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词三百首》中登高题材内容丰富,词人在登高题材中或借伤春悲秋来抒发闺阁之音,或登高怀古,或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关键词:宋词 登高题材 情感内涵
近人朱孝臧选编的《宋词三百首》录两宋词人85家,共300首词作。据笔者粗略统计,其中登高题材76首,约占全部词作的25%。这些登高题材的词作者既有宋词史上的名家大家,如柳永、晏几道、苏轼、周邦彦、贺铸、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人,也有蔡伸、周紫芝、徐申、田为等甚至极个别名不见经传的词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草民,作者遍布整个宋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它涵盖了两宋三百多年的时间。从地域来看,作家遍布大江南北。这些登高题材数量众多,内容广泛,词人们在继承传统登高题材思乡怀人、言志抒怀等情感主题时,不断开拓词的表现领域,将艺术笔触不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人们的心灵世界。在逐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下面仅以《宋词三百首》中的一些登高题材为例,简要论述其情感内涵。
一、闺阁之音
《宋词三百首》中的登高题材绝大部分因袭晚唐五代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并以玉暖香温、柔软婉丽为主要风格,内容上总体不出闺阁,多写男女相思和离愁别恨。这类词作在《宋词三百首》中约35首,约占全部词作的46%。主要以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晏几道《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晁元礼《绿头鸭·晚云收》、赵令畴《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周邦彦《过秦楼·水浴清蟾》、贺铸《登湘人·厌莺声道枕》、叶梦得《贺新郎·睡起流莺语》、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釭欲尽时》、徐申《二郎神·闷来弹鹊》、田为《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范成大《霜天晓角·晚晴风歇》、姜夔《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吴文英《霜叶飞·重九》等为代表。这些词或伤春悲秋,借登高所见之景来抒发对闺中人的思念;或登楼远望,思念远方的游子;或月夜独倚西楼,临高望远,抒发思念情人而不得的惆怅;或因忆而登楼,因念而望远,用怕登楼而偏要去登楼远眺来排解浓得解不开化不掉的离愁别绪,如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出身于显宦之家,然家道中落。其才高八斗,年轻时曾怀用世之志,然天性风流浪漫,因落第失志,仕途坎坷,曾一度混迹于秦楼楚馆、勾栏瓦肆,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柳永一方面倚红偎翠,一方面又为求仕途通达,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离别后,多愁善感,难耐相思之苦的词人又不得不登高望远以聊客怀,故柳词中的登高题材长于抒写男女之情,并在一种相思和离愁别恨中融入了羁旅行役和怀才不遇之感。
再如秦观《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宋人张炎《词源》卷下:“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练,得言外意。有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乃为绝唱。”[1]秦观年轻时风流倜傥,时常流连于达官贵人的舞宴歌席,并常得到歌儿舞女的青睐与爱慕,加上词人生性多情浪漫,因此与她们的生离死别在所难免。在离别之后,词人独自登上高亭眺望,连天芳草引发了他与情人分别的无限遗恨。词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一腔幽怨、万种离情都寄托在深远的意境中。
二、咏史怀古
《宋词三百首》中的登高题材或以古代历史人物或某一历史事件为线索,或借古讽今,抒发词人怀才不遇;或感叹历史盛衰,表达词人对历史、人生的诸多思考。这类词作约6首,约占全部词作的2%。主要以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贺铸《石门谣·登采石峨嵋亭》、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庚幕诸公游灵岩》等为代表。
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词“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而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2]。如《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是一曲金陵怀古词的绝唱。词通过对六朝历史兴亡的反思,表现出词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里的登高,不仅仅写的是词人登上金陵城所见之雄伟壮丽的晚秋之景,更重要的是一位敏锐的、胸怀博大的政治家站在历史的高度,一反千古漫嗟荣辱的悲叹,将目光投向久远的曾被遗忘的历史,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从而警醒沉睡的人们。
贺铸秉性耿直,不谄权贵,好议时政,使酒任气,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其咏史怀古词风格豪放雄壮,如《石门谣·登采石峨嵋亭》: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词人登上采石矶上的蛾眉亭,面对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要地的采石矶,作者以洗练的笔触描写了天门山的险峻及历代豪杰纷争,探讨历代王朝兴亡的哲理,含蓄地告诫人们要牢记历史覆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辛弃疾的咏史怀古词吊古伤今,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故土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约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乙丑(1205)词人66岁知镇江府时。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追缅历史人物,并结合现实宋军准备大举北伐的现实,接着用43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末句以战国赵国老将廉颇自喻,表达了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
