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商褪色

2014-09-21 01:48:42杨林整理
博客天下 2014年22期
关键词:台资昆山台商

本刊记者 / 杨林 整理

昆山:台商褪色

本刊记者 / 杨林 整理

昆山爆炸案背后是曾广受赞誉的台商引进模式,曾经风光的台企在经历了转型的阵痛之后,逐渐进退失据。

8月2日早上7点37分,猛烈爆燃的粉尘,吞噬了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汽车轮毂抛光车间。

75死,185伤。如此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在昆山,出乎公众意料之外—昆山处在上海与苏州之间,“昆山模式”曾被广泛学习,昆山连续九年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首,经济与工业水准被誉为中国一流之列。

在昆山,从政府到民间,对事件的哀悼已经持续多日。作为中国引资发展标兵之一的昆山,去年把城市形象的广告做到了纽约的时代广场,而现在,灾难,残酷地揭开了这个城市的暗伤。

爆炸

对于中国来说,昆山的名片是它的经济指标。昆山连续五年排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一,连续九年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首。这被昆山市长路军描述为“昆山实力”。

但这不足以保护昆山的务工者。39岁的王功菊原本在宿舍里有7个工友,在中荣工厂爆炸后只剩下了一个。在惨剧发生以后,王功菊说自己几天都吃不下饭。“想起他们一个个都没有了,我眼泪就吧嗒吧嗒地流。”

如同大约30年以来在工厂里劳作的一代代农民工一样,王功菊的吃住都在中荣的工厂区。他们在车间里面对金属粉尘,而粉尘的忽然爆燃,给他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记者调查得知,粉尘爆燃的事故在昆山并不鲜见,从富士康的车间到不法小厂都曾发生。在中国,近5年也有14起类似的事故被公众所知,包括2011年的成都富士康抛光车间爆炸事件,那起事件造成3死15伤。

金属粉尘来源于电镀,后者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工艺。中荣所处的电镀行业,在中国大约存在15000家电镀厂,其中以中小企业、工艺落后的企业居多。除了有粉尘爆燃的危险,电镀厂还有高毒、高污、职业病多发等特征。

电镀厂们,也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尤其是电子、纺织和机械制造业如影随形的“寄生伴侣”,而“宿主”之一的电子业,更是昆山制造业的重中之重。至于中荣,它主要“隐藏”在汽车产业链之中,除了轮毂订单之外,还做机械模具的生意。

中荣创办于1998年,是早期进驻昆山的台资企业之一,现有员工450多人。在1990年代初,昆山先是自费开发,后来获批国家级开发区,引入了众多“两头在外”(原料、销售都在国外市场),尤其以台资为主的出口代工厂,并着重强调“以台引台”的招商策略,相比最初进驻的台企,中荣算是成熟时期的“后来者”。

虽然引入了众多的台资企业,但昆山的经济结构却难言先进。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如此形容:“昆山的第二产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但是,昆山第二产业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进行‘代工’生产,存在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的问题。”

在2005年,苏州本地已有经济学者指出,昆山已演化出一个高度依赖于外资,尤其台湾地区投资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之后,昆山当地有意识地引入台资大企业,但中荣这样的“危险”企业,以及随大企业进入昆山的小型配套企业,已不可避免地嵌入了当地的制造业,成为了昆山的一部分。

中荣的爆炸暴露了对这类企业的安监困局—环保与安监的执法纠结,政府安监专业性的缺失,重检查轻整改的执法现实,乃至平时政企之间暗箱操作的可能,都在媒体的报道里被披露出来。

台商

台商,这是个对中国人异常熟悉的名词。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是依靠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获得了巨大的国际资本投资,而台商是投资主力之一。

中荣公司所在的昆山市设立了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有4000多家台企,是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最密集地区之一,投资总额超过500亿美元。

大陆台资在产业链中相对低端,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推行欧美接单—台湾设计—大陆生产出口的代工出口模式。尽管台企转型升级理念已经提出,但目前仍难撼动传统的产业分布。

有人把台商比作游牧群体,在大陆茫茫的经济草原中,逐水草而居。原因很简单,台商在大陆和欧美企业间赚取的利润并不丰厚,他们需要不断寻求成本“洼地”。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台商投资大陆路线图,上世纪80年代初在广东、福建试水后,首先在珠三角形成以出口为特征的集群式迅猛投资。上世纪90年代末,台商北上,在长三角形成更大规模的第三阶段投资,昆山在此轮投资热潮中脱颖而出。

作为台资工厂,中荣在昆山已经扎根了16年。20多年来,昆山的经济与台资企业紧密相连,2013年GDP总额达2920亿元,台商在其中占去半壁江山。

昆山集聚了一批耳熟能详的台商企业,如富士康、广达、纬创、捷安特等,这些在台湾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在昆山落户,继而引来了近千家做配套的中小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集中于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和民生用品四大行业。尤其以电子信息业最为庞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因此,从2005年开始,昆山就成为全球笔记本的出货重镇。

