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如何驾驭“不好用”的下属

2014-09-21 12:03黄军昌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领导者现象领导

文/黄军昌

作者:江苏省灌云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

“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此语出自美国五星级上将麦克阿瑟之口。据《美国三员五星级上将》一书介绍,艾森豪威尔是麦克阿瑟麾下的一名上校,其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办事干练,但性格孤傲、棱角分明,平时“太爱独立思考”“讨厌别人管束”,经常与同僚“争辩”,就是对顶头上司麦克阿瑟也敢当面顶撞,被人戏称为“不好用的上校”。为此,麦克阿瑟的夫人曾多次劝说丈夫撤了他,但麦克阿瑟总是用文章开头那句话来予以回应。

“人才有用不好用”是麦克阿瑟依据艾森豪威尔的天生秉赋、性格特点、办事风格和协作精神所作出的判断性结论。用这个结论去推断所有的下属人群,虽然有失偏颇,但留心观察,“人才有用不好用”的现象的确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不好用”现象的形态分析

人员过百,形形色色。在现代职场,无论是大机关,还是小单位,常有一些下属因为种种原因,让领导者感到不好驾驭、很难使唤,用起来不顺手、不放心。这些“不好用”的下属特征相似,但形态各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我中心型”。这类人群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喜欢表现自己,对他人的观点常采取“批评的态度”,就是对领导者的意见也是挑三拣四,合意的勉强接纳,不合意的常常束之高阁。二是“孤芳自赏型”。这类人群自我感觉良好,十分看重自身的“优势”并人为地放大,自我欣赏、自我炫耀、自我陶醉。有的人经常拿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说事,并以此向领导讨价还价。当政治进步处于寂寞期,便牢骚满腹、一肚子怨气,或消极怠工,或自暴自弃。三是“恃才傲物型”。这类人群头脑灵光、思维活跃、观念前卫、智商较高,工作有思路,办事有套路,属于单位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正因为如此,有的人大脑有才气,身上有傲气,骄矜自重、傲慢不羁,飘飘然、昏昏然,看不起身边的同志,有时把领导也不放在眼里。四是“偏执较真型”。这类人群脾气急躁、性格执拗,说话无遮拦,遇事太较真,为了一些小事,经常挑起“口舌之争”,得“理”不饶人,即使对顶头上司也很少“礼让三分”。五是“挑肥拣瘦型”。这类人群攀比心理较重,缺乏担当精神,对组织分工十分挑剔,对岗位“肥瘦”格外留心。大局观念淡薄,个人主义膨胀,凡事苛求“公平”,缺乏“吃亏精神”。六是“情绪对抗型”。这类人群对领导者心存芥蒂、怀有恩怨,把为难领导当作一种“乐趣”,把对抗领导当作一种“壮举”,举着高倍“显微镜”,专挑领导毛病,时不时与领导发生“顶牛”。七是“自我边缘型”。这类人群性格孤僻自负,以无为的态度对待公众褒贬,以消极的心态看待职场人生,以偏执的个性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封闭,离群而立,自己把自己孤立于组织成员之外,缺乏合作意识和干事激情。

“不好用”现象的风险透视

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中,下属“不好用”“不好管”现象严重地影响着领导活动的健康开展,其现实危害性以及潜在风险性不可低估、不容忽视。

危害之一:“不好用”现象的存在,容易激化单位的人际矛盾。下属的“不好用”现象不是一种孤立的工作行为,而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这对固有矛盾相互撞击产生冲突的外在反映。在领导活动中,当领导者的决策部署和组织意愿遭遇下属怠慢、阻碍乃至抵制时,有些心胸不宽的领导者自感领导尊严受到蔑视、领导权威受到挑战,或借助手中的指挥权予以报复性弹压,或借助手中的支配权给予岗位变动调整。而这些简单化的措施极易引起有个性下属的强烈反弹,使矛盾由工作层面转向人际交往,给人际关系埋下了“定时炸弹”。随着不愉快情绪的升温,领导者与下属之间会出现一种无法排解的积怨,导致心理对立、矛盾升级。

