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跃湘
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最大亮点。两字之变看似简单,实则举重若轻,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质”,号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脉”,抓住了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昭示了我们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
变的根据在哪里?
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斯密认为,自由市场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相互作用引导追求自身利益的商品生产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正因为人们追求利益、资本追求利润,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根“指挥棒”,就能有效发挥作用并引导商品生产者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市场配置资源实质上是价值规律配置资源,遵循价值规律就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取代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在技术上行不通,在实践上后患无穷。勉为其难的结果,也会因需求的多变性、信息的滞后性、能力的有限性,致使短缺现象滋生,排队、开后门、凭票供应在所难免,并产生两个致命后果:一是生产者没有自主权和积极性,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和灵活性,企业也好、消费者也好,“不找市场、找市长”。二是政府及其官员权力膨胀,寻租行为开始萌发,一方面“跑部钱进”,批计划、要项目、争资金成为常态,另一方面请客、送礼、塞红包,权钱交易和消极腐败滋生。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就以市场为取向,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说过:“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后来他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践证明,这种选择是社会主义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实质性突破和历史性贡献。正是因为这种突破,我们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告别了排队、开后门、凭票供应的短缺现象,走上了实现总体小康、建成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条件、新的发展环境、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域发展有很大空间,内需潜力巨大,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较好基础。但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主要靠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着眼于高速度而忽视质量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现在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低谷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发展问题依然突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我们不得不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上。随着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新阶段,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不得不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初看是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问题,实质上是发展体制和机制问题,核心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问题倒逼改革,改革寻求突破。突破口就是要把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还给市场,让市场主体活起来,让市场体系完善起来,让市场机制健全起来,让政府更好发挥作用。
变的内涵是什么?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内涵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着力解决政府对资源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和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市场机制在物质资源、劳动资源、资本资源配置中都发挥作用;使市场机制在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发挥作用;把该放的权力放开到位,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让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市场价格更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配置状况,更有效地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合理配置;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即使是由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也要尊重价值规律,也要讲求成本和效益,也要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紧紧抓住激发经济主体发展活力这个基础,着力突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这个关键,正确把握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寻求政府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既推进简政放权的“马前卒”, 着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架好宏观调控的“当头炮”,在着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的基础上,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变的举措有哪些?
以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着力点激发经济主体发展活力。激发经济主体发展活力,要落实“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的新要求,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把握“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的新理念,为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扫清思想障碍,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平等竞争、公平地使用资源提供理论支撑;明确“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的两个不可侵犯的新规定,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供公平有序的法律环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三个平等的新原则,为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创造新条件、提供新平台、开辟新天地。
以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为着力点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着力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着力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要求。着力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把配置资源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特别是要把各种商品、服务、要素的定价权交给市场。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着力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为主攻方向,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入发展。
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着力点提高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排斥政府的积极作用,而是要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关键是从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明确宏观调控主要任务入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政府在切实履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主要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切实落实“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要围绕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主要任务,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实现宏观调控在导向、手段、方法上的积极创新。以完善发展成果考评体系为突破口,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引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正确行使职权,有效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