昆山的兴旺离不开对台资的招徕。2012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曾表示,“说到大陆对台商的服务,不能不说昆山,昆山政府对台商的关心到了令人感动的程度。”

派驻昆山的台籍人士不仅有相对岛内更高的薪酬,在衣食住行,以及下一代教育等方面都能得到昆山当地的支援。昆山最近还建妈祖庙,拍台湾创业题材的微电影,如此温情之下,昆山的台籍人口渐超十万。

2014年8月2日,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发生爆炸案。

困局

然而,从2007年开始,昆山的台资工厂们遇上了“困境”。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国家税收金融外贸政策的变更、人民币的升值等因素使台资企业开始面临问题,金融风暴则大大减少了加工厂们的订单;之后的六七年,“用工荒”问题逐渐也开始困扰台资企业。

从事电子产业的台商曾仁理算过一笔账,现在,他的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达到了4000元每人每月,同时电子产品的连续降价也在压缩他的利润空间。因此他必须缩减成本,譬如在采购上选择便宜的供应商。“这也是我们需要负担的风险之一。”

有媒体为出事的中荣公司算了笔账:铝合金轮毂电镀工艺的重要原料是镍,2014年每吨的价格是6.5万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在2007年的高峰期达到每吨46万元。另外,随着环保意识的兴起,以及环保政策和执法的收紧,工厂们在环保方面的成本有增无减。

有台商形容,两头受压的环境里,中荣之所以没有搬迁或结业,可能是因为它在产业链里是大公司的配套企业,一时难以迁徙,所以要尽量压低生产成本。中荣的工人在先前的媒体报道描述了中荣的工作强度,“从来没有淡季,总是要加班。”

上世纪90年代末,台商北上,在长三角形成更大规模的第三阶段投资,昆山在此轮投资热潮中脱颖而出。

“昆山的工厂没有核心技术,我们都是代工而已。”在昆山打工的安徽人岑春德说,“其实台干在大陆工厂基本上也是没有休息的,他们从海的那边过来,24小时待命,赚的也是辛苦钱。”

苏州大学一项针对500名台企员工的调查显示,企业工作环境比较差是普遍现象。辐射、有毒气体、粉尘、低温、噪音、光污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半数以上的人同时处于多种不良环境条件中。近九成员工处于低温和光污染的环境中。

中荣公司并不例外。台媒报道称,中荣公司曾多次被举报有污染问题,但仍一直在生产;公司工作环境欠佳,甚至有员工因粉尘导致吐血。安监总局调查显示,中荣公司厂房设计不合格;2000平米的车间有29条生产线和300多个工位,过紧过密;除尘能力不足,粉尘聚集超标;电器设备配置不符合防爆要求。

在王功菊的描述中,平时从爆炸车间楼里出来的工友都是灰色的,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用手转着轮子进行电镀操作,轮子转动在磨石上,会产生很多灰色粉尘;而自己所在的抛铜车间,则是黄绿色的粉尘弥漫,其他车间还有银色的;万万没想到这些把大家弄得五颜六色的粉尘,能在一瞬间杀人。

在一线生产条件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加班工作在台企中也是令员工怨声载道。前述调查显示,企业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使加班变得隐性而且强制化,完全不符合劳动者的个人意愿。更为糟糕的是,部分岗位和时间段的加班时间更是违反了劳动法的基本规定。

调查显示,台企员工每周平均加班时间均值为 13.3 小时。媒体对中荣公司的报道提到,“有前员工称,工作时间经常由早7时至晚10时。”

已有媒体报道爆炸事故中的员工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王功菊说,平时主管也会到现场转一转,检查大家有没有穿劳作鞋;每个人配有工作大褂、帽子、口罩、手套、护目镜和耳塞。王功菊自己会一次戴上3双手套,否则手会被染黑,但因为天热会流汗碍眼,她会趁着没人监督时就不戴护目镜,“我视力好,不戴眼镜。”

“环保、健康和安全(EHS)需要领导重视、加强沟通、全员参与,自上而下形成一种文化;所有这些都要和绩效挂钩,否则没有推动力。”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戚志强强调,台企其实已经比一般民营企业做得好一些。但毕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代工利润也低,而像苹果那样的厂商,对各方面投入要求很高,但订单利润空间很薄。“这就是现实的困难。”

在中荣工厂北面不到500米,一个超大型楼盘已经形成,一手楼售价接近8000元。昆山的平均地价,已经是10年前的4倍。相比之下,数位在昆山经商的人士都回忆说,昆山工厂的工人工资10年来并无多少变化。工资收入赶不上生活成本的变化,长三角也出现了“用工荒”。今年新年过后,昆山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还展开了“春风行动”,为昆山的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做到宣传、服务、走访、政策、维权五到位。”

