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莉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开发路径研究
陆晓莉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和影响作用,不断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从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目标研究入手,探究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而在明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后,看清楚开发高职院校隐形课程体系的可能路径与具体措施。
隐性课程;高职院校;构成要素
作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由于学习年限较短,实践学时比重大,“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等特征,必然要求其人才培养及课程构建、实施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职院校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方面,不仅要具备高质量的显性课程,还要有较好的隐性课程,以满足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文化素养、身心素质和创新思维等培养的需求。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能进一步丰富高职教育隐性课程理论,完善与发展高职课程体系。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和影响作用,将学生产生的感悟内化成为职业行为,提升对现代企业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度。同时,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彼此配合、互补,从而促进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隐性课程一直都是国际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课程研究领域中出现隐性课程这一新概念大约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可追溯至杰克逊(Jackson,P.W.)的《课堂生活》(1968)著作中,接着,布卢姆(Bloom,B.S.)在《教育学的无知》(1972)一书中使用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对概念,并指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
国外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以杰克逊、纽曼(Newman,F.M.)和范兰丝(Valiance,E.)为代表的学者从其对学生产生的学习结果这个角度入手,普遍认为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黙化的影响。其中,范兰丝较为深入地揭示了隐性课程的本质,其观点颇具代表性。以马丁(Martin,J.R.)和高尔登(Gordon,D)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向学生传导教学内容的方式不同,隐性课程传导学习内容的方式是隐藏的、无意的、潜隐的,传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语言,而是肢体、动作、眼神、角色、价值、人格、信念等,即使是语言性的信息,也是隐含于交谈的“深层次结构”当中。以德里本(Dreeben.R.)、鲍尔斯(Bowles,S.)和金蒂斯(Gintis,H.)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学校中的社会关系结构对应劳动场所的社会关系结构,隐性课程的功能就是向学生灌输社会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他们对隐性课程的界定是把其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中,阐明了隐性课程的阶级本质。也正是国为对隐性课程的认识理解不同、界定不同,所以在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研究派别,即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现象诠释主义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我国有关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吴也显(1987)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潜在课程初探》被认为是我国较早涉及隐性课程领域的一篇文章。班华的《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为深入研究隐性课程理论做了可贵的努力。“隐性课程”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后,日益引起教育理论界的兴趣,其进程的大体脉络是由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转向较独立的理论探索,从理论认识层面拓展到实践操作层面。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隐性课程内涵特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均倾向于隐性课程具有非学术性质的特点,以张楚廷(2009)为代表的学者们通过非学术性习得可以间接推动学术上的发展,并从是否无意识、能否被计划、可否预期效果、校外文化要否考虑等方面对隐性课程的特性作了分析。陈满、帅斌(2003)试图在对隐性课程主要内涵深入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微观领域的一些基本内容作一些初步探讨。任丽娟 (2007)、金兰(2010)等认为隐性课程具有普遍性、隐蔽性、暗示性、非计划性、无意识性、不确定性、感染性、长效性等特点。但是也有学者指出,隐性课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不能与显性课程相提并论(朱青,2012)。
二是高校隐性课程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大都从校园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环境等方面展开研究,大多数都选择了普通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如张桂芬(2009)、延立军(2009)等都结合高校实例,对隐性课程的开发方法、评价理论与实践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和探索。又如薛晓华等(2006)翻译了《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一书,从教育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了高等院校存在的某些隐性课程因素。直接涉及到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研究甚少,如何雅琴等(2011)、谢华(2008)等分析了高职院校构建隐性课程的重要性,欧阳丽等((2011)、朱葛俊等(2012)、孔令娟(2011)、苏立坡(2013)等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阐述了开发与实施隐性课程的策略,但都未做全面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探讨。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面临着许多需要认真研究的理论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概念、性质、内容以及作用机理等方面,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提出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也没有与显性课程一起形成功能互补的高职育人系统;更没有建立相应的隐性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助于澄清课程编制者的意图,使各门课程不仅注意到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还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注到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课程编制者要时刻关注有关学生的各种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等方面的研究。