”和“航天之父”深感不安,他回信说,这么称呼是不对的、不科学的,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不是一两个人能搞成功的。晚年,钱老又把两笔科研奖金,约200万港元全部捐给国家,用于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钱学森说:“我姓钱,但不爱钱。”老一辈共产党人所表现出的不争名利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却不那么尽如人意:有的为了获得上级的赏识,不惜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有的在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满足于做“太平官”,职位上却总在争高低;有的为了争得官位和谋取利益,甚至索贿行贿,贪赃枉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究其原因,都在于其扭曲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作祟。殊不知,这种“争”的结果,不仅不会赢得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反而只会失去组织的信任,遭到群众的唾骂。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争,实则体现了一种胸怀、一种智慧,更体现了一种境界。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就应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不争官,不争名,不争利,时刻把欲望降低一些,把得失看轻一些,把名利看淡一些,在学习上只争朝夕,在工作上创先争优,在生活上知足常乐。唯其如此,才能涵养淡泊情怀,提升为官境界,最终赢得群众的认可和爱戴。

湖北省谷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编/朱艳秋)

猜你喜欢
利益观权力观张之洞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列宁教育强国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利益观教育路径的启示
毛泽东思想利益观的历史进程、核心内容和未来进路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浅谈人性假设与权力观
浅谈领导干部如何严于用权
简述权力观对现实的影响
张之洞被“教育”
程序正义之利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