危害之二:“不好用”印象的固化,容易暗化下属的政治前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而职场中的职位升迁常常成为下属政治追求的目标。毋庸讳言,当下,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长官意志”仍然主宰着下属的政治命运,任人唯亲、任人唯“顺”的倾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个下属即使是“艾森豪威尔式”的人才,只要被领导者打上“不好用”的烙印,其政治生命就可能进入“暗淡期”“冷冻期”。而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是,那些有棱有角的“不好用”者因“春风不度玉门关”而“抱团取暖”,成为领导者的“反对派”。有的“不好用”下属因为“壮志难酬”而心生怨恨,顺着“不好用”的路走下去,甚至“破罐破摔”。从事业的角度看,埋没了一批“有用”的人才;从个人的角度看,毁了那些“不好用”下属的政治前程。

危害之三:“不好用”现象的蔓延,容易浊化单位的执行环境。成功的领导活动以政令畅通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组织成员目标同向、行为同步、上有所呼、下有所应。在人心浮躁、矛盾叠加的社会背景下,领导者要实现领导目标、提升领导绩效,尤需打造一种政令畅通、雷厉风行的执行环境。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下属“不服管”“不好用”现象,对提高单位工作的执行力,无疑构成了一种干扰和阻碍。同时,如果一个单位中出现了下属“不好用”现象,还极有可能引发一种扩散效应,使“不好用”下属的“抗上”行为受到效法和模仿。实践证明,一个单位“不好用”现象的扩张蔓延,不仅影响和浊化单位的执行环境,还会使整体工作出现“堰塞湖现象”,有朝一日,将发生一发不可收拾的“溃堤效应”。

“不好用”现象的矫治之策

综上所述,“不好用”下属作为一个特殊的人才群体,身上有长处,也有短处,瑕瑜并存、良莠兼备;下属“不好用”现象不仅影响个人的顺利发展,也影响着单位领导活动的健康推进。因此,大凡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的领导者,都十分关注“不好用”现象的把控与矫治。

