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让政治教学更有效

2014-09-19 18:21巫宗琴
文理导航 2014年25期
关键词:思维评价老师

巫宗琴

课堂提问是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上适时适度的提问,犹如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它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启迪学生智能的导火线,又可以揭示矛盾,唤起学生的联想,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中,总是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那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关注全体,积极引导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常言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如何能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便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我总是习惯于这样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的一字变化,从“能”到“想”反映了我们观念的变化。以“能”作为标准,教师眼中看到的是好学生,教师期望的是正确的答案,希望的是能够按照既定目标顺利进行的教学秩序,是老师设计好了情境,让学生去体验。而以“想”作为标准,老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所期望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关心的是学生问题的生成和内在体验,从“能”到“想”给了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成功体验。让“想”回答的学生有机会回答,并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关注,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认可我们的教育,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当前教育所需要的。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愿意展示自己,激发起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

二、逐层提问,层层深入

提问,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即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他们的接受状况。另外,学生不作答与教师提问的技巧、问题难易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所以对一些过难的问题,一定要分层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当然问题也忌过于简单,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应当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才能回答上来,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如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框的教学中分析“我们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问题离学生实际较远,比较抽象。因此我设问时就划分成若干问,(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3)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分别如何对待?逐层递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有效提问,有问必评

课堂上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敷衍了事。怎样做出恰当的评价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有道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对超常儿童非常有研究的美国专家来我国访问的时候,到一所学校去考察。一位班主任说:“先生,您能不能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被指到的孩子眼睛一亮,发疯似的跑回家:“妈妈,妈妈,美国专家说我是神童!”母亲半信半疑地找到老师,“一点不错,的确是专家说的。”母亲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再焦虑,不再指责。从此这些孩子的环境变了,同学们个个羡慕,老师倍加关怀,家长逢人就夸,他们一下子都到了“行”的教育世界,一个个飞速地向前发展。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学校,询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班主任回答:“好极了!”接着班主任又问到:“先生,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您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班主任目瞪口呆。这个既美丽又酸涩的故事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深刻的,那就是:赏识有着异乎寻常的教育功能,落实新的课程理念,应该大力提倡赏识教育。作为教师,耐心细致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触须不断地深入与拓伸。很多老师对学生回答,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就结束,这就打消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也有的老师只作了简单的评价“很好”、“错了”,老师在给学生评价时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你可以说:“你的回答还是很有见解的,再换个角度想想。”“答的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不用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

四、有问才问,控制节奏

课堂提问有这样一种弊端:“满堂问”,很多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将问题当作点缀装饰,例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式提问,还有提出来的问题不需要思考直接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这类的问题实际上是伪问题,为提问而提问,为避“填鸭式”教学的嫌疑而提问,好像在课堂上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其实是不对的。古人早就明白“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道理,老师要善于引导,只有学生达到了“愤”、“悱”状态,即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中国的绘画艺术也讲究“布道”,“一副画倘若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反倒不成其为艺术品了”。这个道理对老师的提问也同样具有启发性。对教学效果有益的再设问,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还要留出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提问的节奏太快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又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效果肯定不行。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样也就失去提问的价值,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老师既要根据问题本身具有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这样才能发挥提问的重要作用,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导入设问时2到3分钟,以2到3个设问贯穿中间的讲解过程,最后还要有10分钟练习巩固的时间,这种时间分布才是一节有效的课堂。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有效设问至关重要,不仅需要老师精心准备,还需要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行为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纽带联系起来,通过问题传递信息,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2]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名与实、走出混沌[J].理论与改革,2003,(5):92-94.

[3]邱伯生,张 怡.思想政治教育新解[J].思想教育研究, 2002,(9):4-7.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评价老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