高职院校的学生发展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目标,三年的高职生活既是专业能力学习与掌握的过程,也是由学生成为社会人、职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这一角色的转变需要外力助推。作为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应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学习、人格、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高超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对于课程编制者,则需要考虑学校课程能否满足的社会需求。近几年来,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企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量的需求发展到了质的要求,现在企业亟需的是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高超的复合型人才。这也给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从原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转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此,隐性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家电行业如何演化?宏观经济上,一是中美贸易摩擦或会加剧,二是国内加息可能性加大,三是地产下行压力仍较大。这三大因素将深刻影响着2019年国内家电业,家电业将呈现前低后平的局面。
与确定课程目标联系最密切的是学科功能方面的信息。虽然隐性课程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课程,但它本身也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双重性、非计划性、深远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在确定隐性课程目标时考虑它本身具有的特点,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研究隐性课程是为发掘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潜力,并最大限度地达到为教育目标服务的目标。在分析了隐性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机理后,研究其实现教育目标的作用机理就十分重要,特别是为了构建隐性课程评价体系,了解隐性课程实现影响的作用机理将是基础。现有的关于隐性课程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已较为丰富,笔者在将其整理如下图1。
图1 隐性课程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
从学者们关于隐性课程的内容研究中可以看出,一般的隐性课程内容涵盖了物质、组织和文化的。从隐性课程负载的信息来说,隐性课程包含了除显性课程之外所有的学校文化因素,它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且渗透其中。它包含了学校物质层面,如建筑、绿化、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要素,也包含了实体性的精神性文化要素,诸如各种图书等,还包含了非物质层面围绕人形成的文化要素,还包含了学校制度层面的一切要素。从上图中可见,学校环境中的隐性课程从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使其在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达到了文化心理层面内容的改变。
高职院校区别与普通高校的特性,使其在隐性课程的构成中也将较为特殊,这种特殊性在显性课程教育中集中表现为高职院校的实训和实际操作课程在学时课程安排中比例较高。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相互渗透的关系,使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相比普通高校的构成及结构更为复杂。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也可以与普通高校一样从物质、文化和精神三方面入手:其中物质层面除了学习硬件环境、实体性软环境外,还包括高职院校特有的企业实训中心,它们共同提供了高职院校教育的载体,并综合体现了其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文化方面除了校园文化外,在实训、顶岗实践过程中,使处于半校园人、半社会人过渡的学生能获得企业文化的渗透和磨练,并为未来踏上社会工作岗位积累更多经验;精神方面包括了学校行政领导、各类型的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隐性课程开展和落实方面,由于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具有企业经营活动经营,其在教育过程中传输给学生的知识中自然而然包含了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涉及范围具有广域性,在物质层面中,校园硬件环境建设要求考虑到每一栋建筑、每一处景观设置的合理性,要求每一位学校领导、每一位学校管理人员、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甚至是每一位后勤工作人员的每一言每一行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正影响;实体软环境建设要求每一套书籍、每一本杂志、每一期报刊以及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都要求能体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汲取需要;高职院校的企业实训中心则要求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所。在文化层面建设中,隐性课程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两方面出发,将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守则等落实到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并积极培育和鼓励良好、和谐的师风、学风。与此同时,为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和企业,隐性课程教育中也将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及职业交往等方面开展相关教育,并且通过实训中心、顶岗实习等途径引入企业相关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作精神、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在精神层面,隐性课程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个子层面全面完善人的教育和价值观。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从物质、文化和精神三个层面划分具体可见下图2:
图2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基于对学生的理解与解放而非控制的策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相互了解交往过程、智力互动过程及人格发展过程。因此,隐性课程如果完全按照一种“技术理性”去设计、开发,并将它作为一种控制学生的手段或途径时,课程中的消极影响就会无限放大。由此本文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开发的研究,是在对学生的理解与解放的策略下,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开发要有明确的思路,从整体上完善整体开发和应用过程。