三、寄寓着羁旅行役和身世之悲
无论是漂泊异乡,还是宦游干谒,也无论是谪官远适,还是游历名山大川,探亲访友,因种种主客观原因,词人们常常要客居在外,滞留他乡。词人们往往借助登高题材来寄托心酸不平的身世和人生中的失意与彷徨。在《宋词三百首》中这类作品约14首,约占全部词作的 4.7%。主要以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柳永《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洒江天》、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周邦彦《兰陵王·柳》、陈亮《水龙吟·闹花深处楼台》、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潘希白《大有·九日》、张炎《渡江云·山空天入海》等为代表。典型的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人曾驻守西北边陲,熟悉边地风光和风土人情,同时又对戍守边地的游子的思乡盼归深有体会。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词上片以暮秋之景烘托离愁,下片抒发羁旅外地的游子殷切盼归的情愫。结尾写深夜难眠,独倚高楼,借酒浇愁。
周邦彦虽然没有像苏轼及苏门词人那样屡遭远谪,受到沉重的打击和迫害,但他仕途并不得意,几度沉浮于地方州县,晚年甚至还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为官。徽宗宣和三年(1121)客死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在几度沉浮中,词人深切地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特别是飘泊流落成“倦客”后的孤寂与辛酸。周词中的登高题材往往在离愁别恨中融了羁旅行役和身世之感,如《兰陵玉·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该词在离愁别恨中融入了羁旅行役之感。“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词人登高远望思念故国,而此时,有谁又认识他这种离京远谪、飘泊无踪的“倦客”呢?《唐宋词简释》:“此首第一片,紧就柳上说出别恨……弥见年来飘泊之苦。第二片写送别时情景……第三片实写人。愈行愈远,愈远愈愁。别浦、津堠,斜阳冉冉,另开拓一绮丽悲壮之境界,振起全篇……文字亦如百川归海,一片茫然。”[3]
四、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公元1126年的靖康之变,金人的铁蹄踏破了宋人的歌舞升平和吟风弄月,国破家亡之恨开始充斥着词人们的心灵,他们开始“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并日益贴进社会现实生活,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4]。在《宋词三百首》中,这类作品约21首,约占全部词作的28%。主要以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刘克庄《贺新郎·九日》等为代表。
陈与义身历靖康之难,亲身经历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饱尝了战乱中颠沛流离之苦,故其登高题材时时流露出对故国、故乡的眷恋,如《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约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为词人退居青墩镇(今江苏川盐城市沙县)僧舍时所作。词人夜登小阁,由登高而追忆昔日良朋宴游的豪情,同时抒发了词人饱经战乱后人生如梦的消极心理。词中融入了作者个人身世的感伤和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
岳飞词中的登高题材在抗金的戎马倥偬中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出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如《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词人登高凭栏,极目远眺,仰天长啸,因靖康之耻未雪而怒发冲冠。全词始终洋溢着词人勇猛无畏的战斗豪情,集中表现了词人誓死杀敌、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必胜信心和坚定信念。
刘克庄一生沉沦下僚,多为地方官,因而接触社会面较为广阔,词的内容亦较丰富。词人所处的时代,政治更加黑暗,国势衰微,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始终不曾收复,又逐渐受到崛起漠北的蒙古的入侵。他关心祖国命运而又在政治上屡受打击,故其词中的登高题材主要以关心国事、抒发个人政治抱负为主,笔力豪宕,词风豪迈慷慨,如《贺新郎·九日》: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这首词写作者重阳节登高远望所引起的愁思感慨。上片写正当重阳佳节,却又长空黑云,斜风细雨,令人乱愁如织,但作者不以失意半生而悲,而是忧念国事,关心恢复。下片先以自己少年自负,老来萧瑟相对照,再与世俗标榜的的名士风流与忧国志士的杯酒浇愁作对比,作者‘老眼平生的感慨也就跃然纸上。”[5]
综上,《宋词三百首》中的登高题材或写男女相思和离愁别恨,或咏史怀古,或寄寓着羁旅行役和身世之悲,或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在题材范围、情感主题上几乎涵盖了两宋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特殊情感。无论是意气风发,还是苦闷彷徨,无论是宦海沉浮,还是感时伤逝、吊古伤今、登临送别,词人在登高题材中都有所表现,这些登高题材内容博大而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个人际遇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兴衰成败,是整个北宋社会生活在词中的再现。
(本文为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唐宋词中的登高题材研究”系列文章。项目编号:13QN027)
注释:
[1][宋]张炎:《词源》,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转引自唐圭璋,潘君昭,曹济平:《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贺灵 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5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