台湾《商业周刊》曾在2012年形容,不少在大陆从事加工代工的台商,已经落后于台湾产业升级的脚步。一部分早前来到昆山的台资企业,也已不合昆山的“口味”,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问题。甚至官员都公开表态鼓励企业搬离。2010年,昆山市政府调整了税赋优惠,时任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曾对媒体称,“(制造企业)如果在昆山不赚钱,那么,我说你应该寻找能够更赚钱的地方去。” 前任昆山台商协会会长苏来得,更因经营困境在2010年底“人间蒸发”。

“我认为最好的升级就是原地升级,成本相对小。”刘维新说,“政府之前让这些企业过来,本身就是有感情联系的,现在你要升级让企业搬迁的话,不是那么好做。另外,升级对政府也是很大的挑战,政府的税收、就业、产值等一系列都会受到影响。”

这几年,昆山政府正促使在昆山的台企升级转型。另一方面,一些台资企业,包括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巨擘,近几年开始向西、向北迁移,寻找新的地盘—像成都、郑州这样的城市,重复了昆山当年招徕台资的手法,在土地和财政上,不断地向台资提供优惠

台商大陆发展史

上世纪80年代

开始在大陆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技术层次低。

上世纪90年代

中期之后投资规模加大,开始涉及商业、房产、金融和科技类产业。

2000年之后

投资规模向大型化发展,主体也扩展到财团型企业。主要发展项目也扩展到食品、塑胶类和精密仪器。

出路

6月18日,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在全市招商服务干部业务培训班上发问:“从昆山发展的比较优势来看,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还主要是资源推动型,依靠劳动力、土地、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现在,这些‘红利’都已经无法支撑昆山今后的发展。今天,昆山发展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无论如何,现在的昆山,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县级市了。在刘维新眼中,它在10年前就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这个在上海和苏州之间,户籍人口仅75.3万(2014年资料)的地方,有着超过150万外来人口(2013年规模),在2004、2007、2010年等经济好景之年,外来人口曾呈现双位数的增长。

昆山依然在对台招商引资的道路上发力。2012年,国务院给予了昆山试验区先试先行的优惠,譬如允许区内企业与台湾地区企业在企业集团内部试点开展人民币借贷业务。昆山的试验区,已被寄望为台商布局精密机械、自动化设备产业链的样板,还要发展机器人产业。

在上个月,昆山发布了新的成绩单,中荣所在的昆山开发区,“迎来新一轮台企投资潮”,上半年新增总投资7.64亿美元,增资超8200万美元。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王珺曾经比较过昆山与东莞的转型。相比东莞,他认为昆山的转型在周期和难度上要小很多。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的昆山起点要比80年代的东莞高很多;此外,与东莞不同,昆山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相当部分进入了国内市场,从生产环节转向研发或市场营销,是有可能的;再次,资本后劲也有一定的差异,东莞的中小港澳老板更多,昆山在跨国资本投资上有一定的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觉得,把中荣的爆炸案与昆山经济的转型升级挂钩,是一种过度的解读。他说,昆山的工业水平在国内已属前列:“我们需要做的是提高昆山的工业化水平。工人的生产安全意识也要提高,地方政府的安全监管意识相关的法律条文都要执行好。”

但在台商赵亮看来,自己留在昆山的选择并非因为昆山的未来:台湾整体经济状况还不如大陆,且二十多年的生活习惯回台北不好适应,更为重要的是,在两岸都差不多的靠关系做买卖的环境里,回到台北已然是个陌生人了。“留下来,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昆山的未来,在王功菊看来也已经不重要了。她还记得中荣工厂里平时运作的场景,记得工人们男女老少地劳作,每天人来人往。爆燃的惨剧冲击了她。

最近几天她在想着讨薪的事情,“我要回家,很多人都不在了。”

来源 / 腾讯财经,2014年8月6日,原标题为《昆山之痛,夺命台厂揭城市暗伤》海外网,2013年8月2日,原标题为《昆山爆炸案背后是日渐褪色的台商》

猜你喜欢
台资昆山台商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戏曲研究(2023年1期)2023-06-27 06:57:14
《昆山记》版本初探
戏曲研究(2023年1期)2023-06-27 06:55:30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4:42
台商马景鹏的“老家”情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6
在溧台商讲述创业故事——溧水,一片值得台商扎根发展的土地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6:56
台商吕孟哲的剑胆琴心
海峡姐妹(2020年9期)2021-01-04 01:35:34
台资企业涌入大陆上市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0
从“台资”到“台智”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7
台资升级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6
江南“鱼米之乡”——昆山
小主人报(2016年3期)2016-02-28 20: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