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隐性课程建设。通过隐性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宣传与普及,让教师认识到隐性课程的重要,以便他们尽可能地在教学中有意调整自己的态度、作风与方式,引导学生对隐性课程的感知与习得;让学生认识到隐性课程的重要,以便他们尽可能有意在正规课程学习之余多关注一些非正规课程的东西,并乐意融人其良好的人文环境,接受其优秀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让学校领导层对其有高度的认识,以便他们真正将其视为与学校命运休戚相关的战略问题加以研究,将隐性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计划之中并付诸实施。其次,要确立积极的隐性课程战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放开眼光,运筹帷握,吸取外校的经验教训,确立积极的隐性课程战略,合理制定隐性课程建设的近期、中期与远期目标,并将其纳入学校章程。再次,建构合理的隐性课程框架。综合学校的整体课程安排,以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为指导依据,确定符合校情的主隐课程,并制订以主隐课程为中心的多种隐性课程分级共存的隐性课程体系。然后,建设有个性的主隐课程。加大力度重点建设主隐课程,使之形成能产生巨大吸引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的校园特色文化,或使原有主隐课程的部分次级隐性课程上升为新的主隐课程,进而与原有主隐课程一道形成更具内涵的主隐课程。此外,创造良好的互容条件。在重点建设主隐课程的同时,注意理顺主隐课程与其它隐性课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而非大相冲突。
最后,营造和谐的情感环境。通过正确引导,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习得隐性课程的和谐情感环境,形成良好的群体心态、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高雅的个人情操。
从上文的隐性课程构成要素研究,可以看出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内容涵盖范围广阔,但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三个层面进行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三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隐性课程,在发挥作用的过程有一定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但它们均是隐性课程开展的有效载体。基于上述载体,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高职院校在实际的隐性课程开发和建设中主要在进行必要的学院硬环境建设后,需要更注意实体性软环境、文化及精神方面的建设。考虑到现代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已相当完备,硬件环境已不是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开展和实施的主要制约要素,反而是文化、精神,以及实体性软环境以及实训基地等的缺乏正困扰着高职教育。为此,本文在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在基于三大载体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活动、举办各类讲座和拓展校企合作模式等方法开发隐性课程,并不断丰富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开发路径图
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隐形课程发展和推进的重要保障,在注重健全隐性课程建设机制的同时,学校应制定一系列隐性课程管理制度和改进制度,建立课程内部监督机制。而群体辅助,则是进行隐形课程保障机制建设,要充分调动高职院校教师的“育人”作用,除了教师的主体作用,行政管理和后勤的工作人员,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应确立人性化的教育思想。全体教职员工在隐形课程实施时,应该共同起作用。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评价也要设立合适的目标。定期进行课程的教和学的评价,这样对于课程是否附和教育育人理念,能否在进行中,验证其本身的科学合理性,是否让学生和教师充分参与,并配合显性课程,完善整个综合课程体系,有了明确的依据和检测。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为委托,保障组织机构、评价主体和评价程序的合理性,以保证顺利开展。
建立高职院校隐性课程评价修正调节机制,不能单靠一种评价方式,必须把两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综合运用到评价过程之中,从而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和完善。并在评价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通过反馈的信息,了解课程进展进度和课程实施效果,为物质、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隐形课程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
[1]Ramsdon,P.(ed),School Environment and Sixth Form Pupils Approaches to Learning. TheBritish[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59,1989.129-142.
[2]小威廉姆·多尔(美).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98-101.
[5]谭传平.论隐性课程与大学精神[J].现代大学教育,2004,(6):58-63.
[6]兰杏芳.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6):42-46.
[7]王传中,刘春江,翁亮子.试论高校优质隐性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7,(5):27-33.
[8]冯惠敏.隐性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的构建[J].交通高教研究,2004,(l):42-46.
[9]欧阳丽,周书云.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1,(34):75-80.
[10]何雅琴,朱葛俊.隐性课程在当前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现状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79.
[11]孔令娟.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4):12-14.
【责任编辑:黄素华】
On the Components and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U Xiao-li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 315100, China)
Implicit curricul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ffect of implicit curricula to enr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and education target of implicit curricula,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how implicit curricula affecting students,analyzes the components of implicit curricula of vocational colleges,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curriculum system,thus putting for 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implicit curricula.
implicit curriculum; vocational college;component
G718.6
A
1671-9565(2014)03-051-07
2014-08-14
浙江省2013年教育规划研究项目“行业性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研究——以医药类为例”(编号SCG424)阶段性研究成果;宁波市2013年哲社科研究项目“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开发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G13JY-19)阶段性研究成果。
陆晓莉(1975-),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隐性课程开发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