第一,要以豁达的襟怀包容“不好用”的下属。一个领导者承载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在抓管理、带队伍、促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涵养一颗包容之心,对那些“不好用”的下属,要走近他们、研究他们,进而同化他们。首先,要用辩证的视角认识他们。《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的好友庞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但也是一个“不好用”的怪才。诸葛亮把他推荐给刘备,但刘备认为此人“轻狂”,只让他当一个小小的县令。庞统到任后,整天不理政事,刘备就叫张飞前去察看,而此时庞统正在衙堂上呼呼大睡,张飞勃然大怒,当即就要惩罚他。但庞统当堂处理半年的积案只用了半天时间。刘备知道后,认为自己“埋没了人才”,遂拜庞统为军师,与诸葛亮一起协理军务。透过“庞统现象”,人们不难发现,那些“不好用”的下属,除了少数人政治素质低下外,大多数人都是有一点儿真本事的。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对他们作出科学分析、准确研判,切不可被“不好用”的定势印象牵着鼻子走,在心理上疏远他们,在行为上排斥他们。其次,要以理性的心态理解他们。“不好用”的下属中大多数人有才气、有主见、有血性,尽管他们身上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但仍不失为“可用之才”“有用之才”,是单位工作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和支撑力量。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以宽阔的襟怀接纳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做挚友,在了解中认识他们,在认识中驾驭他们。领导实践告诉人们,对于“不好用”的下属敢于正视,是一种胆识;善于包容,是一种品格;勇于驾驭,是一种能力。第三,要以积极的态度用好他们。要善于体察“不好用”的下属“好强”背后蛰伏的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积极愿望,“矜持”背后隐含的坚忍倔强、不甘言败的强烈自尊,“对立”背后潜藏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不平心理,赋予他们理性的认知定位。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必须确立豁达开明的用人观,主动摒弃“不敢用”的怯懦心理,自觉破除“不能用”的认知偏见,积极化解“不会用”的方法瓶颈,使“不好用”的下属回归“好用”行列,成为推动单位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二,要以心灵的融通同化“不好用”的下属。国外管理科学研究表明,领导者的成功,80%的因素来自情感方面,只有20%的因素来自于智力方面的影响。成功的领导实践也告诉人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领导活动中,“不好用”下属虽有偏执之处,但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情感丰富,重感情、讲义气,有侠义心肠。作为领导者,要同化他们,必先感化他们。首先,要开启心灵的通道。《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上下同欲者胜。”同欲,前提是同心。作为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必须十分重视心灵环境的营造。要主动走进下属的心灵世界,认真研究下属的心理需求,知其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所怨所恨,让情感对流,让心灵互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者自我中心意识浓厚,十分迷恋权力的“魔杖”,无视下属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吆五喝六、颐指气使,结果导致下属心存隔膜、离心离德。在这种心境下,下属出现“不好用”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战国时期,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段话形象地告诫各级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必须充分尊重下属的人格,重视下属的情感需要,对下属做到肝胆相照、以诚相待。古语说得好,“士为知己者死。”只要领导者真心诚意地善待下属,就一定能够得到下属发自内心的情感回馈。其次,要架设沟通的桥梁。沟通是化解误会、消除对立、融洽感情最有效的方法。在与下属沟通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放下身架,以平等的心态和姿态进入沟通过程。当下属心中有怨气时,领导者要甘当“出气筒”,耐心地做好化解工作,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力戒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官僚习气;当下属与自己产生隔阂时,领导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主动做好“拆墙”和“架桥”工作,以真诚的态度与下属交心交底,把心里话说在当面,把分歧点摆上桌面,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帮助下属排释心中的怨艾之气,在平心静气的沟通交流中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化解分歧。第三,要搭建共事的舞台。领导者与下属同处一个工作团队,共同参与领导活动。作为领导者,要把下属当人看,给予他们以人格的尊重。遇事要同下属沟通商量,不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更不要“官大语音高”,搞“强迫命令”。在分配任务时,让下属跟着领导目标走、大家跟着真理走,既要讲清“做什么”,又要讲清“为什么”。在工作取得成绩时,要主动把红花戴在下属的胸前,特别是对那些“不好用”的下属更应高看一眼、及时鼓励。当下属的工作出现失误时,领导者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要揽功诿过、动辄训人,总结教训要严肃认真,批评下属要入情入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实践证明,只要领导者倾真情、用真心,就一定能解开下属“不好用”的心结,为彼此间的合作共事提供充满理解、充满信任的工作舞台。

第三,要以过硬的素质折服“不好用”的下属。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不好用”的下属人群中,有许多人的“不好用”行为是因为对领导者的能力素质不佩服、不信服,存在着一种“被不好用”倾向。从这层意义上看,领导者在埋怨下属“不听话”时,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身是否存在“不像话”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驭众更需本领强。作为领导者,在驾驭管理“不好用”下属的过程中,必须严以律己,勤于修为,打牢素质基础。一方面,要常修为政之“德”。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葆政治本色,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拿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做交易。要带头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把牢个人欲望的“方向盘”,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做到守心如磐、惜节如玉。“德足慕而威可立,行堪仰则人必从”。只要领导者具有优秀的政治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操守,威信自然会树立起来,身后自然会有更多的追随者;另一方面,要锤炼成事之“才”。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对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的领导境况记忆犹新。当时诸葛亮初掌帅印,尽管刘备对他以师礼相待,授予全权,但自恃武艺超群、军功卓著、背景特殊的关羽和张飞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成了一对典型的“不好用”下属。但是在火烧新野大获全胜后,这两位“桀骜不驯”者终于心悦诚服。原因何在?他们不是屈服于诸葛亮的权威,而是折服于诸葛亮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由此可见,作为领导者,要提升下属的信服度,就必须加强能力修养、提升素质内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业务工作的能手、领导管理的强手、思想工作的高手。在领导实践中,要站得高一点儿、看得远一点儿、想得全一点儿、做得好一点儿。“棋高一着,满盘皆活”。实践雄辩地证明,只要领导者具有高尚的政治品质和过硬的能力素质,就能收到“不怒自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领导者现象领导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